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促進嬰幼兒心智發育 第18節主動探索與等待(2 / 2)

大自然有豐富的素材,有的小孩會不斷主動去探索,有的小孩卻一直在等待他人的導引。

二、小孩獨立踏出的每一步

小孩子天生好奇、勇於體驗,這也是人求生存不得不具有的本能。小孩降臨到這世界,所有事物對他都是陌生的。他要在這陌生的世界立足,就不能固守不動。他的求生本能驅使他不斷去探索環境,熟悉環境的特性,以便逐漸適應。但這適應立刻又被另一新環境所牽動。小孩是在這樣的動態平衡中不斷成長。

這種對新環境的好奇,是與恐懼相伴而生的。由於大人已漸失體驗的勇氣,因此常在小孩麵臨未知的新環境時,很容易同情小孩的恐懼心,而直接幫助小孩,提供小孩大人的解決方法。一旦小孩習慣於依賴大人所提供的選擇,很少有機會從自己的立足點出發,尋求能滿足自己的解決之道。這將使他每當要獨立踏出一步時,就倍感艱辛萬分。

試想在鄉下,孩子整天在戶外玩,沒有玩具,就自製玩具,自創各種遊戲;沒有故事書,小孩自編故事。孩子獨立踏出的每一步,都有屬於他自體的創造成分,所以那裏的小孩也比較有興趣深入與環境互動。就在這種深入活動的過程中,小孩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也因此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具信心。

三、重視生產創造的過程

我們常說,要提供小孩豐富的環境。現代小孩的生活環境,確實充滿了豐富的刺激,隻是這些刺激大多屬於消費性的。小孩麵對五花八門的物品、各式各樣的電視節目,甚至大人所提供的解決方法,有如自助餐的點菜過程,在既定、有限的物體當中不斷在做選擇。小孩隻是享受他人提供的成果,並沒有參與生產創造的過程。

但是,人所麵對的天地是無限的,它的原始麵貌很粗糙,難以直接為人所用。人的生產與創造能力,使這些物體變成精美可用。對孩子來說,這樣由無到有的生產創造過程,比選擇性的消費行為來得重要。消費行為將使小孩看不到人類奮鬥痕跡。若小孩隻停留在有限的物體中做選擇,以這種被規格化的能力,將無法麵對人類拓荒時期所麵對的天地。

四、提供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環境

好的教育環境,是讓小孩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生產創造的過程。因此,當我們提供小孩學習環境時,宜先反省我們所提供的,是隻讓小孩選擇他人生產成果的環境,還是有讓小孩嚐試錯誤、參與生產創造過程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