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5節與子女相處的六條秘訣(2 / 2)

四、選擇適當的時間

什麼時候說和如何跟孩子談、怎麼聽孩子說,是同樣重要的。我們訪問過的家長都說,就寢前與用餐時往往是效果最佳的時刻。有位母親每晚都做的一件事,就是送孩子上床時問他:“你今天最得意的事是什麼?最不得意的又是什麼?”她說:“我們從中領會了許多。”

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吃飯的時間來交換意見。傑麗告訴我們:“我們每星期至少有4次一起吃晚飯。我們甚至把電話鈴關上。”

有個家庭訂了一套晚餐規矩——在餐桌上不能打斷任何人的話。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有機會盡情抒發己見。另有一個家庭每幾周就會在早餐時舉行圓桌討論,每人有5分鍾的時間談談自己的見聞及感受。

有一些父母還意外地發現了溝通的另一段黃金時間:一起做家務的時候。

一個母親說:“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在幫忙擦幹碗盤時,會把心事和盤托出。我們家從不用洗碗機,因為我珍惜這段交流心聲的時間。”

五、以行動表達愛心

親情是最溫柔、最不必多費唇舌的溝通方式,感情融洽的家庭充滿親情。

史丹的兩個孩子都是十幾歲,他從經驗中學到親情可以化戾氣為祥和:“有些時候確實不適宜講話,但你仍可借身體接觸來溝通。”親情是一種無聲的信號,不論有什麼歧見與衝突,隻要能伸手摸摸對方,最後總會打破僵局。

朱莉知道她兒子不喜歡在公眾場合流露真情,於是用無聲的信號來表達她的關心。“我兒子11歲,打球時不喜歡我扯著嗓子喊‘我好疼你’,讓整個棒球場的人都聽到,所以他出場擊球前,我在他肩上擰3下。別人不知道其中玄妙,可是他總是帶著會心的微笑出場。”

不要以為孩子都知道你愛他們,要表露出來給他們看。你可以從一些最細微的地方、最容易的方式開始。這對全家所產生的效果會讓你喜出望外。

六、重視孩子的意見

我們發現,好多父母都知道不管孩子如何反對,有一些決定是不能改變的。不過,果斷並不意味漠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決定家庭大事有兩個好處:因為至少跟他們商量過,他們便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決定。此外,他們也會把自己看做是家裏受重視的成員。

16歲的泰娜很欣賞這種有大事要商議決定的家庭會議,她說:“誰有什麼想法就提出來給大家參考。”舉例說,考慮買家用電腦時,他們討論誰會用這部電腦,它應該具備什麼功能,哪些用途要優先考慮,電腦使用時間如何分配等等。

馬克認為,家人跟他商量,不單表示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越大,參與商議大事的次數就越多。即使結果不采納我們的建議,我父母親也總有興趣聽我們的想法,這大大加強了我的自尊心。”

當然,理家與治家往往是父母單方麵做決定。如果規定孩子必須做完家庭作業才可開電視機,討論這個問題隻會引起沒有結果的辯論。不討論某些問題不表示你不肯坦誠溝通,而是你夠聰明,能判斷應該在什麼時候為了大家著想而不去討論。

跟孩子溝通不是一件易事,但以傾聽、親情就可以奠定家長與兒女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