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 9.謙遜者常思己過,驕傲者常說人短(1 / 1)

第一章品德修養 9.謙遜者常思己過,驕傲者常說人短

【俗語解讀】

“謙遜者常思己過,驕傲者常說人短”是由清代金纓的《格言聯壁》中“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演化而來的。這句俗語是說謙遜的人總是能夠嚴於律己,以善去惡,寬厚待人,而傲慢的人常常議論他人的是非,不懂得反省自己,這樣怨恨就發生了。這裏所說的是關於道德修養的問題。

【人生智慧】

西漢人石奮曾經在高祖身邊做小吏,恭謹無比,後來升遷至太子太傅,景帝時擔任齊相。石奮有四個兒子:石建、石甲、石乙、石慶,父子五人皆是重臣,官祿都是二千石,於是景帝稱他是“萬石君”。

盡管富貴如此,石奮仍然以身作則,守禮循法,深怕自己有什麼過失而不能發現。他對子孫的過失也決不放過,常常以對案不食來警勵有過失的子孫反躬自省。

石奮的幾個兒子中石建最為恭謹。他擔任郎中令時,有一次上書奏事,奏章返還下來後,他發現有一個字少寫了一筆,十分惶恐地說:“陛下一定要嚴厲斥責了。”

石奮的小兒子石慶擔任內史,有一次醉後乘車回家,進大門又不下車,石奮聽說後就又不吃飯了。石慶很惶恐,光著上身向他的父親誠心請罪,石奮仍不肯原諒。後來整個石氏家族中人均光著上身向石奮請罪。

石奮十分氣憤地說:“內史乃是貴人,進閭裏不下車,裏中的長老都快跑躲避你的車隊,而內史若無其事地安坐車中,入我的家門不下車算得了什麼!”

大家又再三請罪,石奮這才原諒了石慶。從此以後,石家的子弟們剛進裏門就都下車步行回家。

每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錯誤。錯誤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無心而犯,一種是明知故犯。前者在所難免,幾乎人人都犯,隻是多少而已;而後者則在修養,謙虛律己、修身養性者,可避免犯這類錯誤。當無心或有心犯了錯誤,被自己或社會認識之後,救贖的途徑依然暢通,那就是改過。

改過是一門社會學功課,知易行難。先是麵子,中國人的麵子極重要,凡事輕易不能丟麵子,改過表麵上很傷麵子;後是內心,此過錯是否是自己真心認為的過錯,而無內心感到的冤屈?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聖賢,亦會有過。所以隻是要求不亂發火,不犯同樣的錯誤而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改過。改過以自贖,於人於己事後都會輕鬆,都會告別噩夢,踏上新程。這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改過的前提是認過,先是認識到錯誤,再是承認其錯誤,這樣就可以不違心,不回避,直麵過錯。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麵子的確很值錢,認錯改過很傷麵子,但不認錯不僅傷了麵子,還傷骨子,與其裏外都傷,不如傷外保裏;其實公眾大都通情達理,自古至今沒有人去糾纏一個聞過則改的人。

要減少自己的過錯,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承認,不是容易的事;承認過錯後能改正,以及不使自己再出現同樣的過錯,更難;從一開始就注意使自己減少過錯,而不使過錯已經造成危害之後再去改正,這就需要很高的道德修養而且要不斷提高。而謙遜,正是這樣一種道德修養。

在我國傳統思想中,修身與治國、自我管理與國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了一個融修身與治國於一體的簡明公式,即“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八目”中,修身是核心,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本,因為後四者隻是修身的方法,應該從屬於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盡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為了實現這些理想,則又必須從修身做起。

治人、治國、治天下都是“治己”,即修身的外化與擴大。做人應該以道德修養為基礎,進行“自我管理”。中國式人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因為,修己才有可能有德有才,有德可成為好人,可使同樣修己的他人理解和佩服,進而信任形成穩定的認同,進而能夠事半功倍。“修身”是對國家、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但是前提是樸素的,是始自腳下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就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