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要領導 2(3 / 3)

劉克服趕赴省城之前,特意把一個表彰合影安排在龍首山上,政府大樓外頭,那不是隨心所欲。先進方誌工作者的這張合影很可能具有某種方誌意義,成為龍首山作為全縣權力中心的一個紀念。而後這一頁將被合上,新的一頁將要開啟。

劉克服的新城區規劃以及兩個啟動項目都算得上大手筆,大得不免令人生疑。以湖窪地及其周邊的條件,有可能建為新城區嗎?在那樣一種地方耗費巨大財力物力有必要嗎?南溪兩股河水各行其道,怕是幾千幾萬年了,截住一股有沒有科學依據?會不會鬧出生態災難?本縣自宋代建縣,千年以來縣衙門一直設於龍首山上,為什麼要另起爐灶,將權力中心從山上遷到窪地?即使很有必要,意義十分重大,理由非常充分,大手筆都需要大投入,對一縣來說,該工程之大,比得上當年秦始皇修長城了。使出吃奶之力,集中全縣之財去做,有必要嗎?還讓不讓大家吃飯?把這些錢拿去蓋醫院建學校,或者幹脆全縣幹部群眾人人發幾百塊補助款,豈不是更好?

劉克服得回答這些問題。從規劃提出,方案討論開始,他不斷在回答這些問題。今天他率屬下幾員幹將到省政府大樓來,同樣也需要回答。

省政府副秘書長於森在他的辦公室會見劉克服一行。他告訴劉克服,省長對劉克服這件事很重視,領導在劉克服事先呈送的報告和信件上做了批示,轉給他,要他好好了解一下情況。所以他約劉克服來談。

劉克服說:“謝謝領導。”

於森問:“好像又有些不同反映?”

劉克服承認。有一封匿名信到處散發,稱他們的新區規劃是“腐敗工程”。這種情況不奇怪,不做事沒人說,做事就有人講,不管怎樣,總還是需要做點事。

於森開了句玩笑:“給我說說你怎麼拍的腦袋。”

劉克服強調該工程不是他拍腦袋拍出來的。湖窪地環境問題長期困擾本縣,多年來想過許多辦法,一直隻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苦無良策。這一次大家商量,本事不夠,隻好求教高手,所以才委托上海交大來做規劃。人家果然有水平,大手筆,提出了現在這個思路。他覺得很好,決定按這個辦。一些領導成員起初有些顧慮,擔心弄不起來,經過仔細論證,有關問題都有了切實的解決方案,目前認識已經統一。項目已經得到市裏認可,省發改委、建設、國土、財政等部門也都表示支持。

於森說:“你們怎麼想出個行政服務中心?很會起名字嘛。”

劉克服承認,實際上是要蓋一座新辦公樓,以這個名目比較不敏感,新建辦公大樓屬嚴控範圍,擔心上級不批準。他們也曾考慮辦公大樓不遷,不蓋新樓,單純搞新城區規劃,經過論證,不行。政府不遷下來,新城區很難搞活。行政權力中心搬到新城區,相關行業都會跟進,投資商才有信心,新城區建設才會熱起來。政府搬到湖窪地後,對當地困難更有感受,隻為保證自身正常運轉,也要下大力氣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包括道路交通排水環保等等,當地麵貌會因此迅速改變。

“錢呢?你們這個方案像什麼?空手套白狼?”

劉克服不否認,確實很多人認為他們的集資方案是空手套白狼。其實他們還是有依據的。建新城蓋大樓需要大量資金,錢從哪裏來?他們認為可以從地裏生。南溪整治後會出現大量新增土地,縣機關辦公大樓遷建湖窪地後,新的權力中心周邊會成為開發熱區,原本非常低賤的地價會成倍抬升,這就有了運作的可能與空間。

“於秘書長對我們的湖窪地和龍首山印象一定還很深。”劉克服說,“現在這個辦法可以把兩個老問題一並解決,不需要財政太多負擔,可以有一個新城區,一座新辦公樓,還有一個新增長點。隻要於秘書長支持就能實現。”

於森笑,表揚劉克服很會說話,特別在關鍵關頭。兩年前那場台風時,他陪省長到劉克服那裏視察,當時就留下很深印象。

劉克服也笑,稱自己其實並不擅長表達。

“你是比較擅長做事?”於森問。

劉克服說:“領導麵前不敢自我表揚。”

“你有些特點。好像是左撇子?”

劉克服自嘲:“我使筷子時跟人不太一樣。”

那天談得比較充分,花了領導一個來小時。談完之後於森隻說還要再了解研究一下,沒做明確表態,但是與劉克服握手時明顯比進門時要熱情有勁。

劉克服帶著他的人立刻打道回府。

還在半道上,他接到了方文章的電話。

“往回走了嗎?”方文章問他。

劉克服還管方文章叫“方書記”以示尊重。他一邊回答自己已經在返程路上,一邊心裏暗自驚歎,因為方文章如此關注,消息還如此靈通。

方文章說:“你別急著回縣裏,路過市區停一下,一起吃個飯。”

“方書記有事?”

“沒事就不能吃飯嗎?”

劉克服笑,感謝,不再多問。

“黃金圈”案子之後,方文章受到審查,卻沒有證據表明他受賄。該案關鍵人物陸金華是境外人士,案發後藏匿於外,無從取證,方文章因此給掛起來,調離本縣,賦閑在家,繼續接受調查。後來時過境遷,案子結了,他又給重新安排工作,當了市政協的秘書長,隻是年紀差不多了,六十將滿。

劉克服心裏有點數,知道方文章可能是有些什麼事。

到市區已是傍晚,劉克服去了市賓館,在那裏與方文章見了麵。

方文章對劉克服說:“不是我要請你,是人家要見你。”

這位“人家”是誰?不是別個,就是陸金華,“黃金圈”案發後一跑了之的陸老板。幾年過去,風聲平息,沒人再追究,他又回來了。

“怎麼說中國人得愛國啊。”他跟劉克服打哈哈,“特別是想念劉書記。”

劉克服也哈哈:“我們也常念叨陸老板呀。”

他們倆也算老交情,打過多年交道。幾年不見,眼下陸老板把方文章請出來牽線,又擬重溫舊情,跟劉克服再打一回交道。

“劉書記大手筆,空手套白狼,為什麼不把我也套一套?”陸金華問。

劉克服道:“陸老板可惜。這回還是晚了一步。”

“不夠意思。”陸金華抗議,“你那個湖窪地有誰比咱們交情深?”

陸金華冒將出來,表現出參與湖窪地開發的濃厚興趣。但是有如當年他染指蒼蠅巷打造黃金圈一樣,都晚了一步。陸金華這回晚一步有不可抗因素:前案未了,他躲在境外不敢回來,待到跑回來無恙時,可以占的地盤早讓別人占了。陸老板卻不因此止步不前,這人擅長進攻奪取,風格一如既往。

劉克服建議道:“陸老板可以考慮一下其他項目。”

他說:“當年我隻看中那個蒼蠅巷。眼下一樣,就是湖窪地。”

恰在其時,縣長陳銘給劉克服來了一個電話。

縣裏再出意外。賣沙蜊的漢子於市場整治行動中落水身亡後,經縣長和相關部門領導多方勸說,並當即提供一筆現金撫恤,死者之妻同意聽從政府安排,死者屍體被送往火葬場。卻不料死者的兩個兄弟不接受,糾集十幾個人於中途攔截,把死者靈車開往縣城管大隊辦公樓,聲稱要抬屍討說法,懲辦逼其兄弟落水的凶手。縣公安交警部門接報後迅速應對,把人和靈車擋在半道上。陳銘已經趕往現場處置。

劉克服急了:“千萬要掌握好,不要失控。”

“這家人麻煩。”陳銘說,“就是那三個兄弟。”

“水雞?”

“是他領頭。”

劉克服不禁唉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