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促進嬰幼兒心智發育 第17節兒童記憶的發展(1 / 2)

第二章促進嬰幼兒心智發育 第17節兒童記憶的發展

一、什麼是記憶?記憶如何形成

記憶其實是相當繁複的活動,而不是單一層麵的腦部活動。記憶包括把信息轉成密碼、儲存及恢複。

首先,信息要能抓住注意力,才能有條件而完整地在腦海裏停留、記錄;儲存係統則分為瞬間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比如說,馬上重複剛念過的數字就是聽覺認知係統的瞬間記憶;而在電話占線時,記住電話號碼,直到撥通後才記憶,就得應用到短期記憶的儲存係統了;至於長期記憶,就要擁有一個大的收容量,好把信息長久儲藏,是一種事件的記憶,但從廣義說,這是一種語言式的記憶,是知識的基礎。

而要把腦海裏的東西想起來,就涉及記憶如何被恢複了。恢複的形式有兩類:認識和回憶。舉例來說,當孩子稱有輪子的物體為“車”時,是“認識”車,確認這物體和記憶中的“車”一樣或類似。而回憶就複雜多了,需要抽象符號的動作。比方說,當我們試著提起某人的名字時,眼前其實並沒有任何具體的線索可參考,我們隻是憑空搜索腦海裏曾儲存的資料而已。

二、記憶何時開始呢

寶寶的頭圍逐漸增大,他們的記憶也逐步成長。4歲孩子隻能記得3到4位的連串數字,12歲孩子記憶的數字則可增加到六七位。

研究指出,從娘胎開始,嬰兒就有初步的記憶,新生兒對媽媽的聲音和他人的聲音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顯示了他們不僅記得了媽媽的聲音,也能和他人的聲音作比較。小嬰兒們雖然會有不同的反應,卻還沒清楚到有“我從前曾經聽過”的感覺和認知。新生兒的記憶還是比較停留在感覺中樞的適應上。

約3個月時,寶寶會對熟悉的物體微笑,雖然沒有語言上的溝通,但專家可以憑借心跳等生理反應知道孩子“認識”這物體。

滿6個月後,最遲9個月,幼兒逐漸了解看不到的東西依然可能存在,他們會到桌底下找球,喜歡玩“躲躲貓”,這都意味著寶寶具備皮亞傑所稱的“物體恒存”觀念。寶寶記得看不見媽媽時,媽媽還是存在,在認知及記憶的發展上同時跨出一大步。

三、孩子記些什麼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愈來愈“認生”,對陌生人會大哭及表現出焦慮不安,這表示他們能更清楚地知道誰是自己所熟悉的人。仔細想來,其實這是相當複雜的思緒,但孩子已有能力把陌生人和自己腦海裏熟悉的人一一比較。

究竟寶寶記憶的內容是什麼呢?譬如說,寶寶記得的是媽媽的哪一部分呢?

一位專家說:“我曾問及許多人對童年的記憶,大多數人的回答都與物本身無關。他們記得的多半是某位老師如何對待他們,是否對他們好;或者說,他們曾怕什麼。也就是說,童年早期的記憶和情緒緊緊相扣。

種種證據顯示,二三歲幼兒的記憶是“圖像記憶”,孩子們會記得東西的任何一部分,如媽媽的氣味、感覺、聲音、容顏,也會記得雜貨店裏所發生的事,“這是一種以感覺主導的深刻記憶。”兒童精神專家說,“就像我們為鏡頭中的東西按下了快門。”

兒童會使用語言後,漸由圖像記憶轉向語言記憶,孩子記的不僅是房子的“圖像”,他們也記得其中的物體和人的名字。記憶透過語言之後,變得更清楚,更容易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