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 6.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俗語解讀】
“自古道:物以類聚。過遷性喜遊蕩,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誘打合。”——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
這句話意思是說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誌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古人常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他們看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朝著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的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總會走到一起的。這句話後來變成我們現在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裏的“類”和“群”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的。誌同道合的人們之間,或許時空距離很近,或許很遠,但是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這不僅僅是一種人生經驗,更是一種社會生活的規律。
【人生智慧】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淳於。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他經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間傳說、山野軼聞來勸諫齊王,而不是通過講大道理來說服他,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齊宣王想攻打魏國,積極調動軍隊,征集糧草補充兵源,使得國庫空虛,民間窮困,有的百姓已經逃到其它國家去了。淳於對此十分憂慮,他就去求見齊宣王。齊宣王愛聽故事,淳於投其所好,說:“臣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想講給大王聽。”
齊宣王說“好啊,寡人好久沒聽先生講故事了。”
淳於說:“有一條叫韓子盧的黑狗,是普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有一隻叫東郭逡的兔子,是四海內最狡猾的兔子、有一天,韓子占追逐東部退,繞著山跑了三圈,又翻山頂來回追了五趟,兔子在前麵跑得精疲力盡,狗在後麵追得力盡精疲,雙雙累死在山腰,一個農夫看見了,沒花一點力氣,就獨自得到了這個便宜。”
齊宣王聽出淳於語中有話,就笑著說;“先生想教我什麼呢?”
淳於說;“現在齊、魏兩國相持不下,雙方的軍隊都很疲憊,兩國的百姓深受其害,恐怕秦、楚等強國正在後麵等著,像老農一樣準備檢便宜呢。”齊宣公聽了,認為很有道理,就下令停止進攻魏國。
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於是讓淳於舉薦人才。淳於一天之內接連向齊魯王推薦了7位賢能之士。
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於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像肩並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一個聖人,那聖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7個賢士,那賢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於回答說“不能這樣說。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窪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麵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於大既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裏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不同的人結成各式各樣的關係以及群體。社會是由人與人構成的,人的個體秉賦不同,所結成的社會關係就不同。人的價值觀不同,個體的素質差異決定了人群的色彩,所以有著各色各樣的團體組織,它們或緊密,或鬆散,有形的如宗旨、章程、紀律,無形的如道德、信仰、觀念等,正是這些有形的、無形的差異,決定了群體的差異,所以,毛澤東同誌十分精辟的說:“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道德是評價、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好壞的尺度,也是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正不正當的社會規範。而品德高尚之人如馨香之氣,人們都願意親近。而品德低下之人,往往令人望而卻步。道德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去實踐力行的事情,有道德的人是幸福的人,人要重德、要崇德,要努力充實自己的修養,人生才有光彩;人一旦偏離了道德,人生必定沒有幸福可言了。有德之人,無私無我,與人為善,凡事總能夠先為別人著想,為事情的整體大局著想;有德之人,心寬路自寬,因為隻要我們能時刻往心的存折存儲善良與仁得,不懈的追求,就一定會得到誌同道合的人的幫助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