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 7.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 / 1)

第一章品德修養 7.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俗語解讀】

“你是一個鄉長了,應該遵照古訓‘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才是。”——陳登科《赤龍與丹鳳》。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一個人說了一些動聽的話而來舉薦他,亦不因某個人行事有缺陷和不足便連他的說話也完全不理。”

孔子認為,在評價和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不能隻是看他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做了什麼。孔子最初對人是聽到人家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但是後來,他從弟子宰予白天睡懶覺這件事上認識到這種看法的偏頗,於是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他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個人,不管身上有什麼缺點,不論智慧愚蠢,他都有說話的權利,他的話都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就有價值。孔子認為,對一個人,不僅要聽他說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觀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實際行為。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別人的言辭迷惑而輕率地用人。在用人的問題上,無論是什麼時候都應該慎重,不能以片言之語而論事,有的人能幹但口才不好,有的人呢,則是能說,口若懸河,但是卻不能真正地做什麼事。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存在某一點或者某幾點的不足而對其言語完全否定,以自己的好惡肯定或否定他人。所以決定對一個人的任用,不能隻看他會不會說話,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事。還要做到隻對其“話”進行具體分析,而不管這是誰說的。采取“對話不對人”的態度,對別人的言語權尊重,同時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廣納雅言的方法,這才是聰明人的最佳選擇。孔子這種穩重、全麵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人生智慧】

漢文帝到上林苑的虎圈去看虎,提了幾個問題,上林苑的主管都沒有回答上來,可是管虎圈的小吏卻對答如流。文帝對這個小吏的口才很賞識,要提拔他為上林苑的主管。

這時,陪同在旁邊的張釋之走上前,向漢文帝問道:“陛下認為絳侯周勃這人如何?”

文帝回答說:“當然是一位能臣。”

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呢?”

文帝又說:“也是一位能臣。”

張釋之點頭說道:“這兩位能臣都不擅長講話,說話時經常張口結舌,哪像這位一張口就喋喋不休,能說會道呢?秦朝的刀筆吏爭相比賽看誰說話更敏捷幹練,卻從來沒有從辦事效果的角度考慮。這種壞風氣一直延續到秦二世,天下局勢也就不可收拾了。如果陛下僅因這個管虎圈的小吏口齒伶俐就破格提拔,恐怕天下從此會追隨這種風氣,爭逞口舌之能,而沒有實際做事的人了。陛下不可不慎重考慮!”

這一番話,讓文帝明白了“以言舉人”的弊端,他最終沒有提拔那個小吏。

不惑於言論、身分地位、能力、德行、故事而全麵地了解一個人,即成就善於學習、善於處世知人的智慧修養。真正象諸葛孔明、辛棄疾那樣文采德行與才幹兼備的天縱英才是非常少有的。推薦人才要全麵評估一個人的才幹、品格各方麵,而不是僅根據他的言論。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賢才懿德者未必都有身分、地位,德行低劣甚至罪犯群類之中也是藏龍臥虎,不乏文彩斐然者,其知識與言論也足以可觀之處,大可不必執著其身分地位與德行、故事而善用其言可矣。

毛澤東主席有一段著名的話: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這就體現了“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在我國古代,封建皇朝的統治者們也注意到這一原則。例如漢王劉邦,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能夠充分運用“不以人廢言”的原則,重用韓信、陳平等,終於打敗了項羽。劉邦的“不以人廢言”還表現在赦免蒯通這件事上。

在楚漢相爭最激烈的時候,劉邦率領的漢兵一直處在不利的形勢下,蒯通曾裝扮看命先生去會見韓信,煽動韓信背叛劉邦,自立山頭。待劉邦統一全國後,殺了韓信,後捉拿蒯通。蒯通實在無處藏身,自身前來投案。在劉邦麵前,蒯通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罵韓信是自己找死,因為他當初不聽蒯某的忠告才落得身首異處。劉邦本打算把蒯通這樣的叛賊投入油鍋烹之。但聽他說得有道理,就宣布把蒯通無罪釋放。這件事被後來的史學家、文學家稱頌不止。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在處理問題時,既不要偏聽偏信,也不要對人抱有成見,要全麵地、客觀地看一個人。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