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促進嬰幼兒心智發育 第18節主動探索與等待(1 / 2)

第二章促進嬰幼兒心智發育 第18節主動探索與等待

小燕一個人窩在創造角足足有20分鍾了。隻見他正用膠布將30厘米長的紙卷軸和一個空藥水瓶連接起來,大概是怕脫落,小燕忘神地不知已纏繞了多少圈膠布,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把有握柄的寶劍。

隨後,小燕又從瓶子找出一個蛋糕紙盒蓋,在圓蓋中心處,用膠布固定一個用完的膠布空軸,看得出他想做有握柄的盾牌。

小春看到小燕在做盾牌,也進入創造角,從櫃內翻出一個紙盒,用剪刀想把蓋子剪下來。才剪兩下,就對一旁老師說:“我剪不開。”“你再試看看,剪什麼地方比較好剪?”“幫我剪。”“你可以剪這裏折的地方,可能比較好剪。”“我不會。”小春有些急躁,試也沒試就回答。老師看他沒意思嚐試,想暫時不理他。小春馬上跑去找實習姐姐,姐姐好心地幫他剪開了。小春回到創作角,急著翻動櫃內的東西,又求救似的說:“我找不到空的膠布。”正專心修補盾牌的小燕聽了,立刻起身,找了一個空膠布軸遞給小春,又兀自坐下修補。

小燕完成了寶劍和盾牌後,來到娃娃家,找了一條粉紅色大毛巾,朝身上一披,神氣活現地找同伴決鬥去了。

同一年齡層的小孩子,處於相同的教育環境,對於同樣的事物,卻有這麼多樣的反應。當教室內其他小孩子以組合積木並湊成一把劍在玩時,小燕不滿於易變形的積木劍,而在40分鍾內自己創造了堅實可打鬥的劍與盾。而小春雖然也想做一個盾牌,但在需要設法解決問題時,卻顯得很無奈,一個勁兒地要別人幫忙。

一、主動探索或等待導引

類似的情形,在老師帶小孩子到戶外,麵對大自然時,也同樣發生。

這天,師生來到蘋果園,宣布自由活動後,年年發現土堆有小洞,找來枯枝,這裏、那裏戳著,想看看洞裏有什麼東西;小惠發現一片葉子上有“腫瘤”,拿來問老師。老師說:“這是某種昆蟲產的卵,幼蟲長大後就吃這片樹葉。”小惠若有所悟,四處找有蟲卵的樹葉,還告訴其他小孩子說:“這葉子上有小寶寶哦!”而從宣布自由活動後,就一直尾隨老師的小安,跟著小惠身後一會兒,又回到老師身邊。

“老師!趕快來看!這是什麼?”聽到翔翔喊,老師鼓勵小安說:“那邊有東西,我們趕快去看看。”“可能是秋形蟲的幼蟲。”老師對翔翔說。“我要帶回去養。”於是老師拿來昆蟲箱,幫忙放進泥土與枯枝,翔翔小心地掏出幼蟲放入箱內。隨後,老師起身,想走動看看其他小孩,覺得背後有人,回顧一看,原來小安一直都跟在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