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七章萬無一失的保險——伯克希爾(3 / 3)

“1950—1951年間我在哥倫比亞商學院讀研究生,但這並非是我想獲得一個學位,而是為了能夠有機會得到當時在該校任教的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教誨。聽格雷厄姆講課實在是一種美妙的享受,很快就讓我全神貫注於從我心目中的英雄那裏學習我所能學到的一切東西。”

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後便回到了奧馬哈,在他父親的經紀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巴菲特繼續與格雷厄姆保持聯係。1954年,巴菲特終於得到格雷厄姆的允許,進入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在我選修格雷厄姆的投資課程之後,我要求進入這家公司無償工作,但格雷厄姆卻以我要價太高拒絕了我的要求。他對價值因素考慮得非常嚴肅認真。我一再懇求,他最後終於答應雇用我了。”

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期間,巴菲特開始在實踐中逐步真正掌握了格雷厄姆價值投資策略的真諦。

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後,投資公司解散,巴菲特帶著他從格雷厄姆那裏學到的投資策略重返奧馬哈,開始獨立管理投資。

1956年,巴菲特26歲時成立了巴菲特合夥企業——巴菲特有限公司,集資10.5萬美元。巴菲特是總合夥人,他自己僅投入100美元。其他7位合夥人每年可以得到相當於投入資本6%的利潤,除這個標準數額之外,還可以分到年淨利潤的75%,另外25%的利潤則歸巴菲特。

由於巴菲特取得了很高的投資業績,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巴菲特管理他們的投資,於是巴菲特相繼建立了更多的投資合夥公司。1962年,巴菲特決定把這些公司合並為一家合夥公司。到1965年,合夥公司的資產達到2600萬美元。在1957—1969年的十三年間,取得了30.4%的年平均收益率,遠遠超過了道瓊斯8.6%的年均收益水平。這十三年裏,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了5次,而巴菲特的合夥投資公司卻從來沒有發生過虧損。

1965年巴菲特合夥公司買入伯克希爾公司49%的股票,1968年4月增持到70%。

1969年,巴菲特決定解散合夥公司,因為他認為股票市場正處於高度投機的狂熱之中,真正的價值在投資分析與決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巴菲特對合夥公司的資產進行了清算,他把合夥公司的資產分配給投資人,合夥公司持有的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也按比例進行分配。

1969年合夥公司解散後,巴菲特將2500萬美元的個人資產全部買入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此時,在伯克希爾公司1528217股A股股票中,巴菲特一個人就擁有477166股(約占31.1%),為第一大股東。他的妻子擁有34476股(占2.3%)股票。巴菲特擔任伯克希爾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的長期合作夥伴查爾斯·芒格擔任副董事長。

在1965—2004年間,也就是從巴菲特1965年控股並開始管理伯克希爾公司投資之後的四十多年間,伯克希爾公司每股淨值由當初的19美元成長到2004年底的55824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21.9%。在戰後美國,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卻達到了22.2%的水平。如果考慮到上述對比是在伯克希爾公司繳納了收入與資本所得稅(即稅後收益),而標準普爾500指數是稅前收益這一情況時,巴菲特的業績更加令人驚歎。

如果一個人在1956年巴菲特職業生涯開始時投入1萬美元並且堅持到底,那麼到2002年,1萬美元將變成約2.7億美元,而且這還是稅後收入。如果一個人在1964年巴菲特掌管伯克希爾公司時投入1萬美元並且堅持到現在,那麼到2004年底,這1萬美元的投資回報將會達到2868.65萬美元;而同樣投資1萬美元的標準普爾500指數隻能增值到53.18萬美元。四十年間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收益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的54倍。

1993年,巴菲特以83億美元的總資產榮登全球首富寶座,而且之後基本上一直保持在第二的位置。2008年,美國權威雜誌《福布斯》推出了2008年度全球富豪排行榜,號稱華爾街“股神”的巴菲特以620億美元的身家,超越比爾·蓋茨再次成為全球首富。這是迄今為止,巴菲特在四十多年的投資生涯中第二次榮登全球首富寶座。當年,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總資產達到600億美元躍居亞軍,而從1995年以來連續十三年蟬聯首富桂冠的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則以580億美元的資產名列當年富豪榜的第三位。

《福布斯》認為,由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飆升,巴菲特的財富也隨之水漲船高,比一年前增加了100億美元。

巴菲特成為世界億萬富翁的路徑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和軟件大王比爾·蓋茨等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的財富都來自一種產品或發明。而巴菲特卻是個純粹的投資家,他從100美元開始,僅僅從事股票投資和企業並購,就成為了個人資產達440億多美元的20世紀世界超級富豪之一。

作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進入前10位的著名投資人,他的財富遠遠超越了喬治·索羅斯、彼得·林奇等同樣富有盛名的同行。

巴菲特在國際投資界享有盛譽,他一貫倡導投資那些業務簡單易懂、市場占有率高、持續贏利、管理良好的大型企業。巴菲特是一個投資天才,他有一種獨特的稟賦,這也是許多人無法學習到的。他對股票的態度可以歸結為“耐心和熱愛”,人們一直在琢磨怎麼樣才能盡快地致富,從這個角度而言,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和方法是與人的某些天性相悖的。他用一生的時間在累積財富,但他也沒有一夜暴富的本領。

誰的投資聖經

我是個現實主義者,我喜歡目前自己所從事的一切,並對此始終深信不疑。作為一個徹底的實用現實主義者,我隻對現實感興趣,從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對自己。

——沃倫·巴菲特

2007年3月1日,許多股民和投資愛好者都異常地興奮,因為這一天又是他們的偶像巴菲特向全世界股民演講的日子。大家一致將這一演講(《致伯克希爾集團的全體股東信》,又稱為年度報告)稱之為股票聖經。

巴菲特《致伯克希爾集團的全體股東信》內容涵蓋很廣,涉及公司管理、財務會計等關於投資的各個方麵。巴菲特文筆風趣,真誠坦率,深入淺出。信中充滿了含意深刻和機智詼諧的妙語,在常識中蘊涵著精深的哲理。他通過一年一度致股東的信,來評述伯克希爾當年的主要投資舉動,以及對公司所投資的優秀企業的經營管理的評述,其中包括可口可樂、吉列公司、美國運通公司、富國銀行、華盛頓郵報公司、穆迪公司和布洛克公司,既有對商界和人性的洞察,也有對伯克希爾公司各類企業經理們的讚揚,還有別的一些公司年報所缺乏的坦率。

《競爭力》雜誌在此前發表了一篇評論巴菲特的文章,裏麵有這樣一句話:巴菲特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高額的投資回報率,還在於其健康的投資理念和務實的投資策略。

是的,伯克希爾是否萬無一失,80%取決於巴菲特。在巴菲特自1970年開始擔任伯克希爾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的四十多年間,他每年在公司年報中都要給股東寫一封信。這些被股民稱為“股票聖經”的書信每每都牽動著數萬投資者的心,他們每年一次像聖徒朝聖一樣,到奧馬哈參加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聆聽巴菲特關於投資的智慧言論。

伯克希爾每年的股東大會成為了美國投資界每年一次的盛大活動,如同一場超大型的投資課堂,巴菲特比任何一位教授都更加受到他們的股東也是學生的熱愛。許多投資界人士為了聆聽巴菲特的教誨,特意花費數萬甚至幾十萬美元購買一股或幾股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每一年都不辭勞苦、千裏迢迢到奧馬哈參加伯克希爾公司年度股東大會。每個參加過股東大會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淺,許多股東都認為參加股東大會完全物超所值,是非常明智之舉。聽了巴菲特關於投資的智慧言論後,他們感歎:“巴菲特總是將那些偉大的投資真理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我們卻天天忙於把簡單的投資搞得非常複雜。”

從1970—2010年,巴菲特把伯克希爾公司變成了一所傳授他的投資思想的學校,課堂就是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教材就是他每年在公司年報中寫給股東的信。所有閱讀過伯克希爾年報的人,都認為從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所得到的教益遠遠勝過任何商學院的課程。亞當·史密斯說:“一位投資者閱讀了過去四十多年來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就相當於閱讀了一本教科書,而這本教科書也許是目前能夠找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關於股票市場、財務、投資的教科書。”

巴菲特的合作夥伴芒格在1997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說:“人們低估了那些非常簡單卻非常有效的思想的重要性。而且我認為,如果說伯克希爾公司是一家傳授正確思考方式的學校的話,那麼它所開設的主要課程,就是教授少數幾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我覺得我們選擇出來的這些思想非常簡單,但卻非常有效。”

巴菲特甚至認為成功的投資並不需要高等數學知識,“如果高等數學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報紙了,我從來沒有發現在投資中高等數學有什麼作用。”“你不需要成為一名火箭專家。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我感到,做管理與做投資是相似的——欲成非凡之功,未必需做非凡之事。”

《世界先驅者報》專欄記者羅伯特·麥克莫裏斯對住在1英裏(約1.5公裏多)之外的鄰居巴菲特的報道中這樣寫道:“他家裏和辦公室裏都沒有計算機,甚至於計算器一類的東西都沒有。他告訴我這類東西沒有什麼用處,因為他的工作沒有那麼複雜。”

著名投資家彼得·林奇1989年拜訪了巴菲特,“在他的帶領下,我參觀了他的辦公室(整個過程沒費多少工夫,因為他的辦公室還不如半個網球場大),並同他的11名員工一一打了招呼。在他的辦公室裏,我沒有看見一台電腦或者股票報價機。”

那麼被稱為當代最成功的投資者的巴菲特采取的是什麼樣的投資策略呢?

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資策略描述為“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費雪”。巴菲特是“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的學生,並在畢業後不久進入格雷厄姆的投資合夥公司工作,在理論和實務上都得到了格雷厄姆基於“安全邊際”的價值投資策略的真傳。後來,在芒格的影響下,他逐步吸收了費雪集中投資於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的長期投資策略。經過多年的投資實踐,巴菲特綜合了兩位傑出投資大師的投資策略,形成了他最具特色的投資策略:基於持續競爭優勢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

巴菲特如此闡述他的基本投資策略。

“我們始終在尋找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由能力非凡並且為股東著想的管理層來經營的大公司。這種目標公司並不能充分保證我們投資贏利,我們不僅要在合理的價格上買入,而且我們買入的公司的未來業績還要與我們的估計相符,這種投資方法——尋找超級明星股——給我們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機會。

我們的投資仍然是集中於很少幾隻股票,而且在概念上非常簡單——真正偉大的投資理念常常用簡單的一句話就能概括。我們喜歡一個具有持續競爭優勢並且由一樣既能幹又全心全意為股東服務的人來管理的企業。當發現具備這些特征的企業而且我們又能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時,我們幾乎不可能出借。

如果我的公司投資機會範圍非常有限,比如僅限於那些在奧馬哈這個小鎮的私營公司,那麼我會這樣進行投資:首先,評估每一家公司業務的長期經濟特征;其次,評估負責公司經營的管理層的能力和水平;最後,以合情合理的價格買入其中幾家最好的公司的股份。我當然不會想把資金平均分配投資到鎮上的每一家公司上。那麼,為什麼對於更大範圍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就非得采取完全不同的投資策略?而且既然偉大的公司和傑出的經理是如此難尋,那麼為什麼我們非得拋棄已經被證明成功的投資策略?(我很想說實話。)我們的座右銘是:如果你一開始就確實取得了成功,那麼就不必再做新的嚐試。

最終,我們的經濟命運將取決於我們所擁有的公司的經濟命運,無論我們的所有權是部分的還是全部的。”

其實,巴菲特一貫所秉持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開始並不為人所看好,直到2001年美國股票市場泡沫破滅之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和長期持股策略,才被人們廣泛認同,社會公眾又開始重新關注上市公司的收益、價格和價值。

專業投資人學習巴菲特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能夠獲得“股神”的投資智慧,提升自己的投資藝術,增加長期投資分析與決策的準確性,增加持續戰勝市場的機會。

一般投資人學習巴菲特的長期價值投資策略,能夠避免那些名為投資實為投機的人士所謂的投資策略的錯誤影響,避免陷入熱衷追漲殺跌、頻繁買進賣出,短期賺小利而長期虧大錢的投資誤區,掌握了巴菲特非常簡單卻非常有效的長期投資策略,就能走上一條追求真實增長、穩定增長、長期增長的正確投資之路。

投資理論研究者學習巴菲特的長期價值策略,就會走出有效市場理論統治的投資學術研究誤區,認識到現實投資世界其實是由於眾多投資者非理性的愚蠢行為才會有巨大的震蕩起伏,才會把研究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心理對股票市場的作用作為研究的重點,從而與現實投資世界真正聯係起來。

作為經常需要進行重大投資決策的公司管理層,巴菲特投資數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給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等著名公司,成為大股東甚至是最大股東,盈利數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成功經驗,也許會給你許多深刻的啟示。

四十多年中,巴菲特為信任他的投資理念、向他的公司投資的幾十萬股東創造了3萬多倍的高額回報,為美國、英國、德國、印度和加拿大等地的30多萬名伯克希爾股東,培育了數以萬計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據統計,僅在巴菲特長期居住的奧馬哈市,就孕育了200名巴菲特級的億萬富翁。伯克希爾公司所擁有的每個企業,都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的折射。如今,巴菲特正在從零開始,逐步將伯克希爾公司打造成一個金融帝國,這個帝國不僅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經濟價值,而且更具有超越世俗金錢的永恒價值。巴菲特本人具有非凡的創造力、高尚的品格、敏捷的反應,以及大家都喜歡的幽默感。多年來,那些與他一起共事的數十位企業經理,除了退休或者病故之外,都一直追隨著巴菲特。

巴菲特這位當代最偉大的投資者之所以獲得如此廣泛的喜愛和尊敬,不僅僅是因為他通過投資從100美元起家成為資產400多億美元的世界第二富翁,更因為他的聰明、智慧、真誠和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