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十章選股如選妻(3 / 3)

那麼,是不是選得越少越好呢?巴菲特選了7隻也不見得少,當今法律也使人們對選妻很是謹慎,不能選擇太多。而巴菲特又說了選股如選妻,那麼,是不是一次隻能持有一隻股票,從一而終呢?

當然不是。

但我們也不能始亂終棄,因為倘若不能夠百分之百確定一隻股票絕對會是超級明星股,就不能孤注一擲。如同有人說的那樣:“比賽不是一個人的,而是一個團隊的。”巴菲特選股也是精選一組股票,“對於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淨資產的10%以上投入此股。”可見巴菲特認為同時選擇10隻股票就夠了。

巴菲特對自己集中投資的股票數目限製在10隻。事實上很多年份巴菲特隻持有不到10隻股票。他集中投資的股票數目平均隻有8.4隻左右,而這幾隻股票的市值占整個投資組合的比重平均為91.54%。這樣講來,妻子也並非是一個就好,眼要看得準,被看上的就要娶來。但也不能泛濫。

3.B夫人的一生傳奇

巴菲特的另一位偶像B夫人,她出生在俄國明斯克的一個小村莊,她的名字叫羅斯。

一直以來,巴菲特很喜歡向身邊的朋友們講述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B夫人的傳奇人生。巴菲特愛戴並尊敬她,視她為偶像。在她百歲生日的那天,巴菲特生平第一次在舞台上公開表演(那時巴菲特已經64歲)。

B夫人的家中有8個孩子,家裏條件很艱苦,隻有兩間簡陋木屋,睡覺用的是稻草而不是床墊。6歲的時候,她就有了自己的人生夢想,而她的第一個夢想是去美國。13歲那年,她下定決心自己闖世界。步行18英裏到離家最近的火車站,手裏揣著4美分,途徑300英裏抵達最近的一座城市。在那裏,她一連去了26家店鋪,最後終於有一家幹貨店老板願意讓她留下來試試。第一天幹活,她在其他人還未來得及拿筆計算前就將賬算了出來,這樣她獲得了第一份工作。等到她16歲的時候,她已經開始領導6個男人為她工作。

20歲,她結婚了。沒過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由於無法忍受沙皇軍隊的欺虐,他們決定遠去美國。但是錢隻夠付一個人的旅費,所以她讓丈夫先去。兩年後,她終於踏上去美國的旅程。最後,他們選擇了奧馬哈。在那裏她的丈夫經營了一家當鋪,然而適逢經濟大蕭條,當鋪店幾乎破產。然後羅斯接管當鋪,她迅速轉變經營理念,她將當鋪內滯留的物品以搭配的形式進行廉價處理。與此同時她印發了1萬份廣告頁進行宣傳,讓人們都知道花5美元就可以買到一整套的帽子、上衣、褲子、內衣以及襪子。結果證明B夫人的決策完全正確,店鋪一天的營業利潤遠超出了之前一年的收益。此後他們擴大經營範圍,涉及珠寶、皮衣、家具等。最後羅斯看好家具這一行,在當鋪的地下室開了一家家具店。當地批發商因為她的售價太低而拒絕供貨,她馬上借了2000美元,跑到芝加哥采購。她說:“與其使自己遺憾,不如讓他人恨你。”就這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家具店麵臨斷貨的困難,她表現的是那麼的冷靜,隻身一人來到中西部,四處收購家具。

果不其然,家具店的生意越來越好。但是似乎老天就是在和羅斯作對,她又經曆了朝鮮戰爭,生意也每況愈下。但是這並沒有讓她退縮,她開發了新的業務——地毯。她堅持一貫低價銷售的做法,很快打開市場。但因為她的售價僅為標準售價的一半——違反當時最低價格政策,她被地毯廠告上法庭。她獨自一人前往法庭,明確地表示:“沒有錢請律師辯護。”並且理直氣壯地說:“在成本價基礎上加10%的利潤進行銷售沒有什麼錯!”一個小時後,法官駁回訴訟。有意思的是,次日這名法官就到羅斯的家具店買走了一大批地毯。

1980年,這家家具店已發展成為北美最大的家具城。之後它的銷售業績一直保持著上升狀態,市場經濟的繁榮與蕭條都對它沒有多大的影響。作為老板的B夫人每天五點起床,每周工作六天半。剩下的半天她會在街上溜達,思考怎樣對零售店展開攻勢。

巴菲特之所以收購這家家具城(經營權依然歸B夫人家族),不僅因為它的規模和實力,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是B夫人光輝人生的象征——她敢想敢做、不屈不撓的個性以及艱苦奮鬥的經曆。

沒有人一出生就具備某項工作才能,沒有人是天生的CEO、投資專家,或是圍棋高手。沒有長時間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鬥,就不可能達到傑出的層次。這個努力並不是隨便的努力,它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磨煉過程。比如說,巴菲特在麵對可能的投資目標時,會很努力地花上數小時研究其財務報表。

巴菲特的人生信條是“我會用五個指頭去判別華爾街的陰與晴”。人生信條是人生觀的反映,是指導企業領袖為人處世的原則,把這種信條灌輸到企業文化中,會成為企業員工學習的樣本,成為企業價值觀的核心,成為企業文化的精華部分。

偶像是人類精神解放和進步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偶像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縮影。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完全領悟了偶像身上需要具備的特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在人生道路上,引領眾多投資者走向成功。

資本是一切

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我隻會成為一個在大街上手拎馬口鐵罐的流浪漢。

——沃倫·巴菲特

1.無法複製的資本

許多人都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表麵看沒有多少值得標榜之處,但全球長期投資的曆史規律表明,即便是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投資收益率,其實也是許多人無法複製的。

2008年,蓋茨在蟬聯世界首富十三年之後,最終為巴菲特所取代。身為伯克希爾公司總裁,巴菲特在2008年初給股東的公開信件中平實地概括了自己的投資收益:“2007年我們的淨資本增長為123億美元,A股與B股的每股淨值,都較去年成長11%。在過去的四十三年裏,我們的股票價格從19美元增長到了78008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1.1%。”

也許,在多數中國A股投資者眼裏,這個數字並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許多人會說,區區21.1%的年增長率隻不過是A股市場的兩個漲停板而已!

但是,當我們把這個數字放到美國就不一樣了,每年保證21%的收益率絕對不是一般人物所能辦到的。回顧美國整個20世紀,其時道瓊斯工業指數從66點上升至11497點,指數點位共上漲了174倍,可謂是波瀾壯闊的賺錢行情,而它所對應的年複合增長率,隻不過區區5.3%。

5.3%這個數字對許多喜歡“一夜情”的投資者似乎不在話下,因為他很可能用一兩天所得到的收益就可以超過巴菲特全年的收益。但是,他同樣也很容易在一兩天之內就輸掉全年的贏利,迅速退回到原點,甚至血本無歸。

有些投資者可能會說,選妻如選股,選定一個妻子永遠愛護她,總會有收益的。不錯,巴菲特的策略正是如此,他放棄短線的快意恩仇,“放長線釣大魚”。但是,許多年過來了,又有幾個成功者呢?又有誰做到了巴菲特第二呢?

是不願意?還是不能?

許多聰明的投資者大概都知道這個答案,是不能。“股神”巴菲特固有的堅持價值投資、隻選擇買入價值低估股票的策略是我們所能學習來的,可是他那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卻是許多人學不來的。

巴菲特也正是憑借其雄厚,甚至可說是富可敵國的資金規模,才能夠容忍其所投資的股票持續低迷甚至長期被套。在中國市場就有一個最好的例子。2000年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時,每股發行價格隻有1.27港元,上市不久甚至還跌破了發行價。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敢看好中石油?隻有巴菲特!他在市場低迷時買進了11億股中石油H股。這一“人棄我取”的舉動隻不過是在今天因為他賺到了錢才被人們認定為是一個傳奇,而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巴菲特自己心裏是否真的有把握,還真是個問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巴菲特建倉三年後,中石油H股才悄然啟動。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投資者能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超人的耐力來承受長達三年的“套牢期”呢?

2.資本的力量

資本是一切。資本除了可以雇用其他資源,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時候資本又可以雇用知識。資本以其對其他資源的天然購買力組織各項資源進行生產、廣告促銷、樹立品牌、在不斷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的同時提升企業的影響力。但是,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也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技術的不斷更新,市場的快速更替,這些都在衝擊著任何一個企業,因此企業必須時刻考慮其技術在同業中的先導地位。

在這個世界上,錢能買到絕大多數你想要的,當然也能買到決策權。有資金可以打外圍,當然也就更容易進入堡壘內部。巴菲特龐大的資金實力讓他有能力直接進入公司管理決策機構,甚至親自擔任公司高管。在拯救所羅門公司時,巴菲特出資數億美元收購了前者12%的股份,並親自擔任公司CEO,最終獲得巨額回報。縱觀他的一生,可口可樂、寶潔、運通等公司被他收購後,他都擔任決策者,從而徹底解決了外部投資者與公司內部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一點對於其他投資者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無法效仿巴菲特,巴菲特的投資之道告訴了我們一個幾乎無法逾越的投資目標:你的長期年度投資收益率幾乎不可能超過21%,人類長期投資收益的巔峰也就是這樣!其實說得直白一點,對於投資收益是否存在過度的幻想,曆來都是判斷投資者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據。與多數散戶投資者期望短期暴利不同,基金等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收益目標都與大市持平,對應於20世紀道瓊斯工業指數,不過年收益5.3%而已。如果足夠走運能夠超過指數的漲幅,那絕對是投資者一生中最好的佳績了。

資本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資本的增值,當它做出為消費者增值的動作時,也隻是為了達到資本增值的目的。資本在未來將決定一個企業或者品牌的高度。當資本與熟悉本土市場營銷運作的企業相結合必然會有一個全新的發展,而未來的市場競爭融入了資本的因素後將會進一步加速品牌的集中。換言而之,無論是股市的投資抑或企業的拓展,資本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