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七章萬無一失的保險——伯克希爾(2 / 3)

不過,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都知道,由保險業的特點所決定,確定浮存金的成本是一件很讓人頭痛的事情。因為一份保單的真正後果往往隻在有事後,甚至是許多年以後才會真正凸顯出來,而事前則很少有人能夠保持冷靜——“用一張紙就可以換回錢來,很少有人能抵擋這個誘惑”。巴菲特就犯過這樣的錯誤,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整個保險業界由於激烈的競爭而不顧一切地降價推銷保單,而這樣的結果在幾年後隨著當初的保費紛紛被賠償出去才被大家所發現。這種情況讓巴菲特不得不聘請比自己“對風險還敏感”的邁克·戈德博格來接手自己的“爛攤子”。

邁克·戈德博格進來後,巴菲特本人再也沒有親自負責過保險事務。但從此之後,伯克希爾再也不盲目接保單了,這讓它處於一種特別有利的地位,大有“坐山觀虎鬥”的意思——在大家展開自殺性競爭時,幾乎每家保險公司都很難停止自己的業務,尤其是從業人員的薪酬都和“業務量”掛鉤時,可伯克希爾可以袖手旁觀,因此不受損失,而當從業者大為減少,保費升高時,伯克希爾卻可以吃下大量保單。這種策略使得伯克希爾在1998年超過了農夫保險集團成為了全美最有利可圖的財產和意外保險公司。

2.終極再保險

不過,伯克希爾還有一點是其他保險公司沒有的,那就是堅強的財務實力。這一優點可以使得它方便地進入另一個保險領域——再保險。也就是說,當一級保險商不能承受所有的保險風險時,他們會把相當一部分風險在再保險商那裏進行再保險,從而分散自己的風險。打一個簡單的比方:某一保險公司承接了10億美元的保單,結果發現自己可能隻能承受8億美元的風險,那麼,他就可以把剩下的2億美元在再保險商那裏進行保險。

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想得明白,對於再保險商來說,堅強的財務後盾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如果再保險所保險的情形一旦發生,必然會出現巨額賠償,如果此時再保險商不能馬上進行賠償,一級保險商會立即破產。

而在巴菲特領導下的伯克希爾隨時可以拿出10億美元以上的賠償金,試問有幾家保險公司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巴菲特當然沒有把一切寶都壓在伯克希爾的堅強的財務實力上,他以卓越的眼光發現了一位可以讓再保險業務發展壯大的人才。這個人就是今天伯克希爾的傳奇人物,出生於印度新德裏的阿吉特·傑恩。阿吉特·傑恩是個天生的保險人才,巴菲特曾興奮地評價這個人道:“無論我說出什麼事情,阿吉特·傑恩都可以馬上得出該事件的概率和有利可圖的承保條件,而且,事情往往會證明他是對的。”

這位傳奇人物僅在2003年就為伯克希爾貢獻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和130億美元的浮存金。

巴菲特對保險的熱愛以及對保險的了解使得他有著充足的力量去擴大自己的保險事業。1998年12月,巴菲特收購了通用再保險公司——這個美國最大的產物險再保險公司。而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再保險公司科隆82%的股權加入伯克希爾後,伯克希爾可謂如虎添翼。

如我們前麵所講的,盡管對通用再保險的並購在一開始時是痛苦的,但它將伯克希爾提升到保險業內的一個無可比擬的高度是毫無疑問的,這次投入伯克希爾的懷抱後,通用再保險公司大大加強了它的浮存金。隨著資金的增加,即使巴菲特抱怨投資機會越來越少,但大量低成本浮存金的湧入仍然會讓伯克希爾處於一個絕對有利的位置上。

等於說,伯克希爾帝國的神話,至少以保險為支柱的神話仍將繼續,而且它會越來越像一個保險帝國。

事實上,許多人都對伯克希爾的保險口號“萬無一失”表示認可,但有人卻對世界上最奇特的股票,也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表示懷疑。

這個巴菲特的投資工具,全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到底有什麼“萬無一失”的法寶呢?許多年前,就有人提過這樣一個問題:伯克希爾公司還有沒有持續增長的潛力?

現在,恐怕即使聽不到正確的答案,即使用眼睛也能看到,持續增長的潛力對伯克希爾公司簡直是小菜一碟。

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知道了這樣一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賺錢的最簡單途徑是和天才一起投資,而沃倫·巴菲特是公認的投資天才。所以有人說,巴菲特所領導的伯克希爾公司名列世界上最受關注、成交最活躍、華爾街最青睞的超級藍籌股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事實絕對不是這樣。由於伯克希爾公司具備了一些非常奇特的性質,這些性質可能導致它成為一隻持續被低估的股票。按照銷售額計算,伯克希爾公司是美國第12大公司;按照贏利計算,它是美國第14大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伯克希爾大概可以排到第40到第50名。倘若在保險與再保險這個行業裏,伯克希爾僅次於美國國際集團(AIG),是美國第二和世界領先的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在投資方麵當然不可小覷,其長期投資賬麵價值為1022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旗下子公司的股權和上市公司股權。

一份可靠的數據表明,伯克希爾的總市值大約為2000億美元,排名世界前20位,而且擁有穩定的贏利增長曆史。這是2006年的數據。但這樣一家公司卻沒有被列入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沒有被列入幾乎所有其他的大盤股指數。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它的股價變化對市場數據不會有任何影響。

這當然還不是伯克希爾最尷尬的地方,最尷尬的地方則是華爾街隻有4個分析師研究伯克希爾的業績,並給出投資評級;而通用電氣、微軟、花旗這些與伯克希爾處於同一檔次的公司,幾乎都有20個分析師追蹤研究。

3.獨具一格的經營理念

難道巴菲特做了什麼讓大家討厭的事情,以至於誰都不想碰他的公司嗎?或者是,巴菲特經營公司的理念出了什麼問題?

先來讓我們看看巴菲特的經營理念。

盡管組織形式是公司製,但我們一直視股東為合夥人。

“我和查爾斯·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將我們的股東看做所有者和合夥人,而我們自己是經營合夥人。我們認為,公司本身並非資產的最終所有者,它僅僅是一個渠道,將股東和公司資產聯係起來,而股東才是公司資產的真正所有者。”

順應以所有者為導向的原則,我們自力更生。

“多數公司董事都將他們大部分的個人淨資產投入到公司中。查爾斯和我無法確保運營結果,但我們保證,如果您成為我們的合夥人,不論時間多久,我們的財富將同您的同步變動。我們無意通過高薪或股票期權占您的便宜。”

每股實現內在商業價值平均年增長的最大化。這就是我們的長期經濟目標。

“我們並不以伯克希爾的規模來評價其經濟意義或業績表現。我們的衡量標準是每股的增長值。”

達到目標的一個最有效途徑是持有多樣化的資產組合。

“我們的首選是持有多樣化的資產組合,這些組合能夠創造穩定的現金流,並且持續提供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資產回報。”

我們會向股東們報告每一項重大投資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數據。

“由於我們的雙重目標以及傳統會計處理方法的局限性,傳統的會計方法已難以反映真實經營業績。作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爾斯和我事實上對這些數據視而不見。但是,我們會向您報告我們控製的每一項重大投資的收益,以及那些我們認為重要的數據。”

無論價格如何,我們都無意賣掉伯克希爾所擁有的優質資產。

“您應該很清楚,這是我和查爾斯共同的心態,可能會損害我們的財務表現。即便是那些我們認為差強人意的業務,隻要有望產生現金流,而且我們對其管理層和勞資關係還算滿意,在決定是否出售時,我們也會猶豫不決。”

賬麵結果可看可不看,因為它不會影響我們的經營和資本配置決策。

“在目標資產的兼並成本相近時,我們寧可購買未在賬麵體現但是可以帶來2美元收益的資產,而不願購買可在賬麵上體現收益為1美元的資產。”

我們幾乎不舉債。

“當我們真的舉債時,我們試圖將長期利率固定下來。與其過度舉債,不如放棄一些機遇。查爾斯和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兩個百分點的額外回報而犧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不如我們不會讓股東掏腰包來滿足管理層的欲望。

“我們不會無視長期經濟規律而用被人為操縱的價格去購買整個公司。在花您的錢時,我們就如同花自己的錢一樣小心,並會全麵權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過股票市場進行多樣化投資所能獲得的價值。”

不論意圖如何高尚,我們認為隻有結果才是檢驗的標準。

“我們不斷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檢測標準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為股東創造1美元的市場價值。迄今為止,我們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隻有在收獲和付出相等的時候發行普通股。

“這一規則適用於一切形式的發行——不僅是並購或公開發售,還包括債轉股、股票期權、可轉換證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著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屬於您的。”

我們將會坦誠地向您報告業績,強調對估價有正麵的和負麵效應的事件。

“我們的原則是,要用一種換位思考的心態,將我們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實情況彙報給您。這是我們的義務,決不打折扣。”

我們隻會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討論證券買賣。

“雖然我們的策略是公開的,但好的投資點子也是物以稀為貴,並有可能被競爭對手獲取。同樣,對好的產品和企業並購策劃,也同樣得注意保密。因此我們一般不會談論自己的投資想法。”

我們希望伯克希爾的股價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範圍內,我們希望伯克希爾的每一個股東在持有股份的期間,獲得的收益或損失,與公司每股內在價值的漲跌呈相應的比例。因此,伯克希爾的股價和內在價值,都需要保持恒定,希望是1∶1。”

據此看來,伯克希爾的經營模式以及巴菲特的理念並沒有走上邪路。既然在公司內部找不到問題,隻好到市場上來找了。

如我們前麵所大略講過的那樣,伯克希爾的股價太高了,由於股價太高導致了成交量太低。比如在2006年,A股股價為127500美元,B股股價為4233美元(每1份A股相當於30份B股)。2007年6月中旬時,伯克希爾A股的最高單筆成交量是80股,價值約1000萬美元;B股的最高單筆成交量為3510股,價值約1500萬美元。

美國東部時間2007年10月27日全天,伯克希爾A股隻成交330股,B股也隻成交14960股,總成交金額約為1.05億美元,換手率約為0.053%。讓我們來看看當天最活躍的股票——微軟的成交金額吧,它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換手率約為3.1%。當微軟的股價像龍蛇一樣上下飛舞時,伯克希爾的股價卻幾乎是一條直線,最大的波動也不超過上下0.5%。大概這樣的表述足可以說明伯克希爾公司為什麼不會列入標準普爾500指數了——它的換手率太低,居然不符合標準普爾指數對於交易額的最低要求!所以,沒有一個分析師喜歡研究伯克希爾股票,因為它一年到頭都沒有幾筆交易,無法為經紀人帶來傭金和利潤,而且它的股東可能根本就不會看研究報告。

等於說,沒有人喜歡這樣的股票,大家買股票看的是潛力,而不是看實力。倘若一隻股票非常有潛力,大家都會爭著去買,可當一隻股票非常有實力的時候,人們會有一種疑慮:你還能上升到什麼程度?你能保持這個程度嗎?

簡單來講,當微軟、蘋果、花旗和GE等巨型藍籌股都有超過50%的股份為機構投資者持有時,盡管所有機構投資者都知道巴菲特是投資天才,可他們在伯克希爾的持股比例加起來卻隻有25%左右。一種說法是,巴菲特之所以把伯克希爾的股票維持得這麼高,是因為他深信,維持高昂的股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製投機。但是,略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遏製投機卻未必可以消滅投機。也正是出於這種想法,所以巴菲特討厭短期交易,他對伯克希爾股票的專營經紀商說道:“如果伯克希爾的第一筆交易在上市一年之後才完成,我將非常高興。”巴菲特在股東熱情高漲的時候給他們寫信,說道:“伯克希爾的股價正在以我們不打算買進的價格交易。”巴菲特顯然希望偉大的伯克希爾股價盡可能貼近其內在價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盡可能縮小短期供求關係的影響。

我們不妨作一個假設,倘若巴菲特突然宣布將伯克希爾A股以10000∶1的比例拆分,使其價格降低到127.5美元,很可能其股價將在短期內迅速飆升,然後又迅速回落,在內在價值附近劇烈波動。

於是,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伯克希爾的管理者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用消息刺激投資者的神經,並通過不斷的投資者教育,使絕大多數股東都成為了長期投資者。

所以,伯克希爾的淨資產收益率長期在10%~11%之間徘徊,淨利潤率也隻有11%左右。但是,伯克希爾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無論按照什麼標準都不算低。

一個最簡單的現象是,由於伯克希爾幾乎不拋售股票,所以他在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和美國運通等藍籌股上的巨額浮動贏利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伯克希爾的損益表上。人們看到的隻是價值上千億美元的長期投資,其中數百億美元是對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收益。隻有仔細閱讀巴菲特所做的年度報告的腳注,才能夠準確把握伯克希爾究竟賺了多少錢。而至於伯克希爾本身究竟值多少錢,恐怕是一年一變,無法確切預知。

最偉大的投資人

有兩種信息:你可以知道的信息和重要的信息。而你可以知道且又重要的信息在整個已知的信息中隻占極小的百分比!

——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在過去的四十年裏,從100美元開始通過投資使資產達到400億美元,名列2009《福布斯》全美400富豪榜第二,居於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之後。在美國《財富》雜誌1999年底評出的20世紀8大投資大師中名列榜首,被喻為“當代最偉大的投資者”。

巴菲特早在上高中時就進行股票投資,初始他和不少投資者一樣熱衷於打聽小道消息,忙於分析股票走勢圖表、技術指標,但在他遇到格雷厄姆之後,就一下子改變了。巴菲特曾經說過:“我涉獵的內容無所不包,我收集圖表、閱讀各種技術知識書籍、傾聽各種內部消息,後來我讀了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人》,這才好像見到了光明。”

巴菲特深深為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所吸引,並為此於1950年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以便在格雷厄姆門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