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 4.得饒人處且饒人(1 / 1)

第一章品德修養 4.得饒人處且饒人

【俗語解讀】

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唾玉集·常談出處》。

曾經有個道士擅長下棋,凡是與別人下棋,總是讓人家先走一步,這個道士後來死在褒信縣,死時對一個村裏的老頭托付死後的事情。幾年後,這個老頭遵照囑托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見到的隻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罷了。當年道士曾經有詩說:“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後來便形成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俗語,告誡人們做事情不要做絕,須留有餘地,既是為別人,亦是為自己。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一種偉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寬容被聖賢乃至平民百姓尊奉為做人的準則和信念,而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並且視為育人律己的一條光輝典則。

【人生智慧】

1131年正月,嶽飛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征伐了與金相通的李成,連克數城;後又招安了時叛時服的張用武裝力量,占領了江淮和湖北各地。

接著,嶽飛的目標就集中在道州(今湖南道縣)的曹成身上。曹成有七萬多人的部隊,是武裝力量中最強悍的一支。他以道州為中心,在這一帶割地稱雄。楊再興是曹成的一個部將,以驍勇善戰而聞名。

1132年二月,當楊再興帶著隊伍到達賀州境內的莫邪關時(在今廣西境內),嶽飛先派張憲前去攻打。楊再興設了一個圈套:佯裝失敗逃跑,等宋軍占領該地,他就反攻過來殺回馬槍,嶽飛手下的第五將韓順夫中計身亡。

嶽飛決心擒拿楊再興,下令集合主力,加強攻擊。流寇在嶽家軍的打擊下四處逃散,楊再興被圍困在山崖之間,求見嶽飛。嶽飛知道他有勇有謀,因此,當士兵把楊再興捆綁著帶到麵前時,嶽飛不念舊惡,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應當從此改邪歸正,報效國家。”

楊再興由此降服,成為嶽飛手下的一員將領。

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需要有不念舊惡、不計前嫌的品德,容人之過的雅量。毛澤東早年曾就讀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15年,校方強行規定每個學生多繳納10元學雜費,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強烈不滿。當時毛澤東撰寫了《驅張宣言》,尖銳地批評了校長張幹,要求驅逐張幹出校。張幹對此極為不滿,先要開除毛澤東學籍,後又改為記大過處分。建國後,毛澤東得知張幹生計窘迫,曾幾次贈送錢物,並幫助他解決了工作問題,還邀請他進京觀光。毛澤東這種不念舊惡的氣度和胸懷,使張幹先生深受感動。

其實,人與人之間並無根本的利益衝突。至於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接觸多了,出現一些誤會、摩擦和分歧,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不愉快,是免不了的事情。可是有人卻容忍不了,計得失,算恩怨,針尖對麥芒,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怨抱怨,導致矛盾激化,關係緊張,雙方都捆綁在無休止的爭鬥上。阿拉伯著名的詩人薩迪說:“誰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惠,洗去我們對別人的怨恨,這樣的人生才會陽光明媚。樂於忘記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樂於忘記是成就大事者的一個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的前進。

人要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雅量。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得到別人的諒解!是多麼希望對方把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記!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如此寬厚的理解開脫他人?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枚不勝舉。以古為鑒,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