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4節育兒成功的訣竅(2 / 2)

孩子有時會對世間一些事十分執著,父親應該記著這一點。獲普利策獎的作家狄拉德在所著《一個美國人的童年》一書中,講述她5歲時如何在屋後小巷裏用冰棒的棍掘出一枚1919年的硬幣。她父親向她解釋:“飛逝的時間埋藏了這銅板。泥土常會把事物堆埋起來。”女孩的反應如何?“我決定終生致力於挖掘寶藏,在我用冰棒掘起了所有挖出的一層層寶藏後,我會改用鏟子挖掘好東西:一層層閃亮的西班牙金幣。”

墨頓教授有一次帶4歲兒子加伯利爾到芬威公園球場看波士頓棒球隊練球,滿以為將會有一番美妙的親子感受。但擊球練習一結束,加伯利爾就立刻說:“棒球看夠了,我要回家。”墨頓沒有想到這個4歲的小孩子原來對這種深為美國人所喜愛的運動不感興趣。他懷著“很不高興的心情”和兒子離開了球場。駕車回家途中,經過波士頓科學圖書館時,墨頓記得兒子上次到這裏時玩得很開心,十分渴望再去一次。這男孩子從一個展覽館走到另一個展覽館,“他每次一有什麼新發現,便叫我過去,他很興奮,想我和他共享。”墨頓說。後來墨頓認為這一天很有意義,因為懂得了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之後,他決定最好方法就是“放棄自以為是的想法。”

四、要規定限度

有些父母不願訓導孩子守紀律。其實,他們忘記了孩子對紀律和自由有一種直覺。英國演員約翰·克裏思說,他從女兒那裏知道“小孩的確鄙視不能維持秩序的老師”。他在思考孩子對行為規矩的看法時,這樣想象:“一個孩子在完全陌生的漆黑房間裏,坐在房中央一張椅子上。在他知道牆壁——即空間的極限——在哪裏以前,他不會充滿好奇而毫無恐懼地到處摸索。”

紀律是一種強硬和要冒風險的示愛方式,因為孩子通常是抗拒執行紀律的人。然而一位專家研究顯示,如果出發點是愛,公平地要求孩子遵守紀律,對孩子是有好處的,而孩子也會承認這點。

育兒專家詹姆斯·道白林說,做父親的“不敢執行紀律”,到最後唯有懲罰孩子。他又說,懲罰是對付孩子,紀律則是愛護孩子——當然其中也牽涉到懲罰。但紀律是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目的非常明顯,而且充滿了愛。做父親的要記得“紀律是父親能給予孩子最富愛心最持久的禮物之一”。不論是“不準出去”一星期還是避重就輕地打幾下,以愛為出發點而執行紀律是為了要讓孩子接受教訓。

諧星比爾·科士比講述他怎樣教訓兒子:他那12歲的兒子“有了個新嗜好,就是撒謊,而且高明無比,簡直成了一種藝術”。後來,科士比終於在電話裏告訴兒子:“我星期四回到家時,一定要踢你的屁股。”他回到家後,先跟兒子“談了一會”,然後他遵守承諾避重就輕的懲罰了兒子,兒子號啕大哭起來。

“你明白我要你以後不再撒謊了嗎?”科士比問。他兒子含淚說明白了。“很好,你可以走了,”科士比說。但當兒子轉身離去時,他又踢了兒子一下。他兒子回過頭來瞧著他,露出覺得被騙的神情。科士比說:“對不起,我撒謊,你要我再向你撒謊嗎?”

“爸爸,不要,”兒子答道。科士比說,直到今天,他兒子都沒有再向他或他的妻子撒謊。他寫到:“我知道許多著名心理學家都認為‘踢屁股’是倒退到石器時代,但石器時代的孩子可能更聽話。”曾受出於愛心的懲戒而不是遭受毒打的兒童,在回想父母對他們施加體罰時,很少心懷怨恨。心理學家研究過的100個融洽家庭中,約有70個在執行紀律時曾使用某種形式的體罰。在這些家庭裏的兒童,都被他們的教師認為“在心理上比較成熟和敏感”。

怎樣才算是好父親?那很難確定,但孩子心裏都有數。在醫院兒童病房裏當護士的南苯·卡路塞絲說:“兒童極度疼痛或臨死時,常要父親在身邊。”最近有一名快要死亡的小男孩很肯定地對她母親說,他要父親來陪他,他愛母親,但希望父親在身邊。

“盡管母親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孩子會覺得與父親在一起才有安全感。不管你對這一點的看法怎樣,孩子天生需要父親,這是改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