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七章萬無一失的保險——伯克希爾
伯克希爾前史
當我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洞穴之中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停止挖掘。——沃倫·巴菲特
1.神殿的由來
如果巴菲特真的是股神,那麼,他所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就可以看做是神殿。許多年來,巴菲特始終擔任伯克希爾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他每次出手,基本上都是通過這家投資基金公司。
事實上,在沒有巴菲特之前,伯克希爾公司根本稱不上神殿。伯克希爾原本是幾家紡織公司和伯克希爾棉花生產公司的聯合,後來更名為伯克希爾紡織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可謂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790年。那時一個叫塞繆爾·斯萊特的人在羅得島州創建了這家紡織廠,它是美國第一家紡織廠。
我們不知道巴菲特的祖先是否在這家紡織廠工作過,不過,當1806年,為斯萊特工作的一位名叫奧利弗·蔡斯的木工在羅得島州的普羅維登斯開業後,現在的伯克希爾公司才算真的有了名副其實的“祖宗”。
現如今,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任董事會會員的馬爾科姆·蔡斯三世就是這位木工的後代。他的祖先通過精明的管理手段與勤奮使得這家紡織廠的業務漸漸發展為紡織業的龍頭,該公司的紡棉量曾一度占到整個美國棉花總量的1/4還要多。
在伯克希爾的發展史上,最初的法人創立者同樣也是早期股東之一的亨麗埃塔·霍蘭德·羅賓遜·格林絕對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她是在馬薩諸塞州的新貝德福德市長大。在20多歲的時候就繼承了貿易和航運業上的一大筆財產。後來,她在股票市場的成功經營造成牛市。這位在當時看來總有點像女強人的女人擁有鐵路、銀行、股票和債券,全國各地都有她的房地產,但是,她收入的最大來源還是發放貸款。
她的財富來源主要是在芝加哥附近發放貸款和征收高額土地稅。雖然她是個有錢人,可人們對她的道德品質評價並不高,當她在紐約去世時,她把通過“投資、偽造以及向投機者發放貸款”等方式積攢下來的1000多萬美元的不動產留給了她的孩子們。
她為什麼會有非常不好的名聲?是因為許多人都知道她對那些手頭拮據、生活沒有著落的陌生人的求助無動於衷、置若罔聞。確切地講,她是一名吝嗇鬼,總是穿著一件黑色的、髒兮兮的喪服裙,過著一種連乞丐都不如的生活,隻是為了避免繳納住房稅,她被稱為“全美國最富有、最令人厭惡的女人”。她的小氣和吝嗇是空前的,無人能比的,為此她還贏得了“華爾街的女巫”這一稱呼。
她的這一財富觀與後來掌管伯克希爾公司的巴菲特形成鮮明對比,被人們鄙視也就在所難免了。
20世紀30年代,伯克希爾已經發展成美國最有實力的工廠集團,僅從用電量上來講,該工廠大約要占到新英格蘭州總輸出電量的1%。可公司並不贏利。因此,在30年代後期和之後的六年中,公司領導人決定不發放優先股息。伯克希爾公司在那段時期似乎走進了死胡同,“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公司很可能早就倒閉了。1961年,伯克希爾公司的總裁西伯裏·斯坦頓在新科曼協會的演講中深切地談到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公司就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當戰爭爆發時,我們剛剛裝上了全新的設備,準備大幹一場,我們做到了。我們公司轉向了火藥袋、用於偽裝的布料、雨布、蚊帳和其他一些軍需物資的生產。但是,對我們來講,最大的商機來自於降落傘布料的生產。軍需品公司把全國的紡織品生產廠家召集起來開了個會。他們想讓我們開發生產尼龍的降落傘布料。由於我們對這種尼龍布的生產都沒有經驗,對是否接受這樣一種委托表現出明顯的猶豫不決。主持這次會議的政府官員一個公司接著一個公司地很快宣讀完與會公司的名單,按順序,每個公司都表示同意生產一定數量的尼龍布。因為他們都不願意盲目地進入到這個新的領域,大多數公司願意承擔的生產量相對來講都很小,可能有25000碼的樣子。當輪到我們公司時,我們堅定地說‘300萬’,這時,會場一片寂靜,靜得好像地上掉根針都能聽得見。接下來,與會的大多數廠家都同意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生產量,在軍需品公司的請求下,我們也將原來300萬碼的生產任務增加到500萬碼。”
一份資料顯示,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也就是1948年的時候,伯克希爾精棉紡織有限公司和哈撒韋製造公司共有180萬美元的利潤,十幾家大型工廠遍布於新英格蘭州各地,公司的員工已經達到了1萬多人。要知道,在1948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收入才是280萬美元。
2.神殿的新史
1971年,巴菲特入主這個即將要破產的紡織廠,從此,伯克希爾的史前時代結束,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新史開始了。
當巴菲特合夥公司解散時,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已發行了983582股。巴菲特合夥公司就擁有其中的691441股。巴菲特將合夥公司擁有的股票分配給合夥人,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場價格已經上升到1.5億美元,巴菲特個人所擁有的2500萬美元左右的資產中,大部分是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
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文件中寫道:上述股票清算分配之後,沃倫·巴菲特在1970年1月間從巴菲特合夥有限公司的其他合夥人手裏購買了87591股的普通股票,那是注冊人在股票清算分配時得到的他那部分股票。1月間,巴菲特先生還在公開市場上買到注冊人附加的2100股普通股票。到1970年1月31日,沃倫·巴菲特自己共擁有245129股普通股股票,接近注冊人已售出的979582股普通股的25%。通過這些交易,沃倫·巴菲特可能被認為是伯克希爾公司最大的注冊人。
他對伯克希爾公司的興趣,不論是管理方麵還是金融方麵,都在不斷提高。
1969年,伯克希爾公司收購了伊利諾伊州國家銀行和伊利諾伊州羅克福德聯合企業。
1970年8月1日,伯克希爾公司把它的商業總部搬到了基威特大廈的14層。
當時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內容主要有三大方麵:紡織經營、由國家賠償公司及附屬國家消防及海運公司經營的保險業務、伊利諾伊州國家銀行和聯合企業。
巴菲特通過一些重大而又成功的投資決策創造了伯克希爾公司。公司一半以上的淨資產歸功於10次左右的重大投資行動。巴菲特幾乎總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企業,然後長期持有。在某些投資季報當中,長期是指截至下一季度收益的結算日或公布日。然而,巴菲特現在持有的許多投資品種時間長達數年、數十年,經曆了經濟景氣和不景氣時期,直至迎來輝煌燦爛的那一天。巴菲特是一位馬拉鬆式的投資健將,投資機會來臨時,他四處出擊,力求收購到一個更大的企業。
在巴菲特主導伯克希爾幾年後,就有人在每年3月急切盼望可以讀到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股東們翹首以盼,華爾街券商、普通投資者,以及巴菲特迷們對年報的熱情並不比股東們差。
3.並非一帆風順
但是,巴菲特並非是神,確切地說,伯克希爾年報並非是真的股壇聖經。比如2004年的年報,就讓一些人感到了意外。
在這份年報中,巴菲特寫下了這樣的話:“2004年,伯克希爾總體收入有所下滑,從2003年81.5億美元減少為73.1億美元,伯克希爾股票價格從每股5309美元降到每股4753美元。”
2004年,巴菲特親自上陣指揮投資事宜,可股價竟然下降了500多美元,但巴菲特並沒有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他解釋說:“由於受颶風襲擊,公司旗下的保險公司不得不進行大量賠付,累計達12.5億美元。”
不過,這隻是巴菲特在先抑後揚,他緊接著寫道:“2004年,伯克希爾公司累計實現稅前利潤35億美元。”
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年,伯克希爾35億美元利潤中,50%以上與美元貶值有關。其中,有18億美元直接來自於外彙合約,包括美元以外的主要12種貨幣。由於2004年底美元不斷貶值,使外彙合約價值不斷上升。許多人都知道,2001年與2002年,巴菲特曾用外彙購買一批垃圾股,如今因美元貶值,帶來7.3億美元利潤,也成為一筆不小的“外財”。
倘若將巴菲特在2004年的投資看成是失誤,那麼,導致他失誤的最根本原因是美國近幾年來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貿易與財政赤字過高的問題。早在2003年,他就向《財富》雜誌投稿,建議美國政府力促貿易平衡,至少大幅度削減貿易赤字,當時他寫道:“這不是簡單的赤字,而是美國經濟中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美國要麼大幅度改變貿易政策,要麼讓美元一路貶值,但這會讓資本市場不安。”
美國政府以及經濟大鱷們都知道,在過去十年中,美國雙赤字一直相當嚴重,可政府隻知道發國債,使自己一步步淪為債務人。外國政府與公民已經積攢價值3萬億美元債券與資產,包括證券與房地產。巴菲特曾估計過這一數字,如果按照當前利率,未來十年將達到11萬億美元。
在文章中,巴菲特說道,如果白宮不采取任何措施,美國將不得不繼續向外國人轉移所有權資產,以支撐自己的超前消費,使整個國家像一個敗家的花花公子。“美國天天鼓吹它要打造一個‘所有權社會’,但現在恰恰相反,美國不是在走向‘地主社會’,而是正變成‘佃農社會’。”
“最終,美國有一天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國際佃農’,不得不向日本、中國等‘地主’們永久性‘交租’。這樣的生活對美國人民來說毫無幸福可言,但現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貿易政策正帶我們向那裏疾馳。”
他在文章還提到一點,就是希望美國政府采取類似許可證的政策,控製出口與進口,從而調整進出口平衡。“這是上策,但美國政府不會聽,它隻會不顧金融市場不安,一味讓美元貶值,這其實是下策。”
有人說,巴菲特用他的伯克希爾公司一麵賺著錢,一麵又說著政府的壞話。事實是,伯克希爾公司在巴菲特的領導下,並非隻是將賺錢作為目的。至少,他們希望賺錢比較開心一點。
絕對萬無一失
我很理性,許多人有更高的智商,許多人工作更長的時間,但是我能理性地處理事物。你們必須能控製自己,別讓你的感情影響你的思維。
——沃倫·巴菲特
1.絕對的保險
某一年巴菲特曾在年報裏自豪地將自己的企業和“財富500強”做了個比較,然後開玩笑地說道:“我們之所以沒有進那個名單,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是幹什麼的。”現在的伯克希爾在被世人矚目的同時也被各個財富排行榜所注意。而這些排行榜對伯克希爾所在行業的描述幾乎一致——財產和意外保險。
也就是說,金融人士從來沒有把伯克希爾公司看做是一個投資公司,隻是將它看做是一個保險公司。事實也的確如此,伯克希爾一直在接受巨額保單,甚至在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之後,仍在承接恐怖險。有人說,投保到伯克希爾,絕對是萬無一失。
保險業對伯克希爾到底貢獻多大,外人實在無法得知。毫無疑問的是,影響該是巨大的。在2003年,伯克希爾的保險事業總共為其貢獻了10多億美元的利潤和440億美元的浮存金。即使不按伯克希爾的曆史年平均投資收益22.2%計算,僅假設這440億美元免費資金的回報可以達到15%,那麼,我們還是可以算出一個保守的數字,2003年,保險業對伯克希爾的貢獻至少是70億美元,要知道,伯克希爾2003年的總共收益才136億美元。
在巴菲特眼中,伯克希爾的曆史其實就是保險業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加的曆史,巴菲特曾自信地說:“保險業是我們的未來所在。”
那麼,我們是否要重新審視這位投資大師了呢?
他在股神的招牌外,還有“保險大王”這個身份呢?巴菲特對保險業的鍾愛可以追溯到1950年。當時正在哥倫比亞商學院讀書的巴菲特狂熱地模仿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他在格雷厄姆的公司持有的股票上都投了資,還在《名人詞典》上查到自己的老師是一家名叫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的主席。當他認為自己已經熟悉了一切,就去華盛頓拜訪了GEICO總部。在那裏,他遇到了戴維森,在戴維森的講解下,巴菲特對GEICO及保險業的運營了解得更多了。
不過,巴菲特的初衷似乎還是股票,因為他回到紐約後就為紐約當地的一家報紙撰寫了《我最喜歡的股票》一文,盛讚了GEICO的直接銷售方式,指出後者的毛利率是一般保險公司的5倍。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為證據,那一年,他將1萬美元投資在了GEICO,並在第二年獲利後賣掉。二十年後,巴菲特很後悔,因為那些股份在這時已經值1300萬美元。按理而言,這種後悔多少還是有點炫耀的成分在內的。巴菲特大概知道一個事實,GEICO是維持低成本的運營方式,這使得它可以躲過保險業的景氣循環,從而其股票的表現一直不錯。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格雷厄姆在1948年花72萬美元得到了GEICO的一半股票,而巴菲特在1996年為了同樣的數目花了23億美元!
也許正是GEICO對巴菲特的啟發,在這之後,巴菲特一直沒有停止對保險業股票的追逐。1967年3月,巴菲特保險事業的標誌性事件出現了——伯克希爾花了860萬美元從創始人傑克·林沃爾特手中買下了國家賠償公司,巴菲特終於有了自己的保險公司。此時,整個美國的保險業是一潭死水,許多保險公司甚至懶得公布自己的贏利狀況——即使公布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看,但聰明的巴菲特已經贏了這場勝利,他洞悉了保險業的秘密——浮存金。
在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公司看來,保險業的本質實際上是通過為其他人提供服務——保險形式的保護——來持有別人的資金,這些資金在保險術語上被稱作浮存金。“浮存金”指將所有的損失準備、損失費用調整準備與未賺取保費加總後,再扣除應付傭金、預付購並成本及相關再保險遞延費用所得的資金。直白一點來說就是,保險公司“暫時”持有的別人的錢。而判斷浮存金的標準,就是承保損失——你承接這些保單而持有浮存金所付出的成本。
從伯克希爾的1967年至1997年近三十年間,通過浮存金數量和成本的具體數據可以發現,在大多數時候,巴菲特持有這些浮存金是獲利的,而即使在遭遇損失的年份,這些浮存金的成本多數情況下也遠低於同期長期國債利率。這就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別人付錢給你讓你持有他們的錢,還有比這更美的事情嗎?”
這些資金雖然在資產負債表上屬於在負債一欄,但顯然它們比大多數資產更有價值。很顯然,將自己的工作視為“將資本分配到回報最高的地方”的巴菲特不可能放過這個巨大的免費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