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這個男人看來,你不願和一個姑娘相伴一生,就不要隨便和她發生一夜情。
所以,一定要慎重:“我們希望你將自己看成是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對這家企業的股票你願意無限期地持有,就像你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合夥擁有一個農場或一套公寓那樣。”
倘若一個人的選股態度過於輕率,那麼,他投資決策上的重大錯誤就在所難免。巴菲特自己也說過這樣的話:“投資很像選擇心愛的人,你苦思冥想,列出一份你夢中的她需要具備的各種優點。然後找呀找呀,突然碰到了你中意的那個她,於是你們就幸福地結合了。”
在他看來,選股時應該通過業務分析、管理分析、價值與價格分析三個步驟進行分析決策。他不止一次地談論到這個選股的基本標準:“我們的投資仍然是集中於很少幾隻股票,而且在概念上非常簡單。真正偉大的投資理念常常用簡單的一句話就能概括。我們尋找的是一個具有持續競爭優勢並且由一群既能幹又全心全意為股東服務的人來管理的企業。當發現具備這些特征的企業而且我們又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時,我們幾乎不可能出錯。”
為此,他對欲收購的企業提出了幾個標準:(1)較大的公司規模(至少有500萬美元的稅後利潤);(2)顯示出有持續穩定的贏利能力(我們對未來贏利預測不感興趣,我們對由虧轉盈的“反轉”公司也不感興趣);(3)公司少量舉債或不舉債情況下良好的權益收益率水平;(4)良好的管理(我們不可能提供管理);(5)簡單易懂的業務(如果涉及太多技術,我們將無法理解);(6)清楚的出售價格(我們不想浪費我們的或是賣方的時間在價格不明朗的情況下談判,即使是初步商討)。
後來,他又重申過自己的投資策略:“我們的股票投資策略與以往我們在1977年的年報中談到的沒有什麼變化。我們挑選可流通證券與評估一家要完全收購的公司的方法極為相似。我們要求這是一家能夠了解的、有良好長期發展前景的、由誠實和正直的人管理的公司。”
幾年前,巴菲特開始購買中石油的股票,但在2006年,他又開始分批減持中石油股票,幾個月後,他對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全部清倉。巴菲特買什麼或者賣什麼總是引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和效仿,他這次清倉中石油同樣成為財經新聞的焦點,但令人意外的是,中石油的股份並沒有因為巴菲特的減持而下跌,從巴菲特第一次減持中石油開始計算,中石油的累積升幅達35%,他因此少賺了至少128億港元,有人說,“股神”這一次似乎失算了。
當有記者問到他,為什麼中石油不能成為一隻永遠不被賣出的股票時,巴菲特回答道:“你知道的,有很多像這樣很好的企業,其實我希望我買了更多,而且本應該持有更久。石油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們很樂觀,如果到了75美元,我不是說它就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麼自信,30美元的時候是很吸引力的價格,根據石油的價格,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石油的價格,我對此並不消極,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到75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就持比較中性的態度,現在石油的價格已經超過了75美元一桶。”
等於說,中石油不過是巴菲特的一夜情,還沒有夠得上他“老婆”的資格。
巴菲特用他的經驗告訴我們,選股的態度與投資的回報息息相關:“我們長期持有的行為表明了我們的觀點:股票市場的作用是一個重新配置資源的中心,資金通過這個中心從頻繁交易的投資者流向耐心持有的長期投資者。”天下事,無論是什麼事,都是態度決定一切。
巴菲特的偶像
在生活中,如果你正確選擇了你的英雄,你就是幸運的。我建議你們所有人,盡你所能地挑選出幾個英雄。
——沃倫·巴菲特
1.“股神”的偶像
如果今天你有通過閱讀一本書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你的選擇會是什麼?是《金剛經》、《論語》還是《巴菲特的投資秘訣》?沿著曆史的軌跡,從馬丁·路德·金、約翰·肯尼迪、“貓王”到邁克爾·喬丹,從自由、平等到性感、肌肉,一波一波的美國偶像從彼岸襲來。當今的社會是全民炒股的重商時代,身為“股神”的沃倫·巴菲特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一個很多人崇拜的新偶像。那麼,巴菲特有自己的偶像嗎?
答案是肯定的。他有兩個偶像,埃迪·本尼特和B夫人。
2.球童的選股秘訣
埃迪·本尼特是一個棒球球童。這並非是巴菲特故意在炫耀什麼或者是開玩笑,的確,埃迪·本尼特的確是個球童,巴菲特也的確是他的崇拜者。巴菲特為什麼要把一個球童作為偶像呢?因為巴菲特從埃迪這個球童身上學到了選股的秘訣。
一切事情還得要從埃迪本人的職業經曆談起。1920年,年僅20歲的在芝加哥白襪隊當球童的埃迪跳槽到了布魯克林道奇隊,結果就是,這一年美國棒球聯賽冠軍被道奇隊奪得。在一片歡呼慶祝聲中,埃迪總覺得這個隊並非是常勝將軍。於是,他又跳槽到了紐約揚基隊,結果揚基隊在1921年贏得了曆史上的第一座冠軍獎杯。埃迪對這個隊很是看好,他就決定留在揚基隊。結果在揚基隊的七年時光,揚基隊五年贏得美國棒球聯賽冠軍。
關於埃迪的故事還有很多,但巴菲特隻是知道這麼一件事,就把埃迪當成了自己的偶像。因為巴菲特從埃迪的跳槽經曆中學到了最重要的一堂投資課:要想成為贏家,隻要與贏家在一起就可以了。
這當然不是胡說,就在1927年,由於揚基隊進入世界大賽八強,埃迪就分到了700美元的獎金,這筆錢大約相當於其他球童整整一年的收入,可埃迪隻用四天時間就拿到了,因為揚基隊四連勝橫掃對手。倘若有機會采訪埃迪,他一定會說:“如何拎球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誰拎球棒。”能為球場上最厲害的超級球星拎球棒,才是當球童賺大錢的關鍵。
無疑,我們從巴菲特後來的投資之道中可以看到,巴菲特從埃迪身上學到了投資成功的秘訣,那就是一定要給美國最成功的超級明星公司“當球童”,與贏家在一起,才能讓你賺得更多的錢,並且沒有任何風險。再回到球童身上來,在球童眼中,隻要自己選對冠軍球隊,和超級球星們在一起,隻需要揀揀球就可以等著跟冠軍隊員們一起分獎金。
巴菲特當然也這樣想,想要做投資,隻要選對好公司的好股票,和超級明星股在一起,就等著公司業績上升、股價上漲吧。
在生活中,我們能經常聽到有些女人說“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話經過幾代女人的實踐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但用在股票投資上,“幹得好,不如選得好”絕對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一個投資者選對了一家好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多家好公司的股票,那麼,他可以什麼都不用做,隻要拿著股票就行了,就會得到好幾倍甚至好幾十倍的投資回報。這些股票賺來的錢,甚至會大大超過一個普通人上班十幾年的工資。
巴菲特說得對,在股市賺錢容易,賠錢更容易。想當贏家,就要與贏家在一起。想當股市贏家,就要與超級明星股在一起。由此可知,投資要賺錢選股是關鍵。要想投資業績直線上升,在選股時就必須做到與眾不同。要想投資業績超出他人,你的選股就必須卓然出眾。我們選股的標準越高,我們的投資業績才能越高,隻有選擇超級明星公司,才有可能找到超級明星股。
縱觀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其持股三年以上的22隻股票總共賺取了320億美元,其中7隻重倉股票僅投資42億美元,卻賺取了280億美元,投資收益率近7倍。
還是上麵所提到的,巴菲特在選股票時就如同在選妻子,他隻選擇那些一流業務一流管理一流業績的超級明星股。也許有人會問,如此高標準、嚴要求,能找到幾隻超級明星股?也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那樣,符合“三個一流”標準的超級明星公司實在太少了,“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你會發現隻有少數幾家公司符合標準。”
也許,這在別人看來是少之又少,但巴菲特卻不嫌少。倘若一百個老婆全是潑婦,一個老婆溫柔似水,你願意選擇做前一個男人還是後一個?巴菲特願意做後一個。
巴菲特是個極力反對分散投資,主張集中投資的高人:“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這個籃子。……我們的投資僅集中在少數幾家傑出的公司身上。我們是集中投資者。”
這似乎不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因為選擇得越多,成功的機會越大。但常識也告訴我們,常識未必是對的。在巴菲特看來,精選有兩大理由:第一,選擇越少,反而決策越好;第二,選擇越少,反而效果越好。
巴菲特認為選擇越少越好,當然有他獨到的見解。首先是,選擇越少,決策越好。可供選擇的越多越好,但是多到一定程度,就會適得其反。當一個人去買一件東西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如果這個東西的類別太多,他就會麵臨特別多的選擇,其結果就會眼花繚亂,這個不錯,那個也差不多,選擇起來居然變得難了。科學實驗同樣表明,選擇太多,反而不好。
想要更好地做出選股決策,首先要把選股數量限製在少數股票上。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一個投資道理。要想限製選股數量,就要高標準、嚴要求。巴菲特就是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從1977年到2004年這二十七年間,他研究分析了美國上市的1萬多隻股票,最後隻選了22隻股票,一年多才選一隻股票,而其中重倉股僅有7隻,四年左右才選出一隻重倉股。巴菲特按照嚴格標準選出這7隻股票,做出投資決策反而很容易,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這些好公司。而很多投資者在選股時,沒有嚴格的標準,聽別人的建議,選了這個,覺得那個又好,不專一,結果選擇是多了,卻不知應該重點選哪一個,三宮六院太多的女人,不知道到底該寵哪一個了。
巴菲特將這種理念概括為:選擇越少,業績反而越高。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質量勝過數量”。隻要你像巴菲特一樣精挑細選,你選的股票中就可能出現一個超級明星股。明星股就意味著你能賺到大錢。在巴菲特的股票投資中,其所選的7隻超級明星股,隻投資了40多億,就賺了280多億,占了他股票投資總盈利的九成左右。可見,一隻超級明星股,勝過100隻甚至1000隻垃圾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