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六章誰是沃倫·巴菲特(2 / 3)

繼《財務報表解讀》之後,格雷厄姆於1942年完成了他人生中引起最大關注和影響的一部不朽的著作,即《聰明的投資人》。《聰明的投資人》可以說是《有價證券分析》的簡化版,它不僅僅繼承了《有價證券分析》的所有精華,而且還有大量更新的生動實例。在內容上更加迎合投資需要,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它再一次鞏固了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的地位。在《聰明的投資人》這本書中,格雷厄姆闡述了投機與投資的實質性區別:投資是建立在事實與數字的分析基礎上,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臆測之上。

格雷厄姆指出,如果一個證券被視為一項投資,則基本金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和令投資者滿意的回報率。當然,所謂安全並不是指絕對安全,而是指在合理的條件下投資應不至於虧本。一旦發生極不尋常或者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也會使安全性較高的債券頃刻間變成廢紙。而滿意的回報不僅包括股息或利息收入而且包括價格增值。格雷厄姆特別指出,“滿意”是一個具有主觀色彩的詞語,如果投資者的行為明智,投資的結果可以是任何一個數字,即使很低,也可以被稱之為“滿意”。

在格雷厄姆看來,投機者隻是為了尋找高額利潤往往忽視對股票內在價值的研究和分析,雖然投機行為在證券市場上有它一定的地位,卻經常受到“市場先生”的左右,陷入盲目投資的誤區,股市一旦發生大的波動常常使他們陷於血本無歸的境地。與投機者作風不同的投資者,卻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之上謹慎地作出投資決策,因此投資者所要承受的風險要小得多,最重要的是投資者能夠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

一般而言,大多數投資者都相信在股市中所冒的風險與最終獲得的利潤是成正比的,然而在格雷厄姆眼中,這卻是一個不可原諒的主觀錯誤。格雷厄姆認為,通過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而獲得利潤,甚至是無風險而獲利,這在實質上是高利潤。在低風險的策略下獲取高利潤也並非沒有可能。高風險與高利潤並沒有直接的聯係,往往是投資者冒了很大的風險,而收獲的卻隻是風險本身,即慘遭虧損,甚至血本無歸。格雷厄姆在書中提到一個深刻的教訓和經驗:時刻注意規避高風險。他對此曾作過一個貼切比喻:“橋牌專家在意的是打一局好牌,而不是大滿貫。因為隻要你打對了,終究會贏錢,但若你弄砸了,便準輸無疑。”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會時刻注意對投資風險的規避,學會更加理智和明智地投資,盡可能追求最高的投資回報率且同時保持最大的安全邊際,絕不會毫無想法,在市場中橫衝直撞。

如果一家公司的股價在其未來業績的影響下持續向上攀升,這個時候投資者一定不要過於盲目地追漲,而應該采取懷疑的態度去全麵性地了解和分析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因為即使是采取最嚴格的會計準則,近期內的盈餘也可能是會計師所偽造的。而且公司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對公司核算出來的業績也會造成很大差異。投資者應注意仔細分析這些新產生的業績增長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長,還是由於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帶來的,特別是對會計報告的附加內容更要多加留意。任何不切合實際的預期都會導致企業的麵貌發生改變,投資者一定要盡可能更加確切地做出正確的評估,而且必須密切關注它的後續性發展。

倘若一家公司運營很好,資本收益率高且負債率較低,而且股利已經連續發放了一些年數,那麼這家公司應該是投資者比較理想的投資選擇對象。隻要投資者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該類公司股票,投資者就不會犯錯。格雷厄姆特別指出的一點是:投資者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手中持有暫時性表現不好的股票就迫不及待地想拋出去,而應該說服自己對其保持足夠的耐心和關注,最後的結果就是投資者終會得到滿意的回報。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投資者應將公司的股利政策作為衡量投資的一個重要標準。投資者在關注公司業績的同時,還必須關注該公司的股利政策。一家公司的股利政策既體現了它的風險,又是支撐股票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家公司堅持了長期的股利支付政策,這表示該公司具有良好的“體質”及有限的風險。而且相對比較而言,如果一家公司實行了高股利政策,則它一般會以一個比較高的價格出售,而實行低股利政策的公司通常隻會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格雷厄姆在書中曾這樣指出:投資者應該對自己手中的投資組合進行比較合理的統籌規劃,投資者的資金也應該以股票和債券的價格變化為參考,靈活分配自己手中的資金。當股票的盈利率高於債券時,投資者可多購買一些股票;當股票的盈利率低於債券時,投資者則應多購買債券。當然,格雷厄姆也特別提醒投資者,使用上述規則隻有在股市牛市時才有效。一旦股市陷入熊市時,投資者必須當機立斷賣掉手中所持有的大部分股票和債券,而僅保持25%的股票或債券。這25%的股票和債券是為了以後股市發生轉向時所預留的準備。

在格雷厄姆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思想的閃光點,而格雷厄姆也凝聚了一般理論家所不具備的兩個優點:第一,判斷問題輕重緩急的良好直覺以及避免在非本質問題上浪費時間的能力;第二,尋求實用方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幹勁。

此外,格雷厄姆極為鼓勵和支持投資者關注商業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一個明智的商人願意支付的東西。他的經典名言就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他自己。

這位猶太人是當之無愧的經濟大師。他習慣於讓學生們向自己發問刁難,並在拆招解答的過程中向他們傳授自己的投資心得。在格雷厄姆熱烈的課堂討論上,總有數不勝數的提問,他就是在這些討論中與大家進行思維碰撞,並不著痕跡地讓學生們接受他的觀點。

巴菲特太喜歡這樣的老師了,為了向這位大師挑戰,他拿來了格雷厄姆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自己研究,最後,他從中看到了這樣一個商業理念:隻有在不受感情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進行的投資才是最明智的投資。

許多年後,他才真正弄懂這句話的含義:投資不應受感情的影響,沒有寄予贏利的厚望,也沒有擔心有所損失的忐忑不安,更不要隨大流,看別人購買自己就盲目地購買。

從格雷厄姆這裏,巴菲特學到了太多的東西。格雷厄姆的基本思想就是,認識和研究行情,準確把握自身財力;要發掘自身潛能,做到知己知彼;把握市場預測,市場是成功發展的關鍵。由此依據事實進行客觀推斷,某些股票大大低於它的應有價值時便可以大膽購入不要遲疑,因為這種推斷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巴菲特後來總結這種觀點時說:“不要亦步亦趨,隨波逐流,隻要認準了,就應該大膽地去投入。”

當然,作為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貢獻對人類經濟是相當大的。僅他提出的“安全投資的極限”這一原則就是證明。這一原則告訴投資者,要肯定你所購買的股票價值遠遠大於你在股票市場所做的投資。隻有購買股票的價錢以及股票本身的價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巴菲特後來說:“‘安全邊際’是投資中最重要的幾個字。”

後來,巴菲特將這一原則發揮到了極致,使他成為價值投資方麵最偉大的實踐者。

巴菲特的哥倫比亞大學生活相當充實,這不僅表現在他對格雷厄姆的敬佩而常常聽他的課,還表現在他在課外之餘將格雷厄姆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當做投資聖經。可以說,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兩年時間,他把自己獻給了格雷厄姆。

即使是在許多年後,巴菲特對《聰明的投資者》的崇拜絲毫未減一分。他把這本書作為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資者必讀的書推薦給他們。並且鄭重地告訴讀者,倘若有時間,這本書的第八章最好讀上一萬遍。

《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講的是,當開始考慮進入股票市場時,每個人都應該想象得到,你在和“市場”打交道,但是,你要時刻觀察它,因為它會給你無盡的財富,也會使你跌入債務的深淵。格雷厄姆在這一章中談到了這樣一段話——“基本上,價格的波動對於真正的投資者來說隻有一個真正的含義。價格的波動給他提供一個低進高拋的機會。在另外一些場合,如果他能忘記股票市場並且關注分開的贏利和自身公司的運行結果的話,他會做得更好。”這段話顯然是說給日後的巴菲特聽的,因為巴菲特正是深刻銘記這段話,才成為投資大亨的。

巴菲特對格雷厄姆的崇拜,使他的成績飛升。在1951年畢業時,格雷厄姆給他的成績是最高的。畢業後的巴菲特始終和格雷厄姆保持著聯係,甚至在剛畢業時,他希望能到老師的投資公司無償工作。不過,格雷厄姆並沒有答應。按照巴菲特開玩笑的話是:“格雷厄姆是非常珍惜他慣常的價格計算方式。所以,他通過計算,謝絕了我。”

3.偉大的理念成就人的一生

事實上了解巴菲特投資哲學來曆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思想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源頭是菲利普·費雪。巴菲特讀了費雪的名著《怎樣選擇成長股》後便去找費雪。見過麵後,他感到費雪的理念令人折服,對費雪的成長股投資策略非常推崇。

菲利普·費雪是一位美國人,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投資顧問,成長股價值投資策略之父,現代投資理論的開路先鋒,“教父”級的投資大師,華爾街極受尊重和推崇的投資專家,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商業投資管理》課程主講人(整個斯坦福大學曆史上隻有過3位主講人)。菲利普·費雪是長期持有成長股投資理念的倡導者,偏重於研究企業的成長性,號稱“成長型價值投資之父”。作為被人崇敬的投資大師,費雪與“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都是“股神”巴菲特的恩師。

身為巴菲特老師的格雷厄姆和費雪,他們的投資理念卻存在著本質性的區別。本傑明·格雷厄姆是“低風險”的數量分析家,他側重固定資產、當前利潤以及紅利分析。他的興趣在於形成容易被普通投資者所接受的安全投資獲利的方法。為了有效地降低投資的風險,他給投資者的提議是實行多元化的組合,並盡可能買進價格較低的股票。菲利普·費雪是“高風險”的質量分析家,他和本傑明·格雷厄姆恰恰相反。他側重公司內在價值的分析、發展前景和管理能力。他建議投資者購買有成長價值期望的股票。他給投資者的建議是在準備投資之前去做係統的研究與分析,實現投資組合的集中化,隻買進一種或者極少的品種的股票。

在1928—1999年超過71年的投資生涯中,費雪投入了他的熱情在成長型股票中,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費雪的經典代表著作有《怎樣選擇成長股》、《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寢》和《發展投資哲學》。

1959年,費雪的經典力作《怎樣選擇成長股》問世,這本著作很快成為多數投資者必讀的教科書,而“成長股”這個詞語也因為該書的暢銷而在股市中被投資者認識和了解,追尋“成長股”的“成長型投資”更是自此成為了美國股市多年以來的主流投資理念之一。費雪的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這樣一個理念:研究分析企業不能僅停留在財務數字上,而應該從實際對企業的訪談中觀察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這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形成具有重大意義,正是在投資喜斯糖果時接近3倍的淨資產收購溢價使得巴菲特勇敢地跨出了格雷厄姆投資理念的框架。巴菲特對此曾經這樣說:“當我讀過《怎樣選擇成長股》後我找到費雪,這個人和他的理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通過對公司業務深入了解,使用費雪的技巧,可以做出聰明的投資決策。”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投資事業的投資大師,費雪像對待信仰一樣堅定地執著於“成長型投資”,密切地關注著公司經營層麵質化的特征,這成為了現代投資管理理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他強調到處閑聊以挖掘可投資標的的葡萄藤理論,後來也深受金融投資人及許多基金經理人所推崇,並付諸實踐。

在費雪看來,投資者買股票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自己預期的利潤。因此,投資者應該回顧一下美國的股票市場史,看看人們累積財富的方法。費雪指出有一種人,隻要在早年找到真正傑出的公司,抱牢它們的股票,度過市場的波動起伏不為所動,遠比買低賣高的做法賺得多。因此,大部分投資人終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幾隻股票,長時間地持有,就為自己或子女奠下成為巨富的基礎。這樣的機會不一定就是在大恐慌底部的某一天買股票。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的投資者,每一年都能得到很高的利潤。而投資者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具備分辨提供極好投資機會的公司的能力。

通過長期研究和分析自己和別人的投資記錄,費雪總結出這樣一個理論:如果投資者想在股市中贏取更大的財富,首先需要具備的一點就是要有足夠的耐性。換而言之,投資者預測股價會達到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達到那種水準容易。而需要投資者注意的一點是,股市存在著欺騙投資者的特性,按照自己的感情去做出判斷,或者盲目地跟著身邊的人做出選擇,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損失慘重。

巴菲特曾經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他對自己的兩位啟蒙老師的崇敬之情:我的血管裏85%流著格雷厄姆的血,15%流著費雪的血。在巴菲特的身上,彰顯了格雷厄姆與費雪的投資理念和思想邏輯,而這些也注定會帶給巴菲特及伯克希爾公司巨大的財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成就了現代投資市場的投資楷模。

“潛伏”的魅力

每天早上去辦公室,我感覺我正要去教堂,去畫壁畫!

——沃倫·巴菲特

1.潛伏期的蛻變

潛伏並不等於不振,每個人的人生都或多或少地遇到過挫折,或者是找不準自己的人生之路。倘若遇到這樣的情況,什麼都不要問,隻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就可以。因為隻要努力,就能成功。

從1951年到1952年,作為日後的投資大亨,巴菲特始終在“潛伏”,他沒有進入股票市場,而是安心地待在父親的股票經紀公司,做了一名投資推銷員。

不久,他覺得應該把學到的投資知識傳授給別人,於是在奧馬哈大學謀了個投資課教師的職務。但是,讓他感到不安的是,前來聽他課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居然隻有4個人坐在寬敞的教室裏等著他。

他感覺到了壓力,這種壓力就是他的口才。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良好的口才,他花了100美元選修了卡耐基的一門課程。

當他再度回到教室時,僅用了兩分鍾,就控製了整個課堂。他開始使用非常古怪的方法來傳授投資技巧,比如,用計算尺計算錢是如何增長的。那些學生在看著尺子的刻度時,就徹底地相信了複利所創造的奇跡。

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巴菲特為什麼能如此沉靜地去把投資知識講給別人聽。當初,他的雄心壯誌哪裏去了?

當然,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也完全不符合這位未來“股神”的性格。

1954年,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向已經結婚兩年的巴菲特伸出了手。就這樣,巴菲特來到了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不過,老師隻給了他一個初級職員的身份。

巴菲特進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公司的整個曆史的套利交易所得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他發現來自套利交易的年平均收益率為20%。巴菲特當然不隻是做一個這樣的研究,他吸收了這個公司所使用的這種套利交易的竅門。他後來的財富之路上,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並且他將這種方法一步步地完善起來。

在日後的巴菲特看來,格雷厄姆·紐曼公司隻是個小公司,它的運營資金隻有600萬美元。但對於格雷厄姆本人來講,這個公司的大小,他絲毫不在意,因為他是個不喜歡賺錢的老頭。並且,巴菲特在他的公司工作是免費的,這個老頭也從來沒有給過巴菲特進行投資的機會。這讓巴菲特非常沮喪,他後來說:“他對金錢沒有強烈的要求,這正是我和他在一起感到鬱悶的原因。”

這恐怕是巴菲特與格雷厄姆性格上的衝突,但並沒有影響兩人的關係。讓巴菲特真正沮喪的原因恐怕還是格雷厄姆的保守態度。這位老人家拒絕任何人對公司進行任何主觀的分析,他最善於的就是堅持自己的教學準則。這常使投資公司出現持幣待投的現象,從而喪失了許多機會。

的確,格雷厄姆喜歡尋求簡單的方法為投資者提供安全,所以,在選擇股票時他主要關心有關廉價股票的一些措施。格雷厄姆始終在實踐自己的投資原則:購買股票價值一定要小於淨運營資本2/3的股票。

巴菲特即使同意老師的投資原則,但真的落到實處,他始終認為,按照這種保守態度是永遠不可能積累起巨大財富的。他意識到這一點後,開始研究質量因素對公司內在價值的影響。在那段時間,他四處到其他公司拜訪,探尋一家企業比另一家更成功的秘密。格雷厄姆並不讚成巴菲特這樣做,但也沒有提出反對。所以,巴菲特就把這些研究結果默默地用在了自己的投資上,他取得了比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更高的投資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