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十章選股如選妻
選股,一夜情還是婚姻
隻有在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一直在裸泳。
——沃倫·巴菲特
1.態度決定一切
一個絕對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無論什麼時候,你永遠會發現隻有少數幾家公司符合讓你賺錢的標準。可以說,這是作為聰明人選股的基本標準。但很少有人做到,即使是投資大師格雷厄姆的許多弟子都沒有做到。隻有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上遠遠比其他所有人更加成功。
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投資大師,他的投資經驗說明:選擇股票的態度越慎重,最終獲得豐厚報酬的可能性越大。婚姻一生幸福的人的經驗是,選擇的態度越認真謹慎,越可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有人將股票比喻為女人,而選股就好像是選妻。巴菲特自然也是這麼想的。
一個正常聰明的男人對待妻子應該十二分地激情投入,選妻子先不管漂亮與否,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因為感情幸福與否隻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就像一雙鞋子合腳與否,隻有穿鞋的人知道。幸福的婚姻是兩情相悅,你最後選中與你攜手一生的人不一定是你一生中遇見的最傾心的人,但一定要是最適合你的人,是你最看重她某一點的人。在股票投資中,投資者首先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體係。這套體係包括投資哲學、投資理念、投資對象選擇標準等等。由於人與人的差距性,所以你所建立的這套體係不一定是最先進或最科學的,但一定要是你自己設計建立的,是最適合你自己的體係。
另外,你對自己的老婆一定要專一,就如同你對待投資一樣。投資大師彼得·林奇說,你不可能吻遍每一個少女。有的女人,你隻可以動心,但不要動手。在每個男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來自女人的誘惑,但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誘惑猶如閃電,雖耀眼奪目,但稍縱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下。兩個人的感情要講究信任與忠誠。感情生活中你所付出的都是你自願的,並且,每個人都堅信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是被對方可以感受到的。投資也是一個道理,首先你要相信投資是一定有回報的。其次你要對自己建立的、經過檢驗的投資體係有充分的信心。切不可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
巴菲特指出,如果投資者以輕率的態度選擇股票,那麼最終會與股市脫軌而損失慘重。市場上的錢最終會從那些沒有耐心、輕率選股的人的口袋裏流出,慢慢流到有耐心而且慎重選股的投資者的口袋裏。當你以慎重再慎重的態度選擇自己的人生伴侶,就會非常認真非常細心地去觀察和了解對方的一切,那麼選擇不合適的妻子的概率就將降到最低,與此同時你找到合適伴侶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你選股如選妻,以慎重的態度選擇股票,認真仔細地研究和分析上市公司,那麼犯錯的概率將會很小,而選到好股票的可能性就會很大。
態度決定一切。態度不同,選股不同,業績也就不同,態度決定著投資成敗。態度不同,妻子不同,幸福也就不同,態度決定著婚姻幸福。
2.不同的投資標準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股票才值得巴菲特相伴一生呢?這就是巴菲特選股與眾不同的地方——標準不同。
“選股如選美”,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這樣說。
對選美比賽了解的人都清楚,榮獲選美冠軍成為亞洲小姐甚至世界小姐的,往往並不是你認為最美的,甚至也往往不是公眾認為最美的,但是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她的評委得票數一定是最多的。顧名思義,評委的投票決定選美冠軍。股市上,短期內漲幅最大的大牛股不一定是你認為最好的公司的股票,也不一定是公眾認為最好的公司的股票,它們肯定是這樣的股票——從投資者那裏得票最多的股票。大牛股肯定是那些最受市場資金追捧的公司股票。
正如巴菲特所說,短期內股市是一台投票機。短期的選股和選美一樣的地方就是最終的輸贏都是以票數來決定。與選美比賽不一樣的是,股市上投票用鈔票,買的人越多,股價就越漲,越漲買的人就更多,股價會進一步大漲。所以許多短線投機者選股的標準就是追熱門股。
與短線投機者選股標準完全不一樣的巴菲特,則抱定了“選股如選妻”的信念。正因為巴菲特追求的不是短期投機暴利,所以巴菲特並不關注股票是否會受市場追捧,股價漲還是跌,在他看來短期內股價根本無法預測。
2007年,有一種說法甚囂塵上——現在是大牛市,隨便選,我的股票收益率比“股神”巴菲特還要高。事實的確如此,尤其是在中國,從2005年6月到2007年年底,股市成為一個大牛市。讓人無可懷疑的是,許多人在這次牛市中賺到了錢,並且其收益率都比巴菲特要高,幾乎可以說,在中國的大牛市裏出現了很多比巴菲特還要神的“股神”。但是,這並非就能證明這些人真的是“股神”。正如一個湖裏,魚比水還要多,任何人下去都能捉到一條半條。
“牛市”在巴菲特眼中同樣是值得高興的事,他說過,再沒有比參與一場大牛市更讓人興奮的了。牛市來臨時,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漲,就好像潮水來了,什麼東西都往上漂。巴菲特雖然興奮,但他關心的還是當潮水退落後的事。因為隻有在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來,到底誰在赤身裸體,誰穿著衣服。
等於說,在大牛市裏,隻要你腦袋不是太笨,就能賺到錢。可如果是大熊市的話,大多數人由於沒有智力找到最好的那一股,於是就變成了辛辛苦苦選股,到頭來賠得一塌糊塗。
無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許多投資者如巴菲特之流也無法戰勝市場。根據美國過去兩百年的曆史統計數據表明,在股市上,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無法跑贏大盤,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大部分人的投資業績落後於市場平均水平。
業餘投資者如此,專業投資者更是如此,美國10個基金經理有7個跑不過大盤,連市場平均水平也做不到。
當然,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我們投資隻是因為愛投資本身,而不是愛具體投資對象,更不要與投資對象結婚。比如你選擇一家生產烤鴨的股票,你對烤鴨可能根本沒有興趣,你所有興趣的不過是這個廠家的前途。要知道,投資是按理念和選擇標準尋找的過程,倘若你一旦發現新的、更好的投資對象,一定要下定決心離開原來的投資對象,爭取做到移情別戀。
巴菲特選擇吉列公司就是從這一點出發的。首先,巴菲特認為吉列刀片的市場足夠大。一位著名投資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商業模式來講,最重要的一點是商業模式的可擴展性。”那麼,吉列顯然有足夠的可擴展性,一想到這一點,巴菲特仿佛找到了一個好老婆一樣難以入眠:“每當我在晚上入睡之前,想到明天早晨全世界會有25億男人不得不剃須的時候,我的心頭就一陣狂喜。”
這當然並不是巴菲特投資吉列的最主要原因也不是唯一原因。吉列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創新,整個公司決策層的創新意識保證了吉列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金·吉列於1895年發明了一次性剃須刀片,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商業發明。巴菲特說:“消費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刀片,所以他們對吉列產品的消費支出也會不斷增加。”看看在近一百年的吉列曆史中,他們都創造了多少行業第一吧:剃須刀架、雙刀剃須刀、旋轉刀頭剃須刀、感應剃須刀……新產品的不斷推出使吉列得以保持較高利潤率。公司調研發現,隻要產品好,價格高25%還是35%,顧客並不特別在乎。
另外,吉列是剃須行業中的絕對老大。吉列公司多年來一直統治著全球剃須刀市場,在很多國家,吉列已經成為“剃須刀”的代名詞。巴菲特曾用數字分析吉列,並得出了其市場地位:“世界上每年剃須刀片消費量為200億~210億片。其中30%是吉列生產的,但按銷售額計算,吉列在全球刀片銷售額中占了60%。”
巴菲特看中的並非是吉列的那些刀片,雖然他自己說因為自己是一個男人,要天天刮胡子,並且在用了吉列剃須刀後感歎:“在現代人類生活中,一切都在發生變化,剃須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享受。”但真正讓巴菲特“享受”的可能是,他1989年投資6億美元買入吉列股票,2004年底市值增長到43億美元,投資收益率高達6倍以上。
正是這種對“妻子”的謹慎選擇,巴菲特在1966年到2006年這四十年裏,取得了3600多倍的業績,他的業績是美國股市同期漲幅的55倍。
“選股如選妻”未必就是巴菲特最先提出來的思想,但絕對是巴菲特將這種思想始終運用如一的。巴菲特曾說他選股的態度和選擇終身伴侶的態度完全相同。“在伯克希爾所有的投資活動中,最讓我和查爾斯興奮的是買入一家由我們喜愛、相信且敬重的人管理的、具有非常出眾的經濟前景的卓越企業。這種買入機會難得一見,但我們始終在尋找。我們尋找投資對象的態度與尋找終身伴侶的態度完全相同——我們需要積極的行動、高昂的興趣和開放的思維,但並不需要急於求成。”
3.事實勝於雄辯
那麼,他真的能做到選股如選妻嗎?
從1977年到2004年這二十七年,巴菲特隻選擇了22隻股票,重倉投資的隻有7隻股票,這7隻股票占所有股票盈利的87%,巴菲特平均四年才選出一隻重倉股,並且選定之後就始終如一。巴菲特選股如選妻,而且伴股如伴妻,他追求的不是一夜情,而是永恒的情:“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我和查爾斯都希望長期持有我們的股票。事實上,我們希望與我們持有的股票白頭偕老,相伴到永遠。我們喜歡購買企業。我們不喜歡出售,我們希望與企業相伴終生。”
這就是巴菲特投資的一大訣竅——主動長期套牢,心甘情願長期做股東。
1976年,巴菲特投資4571萬美元到政府雇員保險公司,持有二十年,贏利23億美元,增值50倍。1989年投資6億美元買入吉列刀片,到2007年初持有十五年,賺了45億美元,投資收益率7.5倍。巴菲特在1989年投資13億美元買入可口可樂股票,至2006年底,持有十九年,贏利83億美元,漲幅6.4倍。
這當然隻是幾個比較著名的,還有,1973年巴菲特用1062萬美元買入華盛頓郵報股票,2006年底增值為12.88億美元,持有三十三年,投資收益率高達127倍。這是他投資收益率最高,也是持股期限最長的一隻股票。
巴菲特的7隻重倉股票都是買入後,一直持有,持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股也不動。他持有一隻重倉股的時間,要比很多人婚姻持續的時間長得多,他長期持有的收益率,也要比市場平均水平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