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 8.人到無求品自高(1 / 1)

第一章品德修養 8.人到無求品自高

【俗語解讀】

“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清·陳自崖。

這句俗語取自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自崖所作的上麵這幅對聯。這裏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對事業的不求進取,不是一籌莫展的消極態度或者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正是這句話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

人生在世離不開名利,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無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淡泊的人生是渴望而難及的境界。人至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至高無尚的生活境界,一種良好的心態。人人都希望快樂,都追求幸福,其實簡簡單單就是快樂,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切勿貪心,要有節製,適可而止。無求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也隻有做到無求,才能事到知足心常愜,才會逍遙快樂!

【人生智慧】

從前,有一位農夫騎著毛驢走在路上,看見前邊有位富紳騎著棗紅馬威風凜凜。農夫很自卑的長歎一聲:“我這輩子要是能有一頭棗紅馬該多好呀,這個小毛驢走起來也不快!”內心很不平衡。可這位農夫回頭一看,還有一位挑著擔子的老漢累得汗流浹背。見此情景,農夫恍然大悟,比前邊的不足,可還比挑著擔子的老漢強上百倍呢。農夫的心理很知足,於是也很快樂。

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那些總認為別人的東西都是好的人,是永遠沒有快樂的。這個普通的故事,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常樂,是一種境界,是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工作、以及其它的事情感到滿意或滿足,不苛求辦不到的事情,也不強求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從而能夠用知足、快樂的心態來接受人生的挑戰。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是有理想、有目標、有信念、有追求,要懷知足常樂的平常心態去努力。

人生想要得到的東西很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欲望”。人是要有欲望的,沒有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就不會有現代發達的物質文明:沒有對冠軍的向往,就沒有在運動場上的奮力拚搏。然而,人的欲望應當有個度,無論是對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超越自身條件。把握好“度”的問題,首先要有平常心,凡事就能做得恰倒好處,支撐心靈。能夠客觀地衡量自己,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自己有什麼能耐,能辦成什麼事情。當定好了人生坐標,人就不會自以為是、好高騖遠,不會永不滿足,更不會陷入現實與幻想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印度有這樣一則寓言:有個笨人,口渴極了,想要馬上喝水。找尋多時,終於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麵對河水,他卻站著不動,沒有下去喝水,旁邊的人很奇怪,就問他:“你如此的幹渴,追尋了多時,現在到了河邊,卻為什莫不下去痛飲一番?”

那個本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幹我就喝,可是這河水滔滔不絕,我是不可能喝幹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圍的人聽了這話,不禁都大聲哄笑,十分可樂,驚歎原來世上還有如此笨的人。?

這個故事,笨人起初“口渴找水”,後來卻擔心“能不能把河水喝幹”所以旁邊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世人盡管不像這個笨人蠢到了這種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無幾。一個人貧窮就難免想有財富,有了財富要有名聲、地位、長壽,永無休止,也永不安寧。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還要非喝完不可。總是在“有求”之中兜圈子,欲壑難填,永遠也無法滿足。人們能夠意識到欲望的不滿足和貪圖,給人生和社會帶來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現實中難以節製自己,從而在泥灘中越陷越深。想要徹底解脫,隻有達到“無求”的境界,才不能患得患失。從做人的道理來看,人生還是瀟灑一點好,正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