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六章誰是沃倫·巴菲特(1 / 3)

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六章誰是沃倫·巴菲特

每個商業時代都需要一個符合那個時代特征的領袖,智慧、心胸、激勵和不可缺少的機會,成就了巴菲特。任何人都可以問,在投資領域誰主沉浮,答案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回答的——沃倫·巴菲特。

兒時了了

正直,勤奮,活力。而且,如果不擁有第一個品質,其餘兩個將毀滅你。對此你要深思,這一點千真萬確。

——沃倫·巴菲特

1.商業天才的誕生

1930年的夏天很快就要過去,但已經持續了一年的股票市場的崩潰仍舊沒有一絲好轉。8月份最後的一天,沃倫·巴菲特來到了這個世界。

他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任何喜悅,父親正在家裏待業,母親正在為幾天後的早餐犯愁。許多年後,巴菲特說自己特別喜歡1929年,因為那是他生命的開始。可在1930年,巴菲特倘若能有著正常人的記憶,恐怕不會喜歡當時的生活。

這種糟糕的現狀繼續了半年後,終於在老巴菲特的慚愧與奮鬥中結束了。父親重新有了工作,並且給已滿一周歲的巴菲特買了個綁在手腕上的金屬貨幣兌換器。

這個金屬兌換器始終是巴菲特所有玩具中的最愛,從“最愛”那裏,巴菲特似乎得到了某種神秘的智慧,讓他從開始就注定了將來的成就。

巴菲特完全屬於美國人對“商業天才”的定義。5歲那年,他已經在奧巴哈家門前路旁擺攤賣橡皮糖。他站在貨攤後麵,非常謹慎小心,看到他的人都會忍不住過來,看他在搞什麼鬼。當他走路時,總是彎曲著膝蓋,因為在他看來,如此謹慎地走路,才不會跌出去太遠。

謹慎小心的作風在巴菲特身上始終如一,無疑,這是商業天才的一個基本特質。所以,第二年,巴菲特就開始做起了飲料生意。

喝飲料的人在當時的美國到處都是,當那些人心滿意足地喝著從機器裏倒出來的汽水時,他們沒有做與此無關的任何事。隻有巴菲特,他拾起了汽水機旁被人們丟棄的瓶蓋,把它們分門別類並數一下各種瓶蓋的個數,由此得出哪種牌子的汽水賣得快。

一個不過6歲的孩子,在經過粗略地統計後,從祖父的雜貨店裏拿出他定義為銷路最好的飲料,在炎熱的夏季挨門挨戶地叫賣。

讓家人感到驚訝的是,小巴菲特對數字有著超於常人的敏感,對於任何一個商人來講,倘若對數字沒有感覺,那他注定不會擁有矚目的財富。巴菲特喜歡四處走動兌換零錢,他對兌換零錢的過程非常著迷。在這一過程中,他用他那個年紀所能知道的一切運算法則來反複地算,當無數次得出的結果是一樣後,他會滿意地一笑。這種對數字的敏感對他後來的數學成績有著相當大的幫助。而在當時,他就可以以極快的速度計算出複利利息,在這一計算過程中,他相當地投入。

中國古語有雲,三歲看老。當巴菲特身上“獲取實際贏利數字,而不是假定贏利數字的能力遠遠超過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斷定,這種隻有審計員才有的本能正是他日後成功的標誌。

而這一本能讓巴菲特在父親的影響下,深深地喜歡上了股票。

在他8歲的時候,就開始閱讀有關股票市場方麵的書籍。許多年後,當他坐在辦公桌後麵讀著這一天的早報時,肯定會想起,其實他六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對股票產生了興趣,他或許還會有點遺憾,沒有早一點開始投資股票。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在10周歲那年把當地圖書館的所有有關股票方麵的書籍讀完。

當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在你麵前熟練而又專業地繪製出股票市場價格升降的圖表時,你是否想過,天才的誕生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隻不過有些時候,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興趣進一步挖掘罷了。

巴菲特後來說,自己對數字和金錢相關的任何事情都非常感興趣。我們要知道,非常感興趣,還要有係統地將這種興趣深刻挖掘,巴菲特無疑就具備了這種深刻性。當他將股票市場價格的升降圖表和大多數偏離對公司作出基本分析的東西叫做“小雞走路的痕跡”時,他的父親為之驚訝。

這種驚訝讓他做出了一個很正確的決定,他讓巴菲特進入自己的辦公室,做一些如張貼有價證券的價格,以及填寫有關股票及債券的文件這樣的工作。

11歲那年,巴菲特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與考察,以每股38元購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股票。當該股升值到40美元時,他立即拋了出去,雖然他不過賺了5美元,但意義尤為重大的是,這是他第一次購買股票。

在回憶11歲的那段歲月時,巴菲特眼中充滿了興奮之光,他說:“我在我父親的辦公室裏負責全麵工作,從股市行情提示到製圖資料,所有的一切。當做完這一切後,我就拿起《證券分析》來讀,閱讀這本書就好像是在茫茫黑夜看到了來自遠處的燈光。”

2.優秀學生的傳奇

幾年後,這本書的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成為他的大學教師。

這位大學教師一節課給他的知識要遠比他整個小學的時間所得到的都多。巴菲特小時候就讀於奧馬哈的羅絲黑爾小學。當他如饑似渴地讀著各種各樣的商業類書籍,鑽研著企業財務報表,研究著股票圖表時。學校裏就有人認定他是股票投資專家,甚至連羅絲黑爾小學的老師們都千方百計地想從他那裏學到一點東西。大家不必要知道他通過股票賺了多少錢,從他那種與眾不同的談吐上就覺得他是內行。

許多人都注意到了,巴菲特身上有著某種與生俱來的東西,那並不僅僅是早熟和知識淵博,更多的在於他那種把知識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本事。他似乎有超常的洞察力,他談論一件事情的方式讓人深信他確實很清楚自己究竟在說些什麼。比如,他可以就美國城市人口問題滔滔不絕地談上半天,邏輯性強得沒有人肯站出來反對他的觀點。

但是,巴菲特的確是個好學生,他不是那種隻善於侃侃而談卻成績糟糕透頂的人。他的老師後來在談到他時說:“他從來都不是一個難以管教的學生,否則我會記得他的。相反,他是個好孩子。他是個好學生,學習非常用功。我記不得他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分了,但我敢肯定他的成績是非常優秀的。他的英語也很好,我記得他還曾糾正過我的錯誤。”

正是因為成績優異,在羅絲黑爾小學,巴菲特還曾跳過級。

成績上的突出是巴菲特在小時候的一個特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非常善於與人相處。有一次,他得了闌尾炎,全班的同學或是去看他或是給他寫信問候。他們親切地給他取了個綽號叫“不洗澡的巴菲特”。

“不洗澡的巴菲特”恐怕是沒有時間洗澡,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賺錢上。許多年後,當有人問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賺錢欲望時,他笑著回答:“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錢,我覺得看著財富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3.傑出報童的成功

為了賺錢,他離家出走,目的是不想讓母親在耳邊絮叨他的作業問題。他離開家後曾想靠在高爾夫球場為球手找球、拾球賺點錢。同時,他盯上了一家巧克力廠。但這一切都不是他真正想做的,他其實還是想做一個優秀的送報童。

事實上,他從10歲開始就已經是一名合格的報童了。到14歲時,他的投遞員事業更是日漸成熟。頭腦靈活的他巧妙地設計和安排,同時承擔了5家報紙的派送。

這樣一來,他既可以通過送更多的報紙來獲得更多的收入(月收入175美元,相當於當時眾多全職工作員工的薪水),還在顧客對其中一種報紙不滿意後迅速向他推薦另一種報紙,從而不減少自己的送報量。有些像今天的“一稿多投”。

可是隨著送報量的增加,巴菲特開始發現記住每一戶的訂閱期限十分困難。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居無定所,有很多客戶在搬家時哪裏還有心情跟報社說自己的新地址。這樣,巴菲特就得不到那份錢了。

這個問題在巴菲特看來,非常好解決。他首先通過撕下“客戶地址標簽”的方式來告訴自己“客戶已經到期了,不用送了”,同時也提醒對方“該續訂了”。如此,巴菲特就對每個人的訂閱期限都一清二楚了。

為了保險起見,巴菲特又與公寓裏的電梯工達成協議——他為他們免費提供報紙,而他們則在知曉公寓中有人即將搬走時通知巴菲特去收取自己的錢。

許多年後,我們從巴菲特身上看到了他重視市場調查、以客觀事實為決策依據的習慣,殊不知,這種習慣的養成是小時候的事。同時,想要養成這種習慣,就必須具備與鍛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巴菲特具備這種能力,由此為後來他投資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14歲那年,他用自己賣報紙攢下的1200美元在內布拉斯加買了40英畝農田,然後轉手租讓給一個農田承包人。

緊接著,他又花25美元買了一台舊彈子球機放到理發店裏,然後把它租出去。第一天他就用這台機器賺了14美元。大約一個月之內,他和夥伴們就在3家理發店裏設置了彈子球機。生意火極了。隨後,他們又擴大到7家。

此時,巴菲特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公司。他把這個公司命名為威爾森角子機公司。不久後,他又和夥伴集資350美元,購買了一輛1934年產的勞斯萊斯轎車,之後以每天35美元的價格出租。

精明,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巴菲特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從小就肯去培養一種習慣或是一種能力的人,將來必能用這種能力創造出別人根本創造不出來的成就。

巴菲特是“兒時了了”的人,但這句話後還有一句:“大未必佳。”也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小時候聰明的人做了聰明事後,倘若不能堅持下去,長大後未必是人才。這個咒語並沒有擊中巴菲特,原因隻有一個——他始終在堅持自己的能力和追求財富的夢想。

誰能教我?

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沃倫·巴菲特

1.孜孜不倦地追逐財富

巴菲特的中學生活乏善可陳,因為自小學開始,他的心似乎已經不在學校了。在中學校園,他既不是一個態度冷漠的人,也不令人討厭,隻是一個獨來獨往者,有點不太合群。巴菲特即使是在幾十年後,對處於初中校園的自己都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我不是最受歡迎的人,但也不是最不受歡迎的人。我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雖然在學校他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但在校外,他絕對是一個即將飛騰的龍。在中學即將畢業時,他將自己的那個公司賣給了一個退伍軍人。這筆錢是1200美元。他拿著這些錢前往沃頓。此次行程讓巴菲特明白了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賺錢渠道。而人們往往隻是在自己的房子周圍和辦公室安逸地待著。

1947年,16歲的巴菲特畢業了。在他對股票市場研究還處在“繪製股市行情圖”的階段時,他已經積攢了一筆大約6000美元的財富,其中大部分財富是他做報童賺來的。

他的高中畢業成績也相當不錯,在全校374名學生中,排名第16位。這樣的成績當然會引起許多大學的注意。在當時享有盛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非常看好巴菲特的理論修養和從商閱曆,將他錄取為該院的一名新生——他成了名門正派的入門弟子。

巴菲特其實並不是很想去。但他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並且承諾大學一切費用均由他們來出,巴菲特自己的錢可以拿去做他喜歡做的事。

巴菲特當然把錢花在了他喜歡的事情上,那就是在費城的交易所。但他的時間也沒有花在沃頓商學院的課堂上,因為他覺得那裏的每個老師講的課程都非常枯燥,讓他這個早已經在江湖混跡多年的人聽起來沒有一點感悟。有時候他還認為,這些老師講的理論拿到現實中去是根本不合適的。

他把時間花在了收集高爾夫球上,然後高價賣出。他還賣過襯衫,並獲得了不小的收入。但這些商業上的成就並沒有使他忽略了沃頓商學院老師們的枯燥。

雖然他在學院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直到很多年後,他還是對這個學院抱有微詞——“我沒有覺得我學到了那麼多的知識。”

似乎在這個學院,沒有任何老師的理論使他認可。兩年後,不經父母的同意,他就離開了沃頓商學院,轉學到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大學。在這裏他重操舊業,擔任《林肯》雜誌發行部的營業部主任,成為50個報童的小頭目,負責6個鄉村的送報工作。

到了1950年,巴菲特已經積攢了近1萬美元的財富了。與此同時,他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14門課程,從內布拉斯加大學順利畢業。

這一年,他19歲。

他的未來並不渺茫,但也並不光明。他想繼續深造。有兩個學校進入他的視線。一個是哈佛大學,另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

他先是很自信地向哈佛商學院提出申請,然後乘火車前往芝加哥,在那兒,哈佛商學院招生辦的一個男士接見了他。但是此人對他的印象並不好——“19歲,由於身材消瘦,看起來像隻有16歲的樣子,相當於一個12歲少年的體重。”

那次會麵隻有十分鍾,那位男士認為,巴菲特太年輕,所以不能被錄取。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他建議巴菲特再等一兩年。巴菲特事後憤怒道:“哈佛那些家夥太自命不凡了。”

可是,他對被拒絕束手無策,在芝加哥待了四個星期後,他的父親催促他隨便找個商學院上就好。巴菲特無奈隻好向哥倫比亞大學投去了申請書。

很快,他就收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入學通知,在哥倫比亞商學院,巴菲特感受到了天外有天,而他一生的財富之道的修煉就在此處完成。

巴菲特進入該學院,有那麼一段時間,他仍舊對學院的教授們抱有懷疑的態度。他當時甚至還有點苦惱,憂心忡忡地考慮著到底誰可以讓他獲得更多的商業知識。

2.好的導師是成功的一半

當巴菲特見到本傑明·格雷厄姆時,他的一切憂慮都煙消雲散。

作為一個猶太人,格雷厄姆的身上既有猶太民族超人的明智與敏銳的思想,又彰顯著美利堅民族不畏艱難的冒險精神。格雷厄姆的金融分析學說、證券分析理論和投資理念在投資這個主流領域裏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投資者。

1894年5月9日,格雷厄姆在英國倫敦出生。格雷厄姆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經商的父親遷往了美國。也許正是由於家庭帶給他的諸多的不幸,才成就了格雷厄姆一生的輝煌。格雷厄姆9歲那年,年僅35歲的父親走完了人生的全程。父親的逝世對他來說,是無法修複的心靈創傷。與此同時,他失去了獲得安全保障和正常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童年時代的格雷厄姆便具有重大的災難也無法壓垮的性格,他的表現是那麼頑強和堅定。12歲的格雷厄姆,較一般孩子而言,他身上的潛力已經慢慢釋放。他知道如何使自己堅強地對付命運的捉弄,學會了如何用各種方法賺一點錢,如何集中精力完成該做的工作,特別是學會了一切事情靠自己解決,永不言棄地為了自己的人生在奮鬥。童年時代的困難處境深深影響了格雷厄姆的性格,他對金錢越來越敏感和崇拜了。在他的觀念裏,賺更多的錢,任意花很多的錢,成為他生活成功的主要標誌。經過數十年人生的浮沉之後,他終於掌握了最滿意、最重要的物質利益的真諦:最了不起的理財策略是在一個人的收入範圍內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的理想支撐著我,乘一葉小舟,迎著落日的餘暉,沐浴著西方的星辰,前進,直至我生命終結。”這是格雷厄姆常常朗誦的《尤利西斯》中的一句話,而他一生的經曆恰如商海中沉浮的扁舟,跌宕起伏,卻永不言棄。

格雷厄姆在1934年底完成了著作《有價證券分析》,這本書奠定了格雷厄姆作為證券分析大師和“華爾街教父”的不朽地位。他在書中清楚地指出了兩個投資原則,即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應遵循兩個投資原則:一是嚴禁損失;二是不要忘記第一原則。《有價證券分析》所闡述的計量分析方法和價值評估法使投資者減少了盲目,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格雷厄姆也因此成為世界上運用數量分析法來選股的第一人。他提出了普通股投資的數量分析方法,解決了投資者的迫切問題,使投資者能夠更加準確地去衡量一隻股票的價值,從而可以很快速地對一隻股票的投資取舍問題做出判斷。

1936年,承接他的《有價證券分析》,格雷厄姆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著作《財務報表解讀》。資者財務報表是揭示公司財務信息的主要手段,有關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都是通過財務報表來提供的。如何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來評價公司財務狀況、未來收益等對證券買賣決策及規避投資風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