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八章無為之道(1 / 3)

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八章無為之道

靜,則無惑

如果你在錯誤的路上,奔跑也沒有用。

——沃倫·巴菲特

1.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人們的感覺中,傳奇人物都有不可捉摸的一麵,或者說是神秘的一麵。但巴菲特這個人非常容易看透,就仿佛在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一樣。

有人說,巴菲特的管理思想,或稱之為賺錢理念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們心目中的巴菲特並非是一個管理人才。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是不是他的投資本事遮蓋了管理天分由此而讓“管理”一詞在巴菲特的字典裏不被人所知呢?

我們都知道一位企業管理奇人,他的名字叫傑克·韋爾奇。這位風雲人物曾以非凡的手段將通用電氣公司管理得風生水起。1998年和1999年,他連續兩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業家”,同時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職業經理人”和“全球第一CEO”。“全球第一CEO”這個大帽子為他贏得了太多的金錢。一本《韋爾奇自傳》為他賺進了710萬美元的稿酬,這本書僅在中國的發行量就有100多萬冊。作為一個偉大企業的領導,韋爾奇所取得的成就的確值得人們賦予他如此崇高的榮譽。

無疑,傑克·韋爾奇是一個管理天才,這從他的自傳中就能看得出來。相比之下,似乎巴菲特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名聲就遜色許多了。甚至還有人指出,巴菲特幾乎就沒有在操作層麵做過有效的舉措。他本人也承認:“伯克希爾公司並沒有跟他們(經營團隊)簽訂任何契約……我之所以用‘他們’這個字眼,是因為他們對這些事業完全負責,不需要到奧馬哈做演示文稿,也不需要編預算送交總部核準,對於任何開支也沒有繁雜的規定,我們隻是簡單地要他們就像是經營自己祖傳百年的事業一樣來對待即可。”

正如巴菲特的祖先經營那個雜貨鋪一樣,從始至終都沒有具體的管理方法,他們隻是將頭腦用在進貨與賣貨這兩件事上。

早在2004年,傑克·韋爾奇的年薪已高達1620萬美元,而直到現在,巴菲特的年薪不過10萬美元。我們可以看到,傑克·韋爾奇隻需要做一天,巴菲特就得忙碌半年。

不過,這兩位經理人創造的管理成就卻是不相上下的。傑克·韋爾奇擔任CEO的二十年間,通用電氣進行了993次並購,市值增長了36倍,在韋爾奇的巔峰時期,通用電氣創造過連續九年以10%幅度遞增的紀錄;而伯克希爾公司在過去的近五十年中,淨資產每年增長21.4%,累計增長3611倍;就企業的品質而言,評級機構穆迪公司給予了通用電氣和伯克希爾公司同樣的3個A。

一個是日夜不停地忙碌,一個是放手讓公司自由發展,兩人取得的管理成就是一樣的。巴菲特的管理方式不由地讓我們想到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無為”思想。

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查爾斯和我實際上隻有兩項工作,一項是配置資產,另一項就是吸引並留住才華橫溢的經理來管理我們各種各樣的業務,這並不難。……通常,我們收購來的公司的經理,已經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證明了自己的才幹,他們在認識我們之前就是管理明星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擋他們的路。其要點是:如果我的工作是管理一支高爾夫球隊,而且傑克·尼克勞斯(美國職業球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高爾夫球選手)願意為我打球,那麼他不會從我這裏得到關於如何揮杆的指導。我們的許多經理原本就很富有,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繼續創造財富。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所做的一切,並品嚐成功帶來的喜悅。他們永遠像所有者那樣思考(這是我們能夠給予一位經理人的最高評價),而且發現公司的各個方麵都引人入勝。”

倘若將巴菲特的用人之道牽強附會來講,《道德經》中“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的闡述正是他這段話的一個注腳。伯克希爾公司給每一位經理人一項簡單的任務,希望他們按照以下3種假設來管理公司:他擁有公司100%的權益;他本人及家人的唯一財產就是這家公司;他100年內不會將公司出售或與人合並。“我們取消了通常與CEO相伴的儀式性和與經營無關的活動,經理人能夠完全支配自己的時間表。”也就是說,巴菲特盡量會讓經理人們知道他們自己有權力去做應該做的事,這些事情即使做砸也不會受到巴菲特的責備。“你們的任何決定都不應該受會計因素的影響。你們考慮什麼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怎樣被認為是有價值的。”

也有人說,巴菲特的辦事風格或者說是管理風格其實是佛法式的。對於自己能處理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拖延,對於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問題他就盡量避開它。他最本質的投資經驗有兩條:一、堅持中長期投資,尤其是堅持長期投資;二、堅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也就是說,保持做熟不做生的操作方法。他經常說,自己會嚐試著從1英尺高的障礙物上邁過去,而不會從7英尺高的障礙物上跳過去。倘若說佛法無邊,巴菲特一直信奉的就是回頭是岸。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巴菲特總會盡力尋找明智、有效的解決方法使問題簡單化。這也正是他經常提到的“因為從球場中間不存在什麼高百分比的射門”。

對於有可能辦到的事情,他如同父親一樣總是盡力而為,而對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就學他的母親很明智地避開。他所信守人生的信條之一就是避開麻煩。要知道,這在股票市場上就意味著避免資本損失。正如佛法一樣簡單而深邃,人所共知的,巴菲特投資理念隻有兩點:第一點是不要虧損,第二點是千萬不要忘記第一點。

自掌管伯克希爾公司後,他每年都會寫信給股東,解釋他的投資策略。其主要思想就是上麵所提到的兩點。

如果說,在投資上,巴菲特是抱著“相信”才肯出手的話,那麼在管理上,他的方法就是信任。“我們的這種管理方式也使得我們能夠輕易地拓展公司的經營活動。我們讀過有關一個人隻能管理多少下屬的論文,但對我們而言,這毫無意義。當你擁有了能幹的經理人,那麼即便你直接管理著十幾位,甚至是更多的經理,仍然能夠有時間在午後小睡。相反,如果你麵對的是一位虛偽、無能的經理,即便隻有一位,你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伯克希爾公司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們的經理人能夠處於最佳的狀態。”

不過,如我們所知,無為的一個弊端則是,一旦你所任用的人並非是人才,那麼,無為就將失效。不過,巴菲特有他自己的方法。在買進一家企業時,他一定要尋找有一流管理人員的一流公司。“隻與我喜歡、信任並欽佩的人做生意。……但我們不希望與缺乏值得敬佩品質的經理合作,無論他們的業務前景多麼動人。我們從未與一個壞人做成過一筆好買賣。”所以,巴菲特“購買並管理了大量不同的企業二十五年之後,還是沒有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問題,但學會了如何避開這些公司”,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經非常成功。

2.與世無爭的完美主義者

在這個世界上,從古到今真正可以實現無為的人又有幾個。至於那些退避山林、吟風弄月的無為之徒並非是我們世俗中人所能理解,也沒有任何必要理解的,他們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如同巴菲特這樣對人類社會有著卓越貢獻同時又是個無為管理者的人屈指可數。無為所以難以真正成為一種手段,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控製欲望與爭強好勝的本性。

也就是說,想要達到無為境界,“與世無爭”是一個必須因素。

這一點似乎與他父親的做人風格有所區別。他的父親一生始終在爭,與他的敵對黨爭鬥,與政府的錯誤方針爭鬥。巴菲特雖然也關心政治,可前提是必須要為他的財富服務。

不爭的前提之一就是不躁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靜”。在1998年5月,巴菲特和蓋茨應邀在華盛頓大學發表演講。有一個問他們的問題是:“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

巴菲特笑著回答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性格和脾氣。”蓋茨補充道:“我認為沃倫·巴菲特關於性格的話完全正確。”

巴菲特更多地繼承了母親的性格。他的母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當年,小巴菲特生活在一個情感封閉的氛圍之中,與他共事的很多人,即便在幾十年之後,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包括他的兒女都很少見到父親放鬆他那張嚴肅的麵孔。據彼得·林奇的回憶說,在初次拜訪巴菲特時,自己為巴菲特處所的平靜所震驚。巴菲特的案卷,整齊地按字母排列,看上去仿佛是上個世紀的檔案。他不喜歡到處走,也不喜歡關心與自己事業無關的事。有一次,當巴菲特正在馬撒葡萄園拜訪凱瑟林·格雷厄姆時,有人驚歎落日之美,巴菲特卻搖頭說自己沒有看到,仿佛他沒有必要集中精力注意落日。即使是在加利福尼亞沙灘前的度假公寓,巴菲特也是連續數周安靜地待在室內,沒有人可以在海邊見到他的身影。

“靜”並非是如死屍一樣對任何事不聞不問,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靜”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境界,而巴菲特將它看成是一種智慧:“你還會看到,我們偏愛那些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和行業……原因很簡單,我們尋找的是未來十年或二十年有利可圖的買賣。迅速變化的行業環境可能會提供巨大的機會,但也會帶來不確定性。作為公民,我們歡迎變化。新穎的創意、新奇的產品和全新的流程等會提高國家的生活標準。但作為投資者,我們對於潛在的變化,與我們對於太空探索的態度類似,我們鼓掌歡迎,但我們寧願不參與。”

在閑庭信步裏,財富倍增。這就是巴菲特的風格,也是任何一個想要成為富翁的人本該具備的一種基本心理素質。巴菲特絕不會像“調度資金在股票市場橫衝直撞、追漲殺跌”的華爾街的豪客們,他安靜地坐在那裏,看著一切改變,算計著一切發生,然後慢慢地出手。巴菲特的低預算風格是人所共知的。《華盛頓郵報》的女老板格雷厄姆夫人曾經這樣說起他:“他這個人非常節儉。有一次,我們在一家機場,我向他借10美分硬幣打個電話。他為把25美分的硬幣換成零錢走出了好遠。‘沃倫,’我大聲叫道,‘25美分的硬幣也行呀。’他有點羞怯地把錢遞給了我。”格雷厄姆夫人講述的另外一件事更是讓人驚歎巴菲特的“計算”:“我正坐在弗吉尼亞的家裏,讀著本傑明·格雷厄姆為初學者寫的書,還有一篇由邁瑞爾、林奇、皮爾斯、芬納爾或史密斯的人寫的一篇《怎樣閱讀一篇財務報告》的文章。有人告訴我說,我要盡快地讀完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書,因為沃倫不願意由於把書借出奧馬哈公共圖書館的時間太長而繳納一筆數額很小的罰金。”

即使是巴菲特的相貌也仿佛在印證他是一個安靜的人:一張坦率的、表情嚴肅的圓臉上,一綹頭發蓬亂地貼在額前,一頭濃密的頭發,難以梳理平整,淩亂得好像要飛起來似的,他的臉有點橢圓形,上麵鑲嵌著一雙淡褐色的眼睛,看東西時需要戴上厚厚的遠近兩用眼鏡,眼鏡腿兒掛在耳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