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尋根問祖 第三章報社大樓上的母親(2 / 3)

正是尤金·梅耶孜孜不倦的追求、執著、對公司業務事必躬親以及他為此而不斷投入的資金,讓《華盛頓郵報》死而複活。從1942年到1945年,《華盛頓郵報》累計贏利額達到了25萬美元。在1946年,杜魯門總統邀請尤金·梅耶擔任世界銀行的第一任總裁。

此時,菲利普·格雷厄姆加入了《華盛頓郵報》。1948年,尤金·梅耶正式宣布,把具有投票權的公司股份轉交給已經成為自己女婿的菲利普·格雷厄姆和自己的女兒凱瑟林·格雷厄姆。他說,在全部具有投票權的5000股股票中,菲利普·格雷厄姆占有3500股,凱瑟林·格雷厄姆占有其餘的1500股。

菲利普·格雷厄姆夫婦很快就成為《華盛頓郵報》公司兩個精明強幹的領導人。兩人開始從財務和新聞兩個方麵著手打造公司,實際證明《華盛頓郵報》公司在兩個方麵都取得了成功。

到了197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對外發行的股份總額為1400萬股,凱瑟林·格雷厄姆女士控製著A股的270萬股。當到1973—1974年期間股票市場嚴重下跌的開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每股價格從最初的6.50美元的發行價格,並經過後來股票分拆的調整後下降至每股4美元。

在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時,巴菲特已經購買了價值為1060萬美元的股票,占《華盛頓郵報》公司全部B股的12%,或者說全部股票總額的10%。等於說,巴菲特的投資總額也從1973年的1000萬美元下降到1974年底的800萬美元。

但是,巴菲特並沒有停下來。他始終在斷斷續續地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從他第一次花很大的價錢買入《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時,身為報紙負責人的凱瑟林·格雷厄姆女士就一直注意著巴菲特,她幾乎是對這個人保持著敵意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是誰,這個人到底怎麼樣,他是否是一個威脅?”

凱瑟林·格雷厄姆總是坐臥不安,她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想幹什麼。可是兩年後,兩人見麵了,凱瑟林看著眼前這個慈眉善目的人,希望他能手下留情,不要再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巴菲特很爽快地答應了,但作為交換條件,他希望能到《華盛頓郵報》董事會裏坐一把椅子,凱瑟林也隻好答應他。

巴菲特加入《華盛頓郵報》後,凱瑟林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久後,報紙上市,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0%。十年後,巴菲特當年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2億美元。

許多年後,格雷厄姆女士在個人著作《我的曆史》中這樣寫道:“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在1973年收購了公司10%的B股,巴菲特後來告訴我,他根本沒有想到我們竟然會上市,但是他仍然為我們的最終上市而感到高興。事實上,我自己也為此而感到高興,盡管我不喜歡公開上市之後那些複雜而煩瑣的工作。但是,巴菲特的到來,可以說是公開上市所帶來的唯一可取之處。我們把公開上市的日期定在6月15日。在美國證券交易所開盤的那一天,我以每股24.75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第一股,之後公司股票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公開交易。”

事實上,略懂市場經驗的人就該明白一個道理,一家經營良好的報業公司的出售價格大約為公司年銷售額的2.5倍。從這個理論來講,《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內在價值則是巴菲特出價的4倍。巴菲特為什麼要出如此之高的價格購買《華盛頓郵報》,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人們當時對於這個行業還沒有什麼熱情”。

恐怕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巴菲特絕不會因為這樣一條理由就出高價購買《華盛頓郵報》,而且在它股票下跌的時候,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凱瑟林曾這樣評價巴菲特:“在金融界,他是我所知道的最聰明的人,我不知道誰是第二。”

2.透過現象看本質

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很少出現失誤,那麼,他為什麼要購買《華盛頓郵報》呢?

首先,他對《華盛頓郵報》非常熟悉。巴菲特13歲就是報童,他每天下午按照5條線路,遞送500份報紙(這其中就有《華盛頓郵報》)。四年多他就攢了5000多美元,巴菲特說這是他的第一筆財富。

其次,他對報紙行業有著相當的了解。1969年時,巴菲特購買了《奧馬哈太陽報》。在1973年購買《華盛頓郵報》股票之前,他已經有四年經營報紙的經驗,他總結說:“報紙是一個奇妙的行業。它是那種趨向一種自然的有限壟斷的少數行業之一。”

最後,《華盛頓郵報》的巨大影響力讓巴菲特很相信它的前途。1971年,華盛頓郵報得到了一份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報告”,暴露了政府在越南戰爭問題上的欺騙行徑。如果發表這份機密文件,根據《間諜法案》,郵報有可能遭到起訴,甚至被關閉。總裁凱瑟林·格雷厄姆堅決要報道這件事。我們不得而知她當時是不是在賭博,但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到一個報人的道德素質,巴菲特相信這樣一個報人,一定會把報紙帶進一個光明之地。

她後來贏了。《華盛頓郵報》的立場得到最高法院的肯定,從此聲名大噪。接著就是1972年6月,5名男子因私自闖入水門飯店民主黨全國總部而被捕。郵報記者在進行深入調查後,發現了共和黨政府試圖在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破壞民主黨的競選活動。執政的尼克鬆政府為了掩飾醜行,不斷向郵報施壓,警告凱瑟林不要“出風頭”,可是,凱瑟林·格雷厄姆再次驗證了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報人。對於政府的警告,她說:“我們已遊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沒退路了。”最終,一直孤軍奮戰的郵報終於喚醒了媒體和公眾的支持,強大的輿論迫使尼克鬆總統下台。因為這件事,《華盛頓郵報》獲得普利策獎,確立了自己的大報地位,成為美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巴菲特當然會對這樣的報紙感興趣。

最後,也是巴菲特購買股票的一個信條:總是看好那些被嚴重低估的股價。

巴菲特稱自己以便宜得可笑的價格買入:“1973年中期,我們以不到企業每股商業價值四分之一的價格,買入了我們現在所持有的《華盛頓郵報》股票。其實計算股價與價值比並不需要非同尋常的洞察力。……我們的優勢更大程度上在於我們的態度:我們已經從本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老師)那裏學到,投資成功的關鍵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場價格相對於其內在商業價值大打折扣時買入其股票。”

巴菲特對報紙是相當有興趣的,因為他的母親就是一名報人,他曾說過,報紙就是他的興趣,不然,他不會做報童做了那麼多年,他還說,如果他沒有選擇商業的話,自己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名記者。

有人說,他的母親具有一名記者在編輯和製作方麵所具有的一切天分,而這種天分又傳遞給了巴菲特,這個優秀報人的兒子不僅僅是繼承了報人的潛質,還天生就具有敏銳的商業意識,敏銳的商業意識和一個記者所具有的獨特眼光集於一身成就了巴菲特。

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在自己的母校哥倫比亞商學院發表的演講中這樣說道:“如果你問任何一個商業人士,他的財產價值是多少,他也許會告訴你是4億美元或是類似的一個數字。即使是淩晨兩點,你在太平洋的中心拍賣自己的這筆資產,你也不會缺少競拍的客戶,而且他們的出價也不會讓你失望。而現在的情況則是,這筆資產正在被一些正直而有能力的企業家所經營著,他們又在其中占有著相當一部分資產份額。因此,這筆資產可以說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把自己的全部資產投入到其中,我也不會感到擔心。”

可以說,上麵所講就是巴菲特在投資《華盛頓郵報》中總結出來的投資經驗,他的母親應該為有這樣一個兒子感到驕傲,不僅僅是巨大的利潤,還有對母親的回敬。

從巴菲特成功投資《華盛頓郵報》可以看出,巴菲特永遠隻選擇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競爭力最突出的優秀公司。即使是在《華盛頓郵報》壟斷了華盛頓特區的市場之後,他仍然持有著這些股票。也就是在股價被嚴重低估時買入並長期持有。

母愛的延伸

我所想要的並非是金錢。我覺得賺錢並看著它慢慢增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沃倫·巴菲特

1.母愛的力量

巴菲特小時候成長的環境其實並不好,19世紀20年代,奧馬哈成為聯邦太平洋鐵路的東部終點,這座城市很快發展為鐵路、公路交通樞紐,與此同時,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也使這個城市不堪重負。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2005年統計,奧馬哈人口有42.5萬人,其中白人占78%以上、非裔美國人占13%、亞裔美國人占2%。人口一多,自然魚龍混雜。小時候的巴菲特沒有走上邪路,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當然很重要。

像許多小孩一樣,巴菲特小時候的腦袋裏當然也充滿對外界的無限幻想和興趣。在這個時候,他母親對數字的敏感深深影響了他。每天上午,巴菲特和母親利拉上完教堂以後,就和夥伴鮑勃、拉塞爾開始了他們一天中最感興趣的活動——把樓下來往車輛的車牌號碼記下來,然後找出這些號碼的規律。當這種遊戲玩得很膩後,他們就互相背出那些枯燥的車牌號,倘若誰贏了,就能得到對方的糖果和巧克力。巴菲特幾乎每次都會贏得糖果和巧克力,他後來說,當他看到數字的時候,就會想到母親,母親對他的愛當然不止數字那麼單薄,在所羅門危機時,伯克希爾公司人心惶惶,巴菲特卻對他們說:“你們怕什麼呢?我母親已經把我的名字縫在我的內衣上,一切就都沒有問題了。”

這句話可以看做是母愛在巴菲特身上的延伸。而從事業的角度來講,巴菲特對母愛是另一種表達方法。

確切地說,巴菲特早在1969年就對母親的職業——報業行業——進行了收購活動。當時巴菲特所領導的伯克希爾公司從斯坦·利普塞的手裏收購了同在奧馬哈臨近的《太陽周報》。利普塞由此成為巴菲特的合作夥伴,同時,也由此而成為巴菲特多年來始終共同進退的好朋友。1977年,巴菲特又出資3300萬美元從愛德華茲·巴特勒女士手中購買了《布法羅新聞報》。利普塞成為《布法羅新聞報》的發行人。後來,巴菲特又收購了《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