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九章與眾不同的頭腦(1 / 3)

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九章與眾不同的頭腦

巴菲特看旅鼠效應

在股市上,如果投資者以旅鼠般的熱情跟著市場走,他們最終也會有旅鼠一般的悲慘命運。

——沃倫·巴菲特

1.旅鼠效應

旅鼠是苔原地區固有的一種齧齒類動物。正常時期,旅鼠在春天進行遷移以尋求食物與新的棲息地。但是每隔三年或四年,就會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由於高繁殖率與低死亡率,旅鼠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旅鼠在數量急劇膨脹之後,就會發生一種奇怪的現象:所有的旅鼠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到處叫嚷,跑來跑去,並且停止了進食。旅鼠們勇敢異常,充滿挑釁性,膚色開始變紅。它們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忽然有一天,它們開始向一個方向出發,形成一隊浩蕩的遷移大軍,一直跑到懸崖邊。當來到了懸崖邊上的時候,前麵的旅鼠收不住腳跳了下去,後麵的旅鼠反正就閉著眼睛跟著前麵的在跑,也都跳到大海裏麵去了。到了海裏,拚命地遊泳,拚命地掙紮,最後精疲力竭,整批整批地淹死,結果成千上萬的旅鼠屍體漂浮在藍藍的大海上。這就是被我們大家熟知的與旅鼠有關的故事,也被世人稱為“旅鼠效應”。人們至今未能弄明白旅鼠的行為機理。

在當今的股市中,確實也存在著一群這樣的“旅鼠”。“旅鼠”喻指散戶中不理智、容易陷入集體無意識的人。巴菲特曾經拿旅鼠來比喻股票投資,股民就如同旅鼠的家庭,當投資者的財富效應放大時,馬上傳到其他投資者的耳朵當中,因此就會出現投資者持續加入市場的現象,投資數量急劇上漲,市場也跟著迅速膨脹,這也就是市場中所謂的跟風效應,即“旅鼠效應”。

金融市場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地方,它就像女人的心情一樣不可預測。有意思的是,投資分析師長期以來對人類行為的生物特性饒有興趣。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介紹了一個這樣的故事,這則故事最早源自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

一個石油勘探者,正在向他的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是為石油職員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進去。”這位勘探者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裏的居住者說一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勘探者的請求。這位勘探者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裏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裏麵的石油職員蜂擁而出。聖·彼得非常驚訝,然後他便請這位勘探者進入石油職員的院子,勘探者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預示著一些真實的東西。”

在大自然中,旅鼠效應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種:一是群體成員傾向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決策的事件拿不準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而這一效應在投資者身上表現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拚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製購買的誘惑;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拚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製拋售的衝動。投資者的這種跟風行為會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衝擊,最終的結果注定是徒勞無功。事實說明,真正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決策。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範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

很多投資者的不明智舉動,不是因為不聰明,而是在投資的時候摻雜了過多的感情,缺乏獨立思考的理智。成功的投資者不但具備高水平的專業價值評估,重要的是他們有抵製從眾的意誌和堅定的原則,最重要的是他們永遠獨立思考。

然而,股票投資的過程中不注重獨立思考的投資者卻比比皆是。他們經常會受到別人的影響而瘋狂搶進殺出,往往沒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表現出了很盲目和很草率的投資態度。在投資分析大師巴菲特看來,這些缺乏獨立思考的從眾者,就是自毀生命的旅鼠。巴菲特的這個比喻,也許會讓那些整天在證券交易所的大廳裏雙目緊緊盯著彩色屏幕的股民們非常泄氣。因為他們的目光和焦灼的心情關注的正是當天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但是殘酷的事實就是,成功的投資者嘲笑的正是這樣一群“旅鼠”。

事實上,巴菲特對此感到非常不理解。在紐約存在著那麼多受過良好教育、經驗豐富的職業投資家,但證券市場上卻沒有因此而形成更多邏輯和理智的力量。實際上,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往往價格波動最劇烈。企業經理不能決定股價,他們隻能希望通過公布公司的信息來鼓勵投資者理智地行動。巴菲特的觀察與分析可以說明:市場股價的嚴重不穩定性與機構投資者這種和旅鼠極為相似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與投資者持有的股票的所屬公司的業績關係其實不大。

2.獨立思考的魅力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長期購買與持有,這與當今機構投資者的觀點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當股市稍有風吹草動時,機構投資者會迅速調整他們的投資組合(買入或賣出)。他們的行為主要基於保護他們不至於跟不上市場的形勢,而不是對公司良好的內在價值的體會。由此可以看出,機構投資者已經儼然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他們投資的心態與行為與那些鍾意於一夜風流的人一樣。也許不少人會這樣說,機構投資者遵守的是分散投資這一傳統準則,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加可靠。對此,巴菲特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承認機構投資者的確是以更傳統的方式投資,但是更傳統的方式並不等同於更謹慎的方式。而且,謹慎的行動是來自於對事實的充分了解和理性的分析。在巴菲特看來,大多數機構投資者業績平平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結於智商問題,而是機構決策過程與規則產生的結果。機構投資決策通常是由一些小組或委員會製訂的,那些小組或委員會對風行的組合理論有著強烈的喜好,對分散化投資非常歡迎,在他們的意識裏,投資的安全性就是平均,他們實行的是模仿和推崇,獨立思考並沒有受到他們的關注。問題出在哪裏呢?答案就在巴菲特下麵的一段話中。

他說:“大多數基金經理沒有積極開動腦筋,而是像個傻瓜一樣進行決策,他們個人得失心太明顯了。如果一個非傳統的決策效果不錯,他們會被上司拍拍背;但如果這個決策表現很差,他們會跌得很慘。因此,對他們來說,常規的失敗是最好的選擇。旅鼠的群體形象不佳,但沒有任何一隻旅鼠曾受到過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