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5節與子女相處的六條秘訣
據研究者調查,家長與子女相處的秘訣是:
一、少開口訓話
許多父母受到不少痛苦的教訓後才明白,他們自以為是坦誠的溝通,往往正好封上孩子的耳和嘴。父母常犯的錯誤是教訓子女。冗長的說教通常從“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開始。18歲的凱莉形容訓話是“沒完沒了的片麵討論,我很少有插嘴的餘地。”
挨訓時,孩子本能地關閉心靈。他們雙眼變得呆滯無神,根本聽不進什麼話。且聽13歲的莎拉怎樣形容她最不喜歡的父母訓話:“他們先扯著嗓子大嚷。接著是一大套‘我們從沒對我們的父母這樣’。之後,即使他們覺察到自己的話聽來多麼可笑,也不肯表示半分歉意。”
自古以來,做父母的總喜歡搬出“將來你自己有了孩子就會明白”那一套,但許多接受訪問的家長,例如有3個孩子的護士鮑貝,都認為動輒搬出老生常談來證明自己有理,實際上削弱了自己的說服力。
因為孩子隻會顧及眼前,遙遠的未來和過去與他們毫不相幹,所以像鮑貝那樣懂得溝通之道的父母“會針對情況,用現代語言說出你這樣做的理由。”例如:“我不讓你去那個聯歡會,是因為我覺得那裏大人太少,照管不著你們。”
貝蒂用的是旁通會意法,她說:“我發現如果我借談新聞來說出我關心的問題,孩子比較容易接受指點。我丈夫和我討論時,孩子就把信息吸收進去了。他們從不覺得我在說教。”
貝蒂的孩子開始駕車時,這種方法果真有效。貝蒂從不翻來覆去地把“不要喝酒,別開快車”掛在嘴邊,隻談些報上的新聞,並對車禍受害人寄予同情。她從不刻意去問孩子的意見,因她心知青少年根本就有發表意見的衝動,特別是沒有人問他們時就會自動插話。
二、避免說氣話
為人父母的凡事都很關切那對孩子是否有益有利,因此沒有哪個父母能夠常常保持冷靜。父母越對某件事生氣,就越可能說出一些說了會後悔的話。
一位母親眼看事情快不可收拾了,便對子女說:“我真生氣了,現在我什麼也不想說。你們出去玩,等我氣平了再找你們談。”
羅勃是個電工,有4個孩子,每逢遇到可能引起衝突的局麵,便提醒自己“別忘了你小時候是什麼樣子”,這樣他便能冷靜下來。對他來說,隻要想到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衝動和愚蠢的行為,便能心平氣和。
另外一位母親指出,我們跟成人相處時,不管我們心中多麼氣,總會設法克製自己,對孩子也應該這樣。
三、好好聆聽孩子的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孩子閉嘴以前,自己絕不開口。一位父親說:“要聽完為止,不管孩子說什麼,都要聽完。如果孩子話還沒說完你就發脾氣,那就應該道歉。”
孩子說完之後,用你自己的話把他說的重新說一遍,並問清楚他的意思是不是這樣。要先弄清楚孩子所說的一切,才可提出意見或采取行動。
李榮有個7歲的孩子,他常提醒自己,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生活上的小問題在小孩子眼中似乎會大些,所以我們應該多點耐心。他說:“如果孩子失去他喜歡的一樣東西,不管在大人看來是多麼微不足道,對他們還是重要的,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