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 5.君子愛財,取之有道(1 / 1)

第一章品德修養 5.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俗語解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

這句俗語是說:君子喜歡正道得到的財物,不要不義之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什麼“道”呢?合法之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生活的原則。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也就給出了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君子麵對財富抑或窮困都有堅守:守禮,守仁,守尊嚴,是為君子。而小人麵對這些就有所違:違禮,違仁,違尊嚴,是為小人。

【人生智慧】

1577年春,湯顯祖與沈懋學一同進京應試,住在客舍溫課。當時的首輔張居正為了讓兒子進士及第,想網羅海內名士助長聲勢,他聽叔父說當今文士以湯顯祖、沈懋學最有才名,就請叔父去籠絡湯、沈二人,準備在他們應考時讓兒子們去結交,並以進士的前三名相許。沈懋學樂於攀附,十分高興地前往相府拜會。然而湯顯祖卻展卷攻讀,堅不肯往。張居正的叔父再三苦勸說:“足下十載寒窗,兩試不第。今相國慧眼識人,禮賢下士,欲折節下交,使足下得展鴻圖,揚名天下。可是足下固執不往,坐失良機,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湯顯祖毫不動容,凜然答道:“所謂‘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我如果去攀附權要以求仕進,即使能夠中舉,豈不被天下人恥笑嗎?”無論張居正的叔父怎樣勸說,他就是不去。張居正聞知此事後,怒道:“這個小子如此不識抬舉,老夫一定要讓他知道厲害!”這一年三月,沈懋學中了狀元,張居正的二兒子張嗣修以榜眼及第,而才華蓋世的湯顯祖卻名落孫山。

但是經過這件事以後,湯顯祖的名氣更大了,天下人都紛紛讚揚湯顯祖不但有才有識,而且是一位不違背原則的君子。

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坎坷,人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要有君子的胸襟和氣度,既來之,則安之,並努力走出困境。然而在窮困的處境中,堅持自己的操守,要使上多少的堅貞毅力啊!而小人就不行啦!小人的處世態度是“為我”,“利己”,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才去做。什麼對自己有利,就幹什麼。歪門邪道一起上啦!所以不要學小人一般,麵對激烈的競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隻要能達到目的,不擇一切手段胡作非為,鋌而走險或投機取巧,甚至屈態變節,苟且偷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人性也變得更加兩極化,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好逸惡勞、嫌貧愛富是人性的通病。貧窮本身不是罪惡,但卻是一把逼人犯罪的利刃,而現實生活的壓力,也實在非常可怕,為了求生存,會有人鋌而走險。誠然,誰也不願意窮,可是,窮的時候唉聲歎氣也改變不了窮,隻有自強不息地、樂觀地把當時能做、該做的事情做好,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講的就是規則。合道之財,我們不讓;不合道之財,我們不取。合道之財,取之,才能高枕無憂;不義之財,也就是所謂的橫財,取之,則來得快去的也快。人見到利益,都想得到,而且得到越多越好,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有些聰明人恰恰因為貪婪之心而喪失自己的警惕,成為別人的誘餌。縱觀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卻困惑深重的時代。相比以前的舊時代,物質缺乏、生活貧困,現在的我們實在是很幸福,但是人們問題很多,矛盾迭出。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不滿,內心的平衡越來越少。這是因為我們中有些人做人不滿足,甚至貪得無厭,這樣的欲望最終會毀掉自己。因為人一旦貪欲過分,就會方寸大亂,計算謀慮一亂,心術就不正,被貪欲所困,就會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導致把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就臨頭了。所以貪欲不忍,什麼事物都會辦不好,總是奢望自己能夠多占多得,稍不如人,便氣恨不已,有損人格不說,眼前利益、長遠的利益同樣都失掉。

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財富本無可厚非,但是,當追求財富變成一種攫取,將手伸向別人的口袋時,不義之財最終會給自己帶來禍害。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勞的雙手去創造,不義不仁的財富再多也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