正文 21.回憶家鄉味(2 / 2)

凡是到過東台的人,或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新四軍工作過的人,都知道東台是以魚湯麵聞名的。在我們家鄉過去有這樣一個習慣,凡是有客人來,都要請他上“茶館”(實即飯館)吃頓早麵。記得童年時在城中心的大街上就有餘複興茶館,還有兩個名字非常雅致的茶館名叫“桐花小築”和“紅蘭別墅”;西街有名的則是“聽雨”,那是一座兩層樓的大茶館。早麵可以從七八點一直吃到11點,主要是吃用鯽魚做成的白如奶汁的魚湯麵,此外你可再叫幾個碟子,諸如脆魚(用油炸成的黑色的黃鱔)、燙青蒜、肴肉和鬆花蛋之類的東西,還可以叫一碗煮幹絲和小籠湯包等。我記得70年代初路經家鄉時,還找到了已經名為立新飯店的茶館,吃過一次魚湯麵。

離開家鄉多年啦,但家鄉味的印象還是很深刻。東台靠海,又是魚米之鄉,因此海產和魚蝦都很豐富。記得春季來到時,我們喜歡吃夜潮春魚(黃花魚)、鮮竹蟶,用薺菜包春卷。夏季來到時,我們喜歡吃白蝦、銀魚,用荷葉包粉蒸肉;至於蝦的吃法也很多,把蝦擠出來可以炒蝦仁,剩下來的蝦腦做成蝦腦豆腐;還可以用麻蝦(一種非常小的草蝦)蒸成麻蝦豆腐。秋季來到時,我們喜歡吃河蟹、炒蟹粉、做蟹粉獅子頭,甚至用蟹粉和蟹黃做成蟹油保存起來,可以吃上一個秋冬。冬季來到時,我們喜歡吃用清湯做成的凍羊羔,白裏透明有如水晶;在蔬菜當中,我們最喜歡吃的是長在向陽的田邊打過霜的所謂“南邊青菜”,味道香甜。

至於家鄉的點心也很令人難忘。早上我們吃芝麻做的燒餅,有圓形和橢圓形的;你還可以帶上豬油渣,請燒餅店現加工做幾個油渣燒餅;要是在下午去,那就可以買到菱形的燒餅,還有用蘿卜絲做的燒餅。早上你還可以買到一種用米粉做的米餅,那種餅是貼在鍋子上的,餅底被烤成了焦黃色。記得童年上學時,我們常在巷口買個蝦池(油餅),這種油餅上插著一隻手指粗的大蝦,我們是先吃完油餅,最後才吃那隻被油炸成紅色的大蝦。如若是冬天,早上可以買到煮山芋(紅薯),晚上可以買到烤山芋。還有我們家鄉的茶食(點心)店賣的金果(江米條)、金果粉(一名金果末,用開水衝泡)、形似肚臍的金剛臍(有甜、鹹兩種,甜的是深黃色的,鹹的是白色的)、鬆甜的蜂糖糕和蜂糖饅頭以及綠豆糕等,也都很有名。

這篇文字主要是漫談和回憶家鄉味,因此難免有“紙上談吃”之譏。但我想,要研究中國的烹飪,除重視各省各地的名菜外,還不妨再研究一下各地的家鄉味和土特產,其中有些需要加以恢複、繼承和發揚起來。雖然它們比不上那些天南地北、山珍海味之類的名菜,但它們早已成為廣大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喜愛的食品,更何況它們也是中國烹飪中的一個並非不重要的組成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