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此時的巴菲特合夥公司已經頗具規模,許多股東對他的這一決定大為惱火,他的家人與朋友也很是生氣。許多人都質問巴菲特為什麼不在賺錢的時候多買些高科技或電子類的股票。巴菲特很平靜地告訴這些人,在華爾街投機風氣正濃的時候,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這種遊戲是非常有賺頭的,這些高科技、電子類股票確實會繼續上漲。但是,巴菲特說自己對這些股票並不熟悉,不熟悉的事情,他不做。他同時還說道:“但是在一點上,我是清醒的:我沒有因為輕而易舉可以得到的利潤而接受一種我沒有完全理解,沒有成功地應用於實踐,以及可能會導致資本產生重大且有永久性損失的方法。”
結果隻能是,投資者無奈收回了自己的資本份額,大家各自發展去了。一些投資者轉投市政債券,而有些人則由巴菲特推薦給了一位基金管理人。剩下的其他一些成員都是相信巴菲特可以歸來的人,他們選擇了股票,把資產轉至1962年收購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形成了新的合夥關係。
巴菲特在新的合夥公司中的股權增至2500萬美元,足以控製公司。在此後的二十年裏,巴菲特與伯克希爾的財富雙雙飛漲。
巴菲特的成功歸結於他的直覺,這種直覺並非是一天所能訓練成,也並非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巴菲特經受了華爾街“買空賣空”的感性折磨,度過了一段相當困難的時期,他還是堅決拒絕了投機。
2.隻打有把握之仗
在他解散合夥人有限公司不久,1970年年初,美國股市開始踉踉蹌蹌。接著,華爾街的著名股票一個接一個猛跌。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種股票都比1969年年初下降50%。不過,他在股市最低時又增持了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如運通、伯克希爾。這些公司如今就是財富的代名詞。巴菲特成功躲避了這場風險,有人說,即使他沒有解散合夥人有限公司,僅憑他的聰明才智,也會成功躲避風險。可在巴菲特看來,沒有絕對把握的仗,他是不打的。
巴菲特的合夥人有限公司從成立到結束共經曆了十二年。十二年來,巴菲特使合夥人公司的股票指數,每一年都超過了道瓊斯工業指數。可以做個假設,倘若一個投資者從1957年起投資1萬元到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會產生1050270美元的利潤,如果他投向道瓊斯股,隻能獲得15260美元的利潤。
能取得這樣驚人的業績,當然與對合夥人的要求及對股票進行有效地投資組合分不開。巴菲特曾對合夥人約法三章:不希望他們過問他在股票上所作的決策,每一年他隻需要向合夥人彙報一下投資情況,作一個年度成果總結,在投資者收回資本及相當於6%的年利後,其餘的利潤,投資者得3/4,巴菲特得1/4。
成功躲避風險的一個有效途徑,除了對市場敏銳之外,還要把內部成員團結到一起。取得合夥人對自己的信任是巴菲特始終努力的事情。他和他的妻子蘇珊及助手比斯克特的個人財產的90%都投入到合夥人企業中,他向合夥人說:“我們是在品嚐自己種下的果子。”
記得在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成立時,巴菲特就給自己訂下了目標,建立起一些尺度。要每年以平均10個點的優勢超過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漲幅。如今巴菲特本人已有2500萬美元,但一個子兒不動,靜觀股市回落。
巴菲特為什麼會讓許多人都信任他,在前麵我們談到過,他繼承了母親的性格因素,同時,他也繼承了巴菲特家族良好的那一麵,就是柔中帶剛。
見過巴菲特的人都有一種感覺:在財富角鬥場上,沒有人可以打敗巴菲特。因為巴菲特太柔了,而當你向他進攻時,他的柔又變成了無堅不摧的寶刀。可在平常時,他就像一個柔弱得不能再柔弱的老者,試問,又誰會對這樣一個對手發動進攻呢?有一次,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發表演講之前,有人問他:“你在這裏是否需要安全保護?”他回答道:“我們不需要任何安全保護,隻要求在門口檢查出席者是否攜帶無核小果。”
也許正是他從家族成員那裏繼承來的個人魅力使他總能躲避風險,最終逃脫生天。要知道,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熊市和牛市可是天上人間。
無論到什麼時候,在華爾街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市場永遠都是我行我素、喜怒無常。許多人被市場搞得焦頭爛額,隻有巴菲特仿佛是市場的好朋友,總會得到市場的關照。即使市場發威,似乎總會提前告訴巴菲特,使得巴菲特總能逢凶化吉。
不過,巴菲特似乎並沒有把市場當成好朋友,大多數情況下,巴菲特對市場持冷漠的態度。一旦到了恰當的時刻,巴菲特就會利用市場的錯誤而趨利避害,大發其財。
巴菲特是個對人性有深刻洞察力的高人,他發現在投資理財方麵,大多數的人寧死也不願意去思考。曾有人把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概括為“反向操作”,這其實是投資者對巴菲特的誤解。“……當然,以上所述並不代表不受歡迎或不受注意的股票、企業就是好的投資標的,反向操作有可能與群眾心理一樣愚蠢,真正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決……”
20世紀70年代早期,大部分的機構投資人為美國知名商學院所提出的新理論所惑,認為企業價值與他們考量買進賣出的價格並無太大關聯——“股票市場具有完全的效率,因此計算企業的價值對於投資活動一點也不重要。”回顧此事,巴菲特開玩笑道:“伯克希爾公司實在欠這些學者太多了,因為這些學者們告知伯克希爾公司的競爭對手們,思考是白費力氣的一件事。”
3.學會控製情緒
沒有人知道巴菲特是如何思考的,又有許多人知道巴菲特最善於思考。因為巴菲特一再向世人宣稱,他崇尚簡單,認為簡單行為更有效,將喜歡簡單事情複雜化視為人性中的不良成分。可是,從巴菲特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的思考並不是那麼簡單。巴菲特曾告誡那些投資者,重要的不是你們知道多少,而是你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己不懂什麼。“市場就像老天爺,幫助那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但與老天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他拿鴨子來打比方,假設投資者是池塘裏的一隻鴨子,由於暴雨的緣故水麵上升,投資者開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時有些投資者卻以為上浮的是自己,而不是池塘。他指出,投資者一定要避免成為一隻驕傲的鴨子,以為是自己高超的泳技讓它衝上了天,殊不知麵對狂風巨浪,小心的鴨子反而會謹慎地看看大浪過後,其他池塘裏的鴨子都到哪裏去了。
躲避風險,不做一隻鴨子,尤為重要的是,盡量不要使用通行的規則與技巧。幾十年來,巴菲特並購了許多企業,但他很少采用華爾街普遍使用的杠杆工具。“我們很少大幅舉債,……我們寧願避免資產負債表過度融資而放棄許多吸引人的投資機會,雖然如此保守的做法有時使我們的績效打了點折扣,但考量到對保戶、存款人、借款人與全體股東將大部分財產托付給我們的責任時,這也是唯一令我們感到安心的做法。”
許多年後,巴菲特回憶起父親告誡自己的話:要學會控製自己(他父親自己並沒有做到)。巴菲特做到了。
在許多次演講中,巴菲特都對自己做了正確的評價,他說自己能很理性地處理事務,控製自己,不讓自己的感情影響自己的思維。巴菲特的想法是:別人讚成與反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人或是讚成或是反對都不應該成為自己做對事或做錯事的因素。“我們不因大人物,或大多數人的讚同而心安理得,也不因他們的反對而擔心。”當你認為你所預測的或者是你所要做的是對的,那就去做,別人的意見隻不過是一種意見,關鍵還在你自己。“不論如何,我們皆期望保持適當的流動性,負債比例與結構適當並保留充裕的資本實力,雖然我們的投資報酬率可能因此保守的態度而打了點折扣,但這也是我們唯一能感到安心的一種方式。”
巴菲特就是這樣一個可以將禍躲避開,甚至是永遠都不招禍的人,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我們要做的事很簡單,當眾人貪心大作時,盡量試著讓自己覺得害怕;反之,當眾人感到害怕時,盡量讓自己貪心一點。”
大隱隱於市
反對把智商當做良好投資的關鍵,重要的是要有判斷力、原則性和耐心。
——沃倫·巴菲特
1.走進“隱者”的世界
中國有句古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巴菲特是“大隱”。
一個人清心寡欲,在別人眼中就不會成為敵人,甚至在別人看來,這樣的人不但不加以設防,還會時刻照顧他。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做到不爭。不爭的人不過是不像一些愚蠢的人在那裏狗咬狗。要知道,伯克希爾公司除了保險為支柱外,它的曆史就是一部並購史。但這部並購史簡直是一篇天堂文字,沒有血腥沒有硝煙。
巴菲特就是用他那“清心寡欲”的樣子完成了並購史的最後書寫。“對於我們是否對收購感興趣,我們可以承諾完全保密並且非常迅速地做出回答,通常在五分鍾之內。”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西方管理科學不能對對巴菲特的並購技術做出解釋,因為任何人都知道,讀完一個企業財務報表即使是神仙也得用一個小時,五分鍾簡直是扯淡。
等於說,巴菲特在並購時,根本就不看財務報表。就仿佛是一個隱士喝酒,不問酒是什麼牌子一樣。
但是,如我們所知道的,這仍舊是假象。巴菲特是個謹慎的人,他不可能對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不看就收購這家公司,原因隻有一個——經過長時間的探詢,他已然知道了這家公司的底細。所以,人們看到的是巴菲特的從容淡定,對企業的清心寡欲。
2.感悟“隱者”的風采
在今天,所有的投資人都期待成為沃倫·巴菲特。就如同所有文學愛好者都期待成為魯迅那種大隱於市的高人一樣。
有人曾說,巴菲特投資中國石油的股票,共計投入40多億美元,隻過了7個月,淨賺50億美元。憤憤不平的中國人總會說出這樣的話:中國石油本來是中國的優秀企業,我們自己不投資,反讓那個美國老頭微笑著把手一揮,賺走了一大筆。
即使這種論調是不服氣的,但是,當我們知道2008年巴菲特高坐富豪榜冠軍的寶座時,我們還能說出什麼來呢?那些追名逐利、四處叫囂、曝光頻頻的所謂商界奇才們永遠都學不來巴菲特的“清心寡欲”。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學得來,唯獨“隱士”這個身份學不來,“隱士”是一種心界,是一種與宇宙萬物融合到一起,並最終讓宇宙萬物來為自己博得利益的大境界。
這大概就是巴菲特之道,一個世界上恐怕再過五百年才能出現的巴菲特,再過一千年才能被人運用自如的財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