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正義遊,楚王交字也。祖,高祖也。
維祖師旅,劉賈是與;為布所襲,喪其荊﹑吳。營陵激呂,乃王琅邪;怵午①信齊,往而不歸,遂西入關,遭立孝文,獲複王燕。天下未集,賈﹑澤以族,為漢藩輔。作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已平,親屬既寡;悼惠先壯,實鎮東土。哀王擅興,發怒諸呂,駟鈞暴戾,京師弗許。厲之內淫,禍成主父。嘉肥股肱,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人圍我滎陽,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①推計踵兵,給糧食不絕,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注①正義謂華山之西也。
與信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寧。嘉參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運籌帷幄之中,製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
六奇既用,諸侯賓從於漢;呂氏之事,平為本謀,終安宗廟,定社稷。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於權;吳楚之兵,亞夫駐於昌邑,以□齊趙,而出委以梁。作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國叛逆,蕃屏京師,唯梁為扞;偩愛矜功,幾獲於禍。嘉其能距吳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既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藩,爰得其宜,僭擬之事稍衰貶矣。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子之王,文辭可觀。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韓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
作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維建遇讒,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員奔吳。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興業,鹹為師傅,崇仁厲義。作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鞅去韂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作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饜,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強。作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複散解諸侯。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所以東攘①雄諸侯,樗裏﹑甘茂之策。作樗裏甘茂列傳第十一。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襄’。”
苞河山,①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魏焻之功。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注①集解徐廣曰:“苞,一作‘施’。”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荊滅趙,王翦之計。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①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壞’。”
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扞楚魏。作孟嚐君列傳第十五。
爭馮亭以權,①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複稱於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注①集解徐廣曰:“以,一作‘反’。太史公譏平原曰‘利令智昏’,故雲爭馮亭反權。”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以身徇君,遂脫強秦,使馳說之士南鄉走楚者,黃歇之義。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能忍紘於魏齊,①而信威於強秦,推賢讓位,二子有之。作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注①集解徐廣曰:“紘音逅。”索隱紘,火候反。紘,辱也。
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齊之讎,雪其先君之恥。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信意強秦,而屈體廉子,用徇其君,俱重於諸侯。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湣王既失臨淄而奔莒,唯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遂存齊社稷。作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設詭說解患於圍城,輕爵祿,樂肆誌。作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作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子匕首,魯獲其田,齊明其信;豫讓義不為二心。作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能明其畫,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謀首。作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為秦開地益觽,北靡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內,弱楚權,明漢王之信於天下。作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收西河﹑上黨之兵,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作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卒破子羽於垓下。①作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注①集解徐廣曰:“堤塘之名也。”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填潁川,盧綰絕籍糧餉。作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唯齊連子羽城陽,漢得以閑遂入彭城。作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攻城野戰,獲功歸報,噲﹑商有力焉,非獨鞭策,又與之脫難。作樊酈列傳第三十五。
漢既初定,文理未明,蒼為主計,整齊度量,序律曆。作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結言通使,約懷諸侯;諸侯鹹親,歸漢為藩輔。作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欲詳知秦楚之事,維周譄常從高祖,平定諸侯。作傅靳蒯成①列傳第三十八。
注①索隱蒯成,上音裴,其字音從崩邑,又音浮。
徙強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作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卒為列臣;欒公不劫於埶而倍死。作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作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訥於言,敏於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作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維仲之省,①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填撫江淮之閑。作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注①集解徐廣曰:“吳王之王由父省。”
吳楚為亂,宗屬唯嬰賢而喜士,士鄉之,率師抗山東滎陽。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得人。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作韂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納貢職。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之叛逆,甌人斬濞,①葆守封禺②為臣。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注①集解徐廣曰:“今之永寧,是東甌也。”
注②索隱上音保。言東甌被越攻破之後,保封禺之山,今在武康縣也。
燕丹散亂遼閑,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①葆塞為外臣。作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莫’。藩音普寒反。”
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誇,然其指風諫,歸於無為。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子長國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於朝廷,而髃臣莫敢言浮說,長孺矜焉;好薦人,稱長者,壯有溉。①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慨’。”
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閑,文辭粲如也。作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民倍本多巧,奸軌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既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內鄉,欲觀中國。作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救人於□,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①不倍言,義者有取焉。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雲‘不慨信’。”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和主顏色,而獲親近,非獨色愛,能亦各有所長。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爭埶利,上下無所凝滯,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楚﹑秦﹑趙為日者,各有俗①所用。欲循②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注①索隱案:日者傳雲“無以知諸國之俗”,今褚先生唯記司馬季主之事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一作‘總’。”
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①第六十八。
注①索隱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其書既亡,無以紀其異。今褚少孫唯取太卜占龜之雜說,詞甚煩蕪,不能裁剪,妄皆穿鑿,此篇不才之甚也。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統)**[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①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②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閑出矣。自曹參薦蓋公③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閑,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曰:“於戲!餘維先人嚐掌斯事,顯於唐虞,至於周,複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④至於餘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⑤王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⑥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⑦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⑧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⑨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⑩序略,以拾遺補蓺,⑾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⑿整齊百家雜語,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⒁俟後世聖人君子。⒂第七十。⒃
注①集解如淳曰:“刻玉版以為文字。”
注②集解如淳曰:“章,曆數之章術也。程者,權衡丈尺斛鬥之平法也。”瓚曰:“茂陵書‘丞相為工用程數其中’,言百工用材多少之量及製度之程品者是也。”
注③索隱蓋,姓也,古合反。
注④索隱案:此天官非周禮頉宰天官,乃謂知天文星曆之事為天官。且遷實黎之後,而黎氏後亦總稱重黎,以重本司天,故太史公代掌天官,蓋天官統太史之職。言史是曆代之職,恐非實事。然韂宏以為司馬氏,周史佚之後,故太史談雲“予之先人,周之太史”,蓋或得其實也。
注⑤索隱案:舊聞有遺失放逸者,網羅而考論之也。
注⑥索隱案:並時則年曆差殊,亦略言,難以明辯,故作表也。
注⑦索隱案:兵權,即律書也。遷沒之後,亡,褚少孫以律書補之,今律書亦略言兵也。山川,即河渠書也;鬼神,封禪書也,故雲山川鬼神也。
注⑧集解駰案:漢書音義曰“象黃帝以下三十世家,老子言車三十輻,運行無窮,以象王者如此也”。正義顏雲:“此說非也。言觽星共繞北辰,諸輻鹹歸車,髃臣尊輔天子也。”
注⑨索隱己音紀。言扶義倜儻之士能立功名於當代,不後於時者也。
注⑩索隱案:桓譚雲“遷所著書成,以示東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則謂‘太史公’是朔稱也。亦恐其說未盡。蓋遷自尊其父著述,稱之曰‘公’。或雲遷外孫楊惲所稱,事或當爾也”。
注⑾集解李奇曰:“六蓺也。”索隱案:漢書作“補闕”,此雲“蓺”,謂補六義之闕也。
注⑿索隱遷言以所撰取協於六經異傳諸家之說耳,謙不敢比經蓺也。異傳者,如子夏易傳﹑毛公詩及韓嬰外傳﹑伏生尚書大傳之流者也。
注⒀正義太史公撰史記,言其協於六經異文,整齊諸子百家雜說之語,謙不敢比經藝也。異傳,謂如丘明春秋外傳國語﹑子夏易傳﹑毛公詩傳﹑韓詩外傳﹑伏生尚書大傳之流也。
注⒁索隱言正本藏之書府,副本留京師也。穆天子傳雲“天子北征,至於髃玉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所謂策府”。郭璞雲“古帝王藏策之府”。
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
注⒂索隱以俟後聖君子。此語出公羊傳。言夫子製春秋以俟後聖君子,亦有樂乎此也。
注⒃集解駰案:韂宏漢書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太史公曰:餘述曆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①
注①集解駰案:漢書音義曰“十篇缺,有錄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已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元成之閑,褚先生補闕,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索隱案:漢書曰“十篇有錄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將相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傅靳等列傳也”。案: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禮書取荀卿禮論,樂取禮樂記,兵書亡,不補,略述律而言兵,遂分曆述以次之。三王係家空取其策文以緝此篇,何率略且重,非當也。日者不能記諸國之同異,而論司馬季主。龜策直太卜所得占龜兆雜說,而無筆削之功,何蕪鄙也。
【索隱述讚】太史良才,寔纂先德。周遊曆覽,東西南北。事核詞簡,是稱實錄。報任投書,申李下獄。惜哉殘缺,非才妄續!
史記集解序*裴駰①*班固有言曰:②“司馬遷③據左氏﹑國語,④采世本﹑戰國策,⑤述楚漢春秋,⑥接其後事,訖於天漢。⑦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⑧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⑨亦其所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閑,斯已勤矣。⑩又其是非頗謬於聖人,⑾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⑿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⒀述貨殖⒁則崇勢利⒂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⒃然自劉向﹑楊雄博極髃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駰以為固之所言,世稱其當。⒅雖時有紕繆,⒆實勒成一家,[二0]總其大較,[二一]信命世之宏才也。[二二]
注①索隱駰字龍駒,河東人,宋中郎外兵參軍。父鬆之,太中大夫。正義裴駰采九經諸史並漢書音義及觽書之目而解史記,故題史記集解序。序,緒也。
孫炎雲,謂端緒也。孔子作易序卦,子夏作詩序,序之義其來尚矣。
注②索隱固撰漢書,作司馬遷傳,評其作史記所采之書,兼論其得失,故裴駰此序先引之為說也。案:固字孟堅,扶風人,後漢明帝時仕至中護軍。祖耭,廣川太守。父彪,徐令,續太史公書也。
注③正義字子長,左馮翊人也,漢武帝時為太史令,撰史記百三十篇。父談,亦為太史令。
注④索隱仲尼作春秋經,魯史左丘明作傳,合三十篇,故曰左氏傳。國語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王,下訖敬王。其諸侯之事,起魯莊公迄春秋末,凡二十一篇。
注⑤索隱劉向雲:“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已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係諡名號,凡十五篇也。”戰國策,高誘雲六國時縱橫之說也,一曰短長書,亦曰國事,劉向撰為三十三篇,名曰戰國策。案:此是班固取其後名而書之,非遷時已名戰國策也。
注⑥索隱漢太中大夫楚人陸賈所撰,記項氏與漢高祖初起及說惠文閑事。
注⑦索隱武帝年號。言太史公所記迄至武帝天漢之年也。
注⑧索隱案字書,摭,拾也,音之赤反。
注⑨索隱抵音丁禮反。梧音吾故反。抵者,觸也。捂亦斜相抵觸之名。案:
今屋梁上斜柱曰“柱捂”是也。直觸橫觸皆曰抵,斜觸謂之捂,下觸謂之捂。
抵捂,言其參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自相乖舛也。
注⑩正義言作史記采經傳百家之事上下二千餘年,此其甚勤於撰錄也。
注⑾索隱聖人謂周公﹑孔子也。言周孔之教皆宗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黃老,崇勢利,是謬於聖人也。正義太史公史記各顯六家之宗,黃老道家之宗,六經儒家之首,序遊俠則退處士,述貨殖則崇勢利,處士賤貧,原憲非病。夫作史之體,務涉多時,有國之規,備陳臧否,天人地理鹹使該通,而遷天縱之才,述作無滯,故異周孔之道。班固詆之,裴駰引序,亦通人之蔽也。而固作漢書,與史記同者五十餘卷,謹寫史記,少加異者,弱即劣,何更非剝史記,乃是後士妄非前賢。又史記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事,漢書八十一萬言,□二百二十五年事;司馬遷引父致意,班固父修而蔽之,優劣可知矣。
注⑿正義大道者,皆稟乎自然,不可稱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黃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論大道,須先黃老而後六經。
注⒀索隱遊俠,謂輕死重氣,如荊軻、豫讓之輩也。遊,從也,行也。俠,挾也,持也。言能相從遊行挾持之事,又曰,同是非曰俠也。正義奸雄,奸猾雄豪之人。
注⒁正義殖,生也。言貨物滋生也。
注⒂正義趨利之人。
注⒃正義此三者是司馬遷不達理也。
注⒄索隱俚音裏。劉德曰“俚即鄙也”,崔浩雲“世有鄙俚之語”,則俚亦野也,俗也。不俚,謂詞不鄙樸也。
注⒅正義駰音因。當音丁浪反。裴駰以班固所論司馬遷史記是非,世人稱班固之言。
注⒆索隱紕音匹之反。紕猶錯也。亦作“□”。字書雲織者兩絲同齒曰□。
繆亦與“謬”同。
注[二0]正義雖有小紕繆,實編勒成一家之書矣。
注[二一]索隱較音角。較猶略也,則大較猶言大略也。正義較猶明也。
注[二二]索隱案:孟子雲“五百年之閑必有名世者”。趙岐曰“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閑也”。此言命者名也,言賢人有名於世也。
宏才,大才,謂史遷也。
考較此書,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辯其實,而世之惑者,定彼從此,是非相貿,真偽舛雜。①故中散大夫東莞徐廣研核觽本,為作音義,②具列異同,兼述訓解,③麤有所發明,而殊恨省略。④聊以愚管,⑤增演徐氏。⑥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說,⑦豫是有益,悉皆抄內。⑧刪其遊辭,取其要實,⑨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⑩漢書音義稱“臣瓚”者,莫知氏姓,⑾今直雲“瓚曰”。又都無姓名者,但雲“漢書音義”。⑿時見微意,有所裨補。
⒀譬嘒星之繼朝陽,⒁飛塵之集華嶽。⒂以徐為本,⒃號曰集解。未詳則闕,弗敢臆說。①人心不同,⒅聞見異辭,⒆班氏所謂“疏略抵捂”者,依違不悉辯也。[二0]愧非胥臣之多聞,[二一]子產之博物,[二二]妄言末學,蕪穢舊史,豈足以關諸畜德,庶賢無所用心而已。[二三]
注①正義貿音茂。舛音昌轉反。言世之迷惑淺識之人,或定彼從此,本更相貿易,真偽雜亂,不能辯其是非。
注②正義作音義十三卷,裴駰為注,散入百三十篇。
注③正義徐作音義,具列異同之本,兼述訓解釋也。
注④索隱殊,絕也。左傳曰“斬其木不殊”,言絕恨其所撰大省略也。正義省音山景反。
注⑤索隱案:東方朔雲“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皆喻小也。然此語本出莊子文,今雲“愚管”者,是駰謙言己愚陋管見,所識不能遠大也。
注⑥正義演音羊善反。增,益也。言裴駰更增益演徐氏之說。
注⑦正義采,取也。或取傳說,采諸子百家,兼取先儒之義。先儒謂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是也。言百家,廣其非一。
注⑧正義並采經傳之說,有裨益史記,盡抄內其中。抄音楚交反。
注⑨正義刪音師顏反。刪,除也。去經傳諸家浮遊之辭,取其精要之實。
注⑩正義數家之說不同,各有道理,致生疑惑,不敢偏□,故皆兼列。
注⑾索隱案:即傅瓚,而劉孝標以為於瓚,非也。據何法盛晉書,於瓚以穆帝時為大將軍,誅死,不言有注漢書之事。又其注漢書有引祿秩令及茂陵書,然彼二書亡於西晉,非於所見也。必知是傅瓚者,案:穆天子傳目錄雲傅瓚為校書郎,與荀勖同校定穆天子傳,即當西晉之朝,在於之前,尚見茂陵等書。
又稱“臣”者,以其職典秘書故也。瓚音殘岸反。
注⑿正義漢書音義中有全無姓名者,裴氏注史記直雲“漢書音義”。案:大顏以為無名義,今有六卷,題雲孟康,或雲服虔,蓋後所加,皆非其實,未詳指歸也。
注⒀正義見音賢見反。裨音卑,又音頻移反。裨,益也。裴氏雲時見己之微意,亦有所補益也。
注⒁索隱嘒,微小貌也。詩雲:“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言觽無名微小之星,各隨三心五噣出在東方,亦能繼朝陽之光。嘒音火慧反。朝陽,日也。嘒星繼朝陽,喻己淺薄而注史記也。
注⒂正義西嶽華山極高大。裴氏自喻才藻輕小,如飛塵之集華嶽,亦能成其高大。管子雲:“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華音胡化反,又如字。
注⒃正義徐廣音義辨諸家異同,故以徐為本也。
注⒄正義有未詳審之處則闕而不論,不敢以胸臆之中而妄解說也。
注⒅正義言人心既不同,所見亦殊別也。
注⒆正義耳聞目見,心意既乖,其辭所以各異也。
注[二0]索隱裴氏言今或依違,不敢複更辯明之也。案:周公世家□傳曰“依之違之,周公綏之”也。
注[二一]索隱晉大夫臼季名曰胥臣。案:國語稱晉文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又胥臣對文公黃帝二十五子及屯豫皆八等事,是多聞也。
注[二二]索隱鄭卿公孫僑字子產。案:左氏傳子產聘晉,言晉侯之疾非實沉﹑台駘之祟,乃說飲食哀樂及內官不及同姓,則能生疾。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注[二三]索隱關,預也。畜德,謂積德多學之人也。裴氏謙言己今此集解豈足關預於積學多識之士乎!正是冀望聖賢,勝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愈於論語“不有博弈者乎”之人耳。
史記索隱序*朝散大夫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史記者,漢太史司馬遷父子之所述也。遷自以承五百之運,繼春秋而纂是史,其曪貶核實頗亞於丘明之書,於是上始軒轅,下訖天漢,作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係家,七十列傳,凡一百三十篇,始變左氏之體,而年載悠邈,簡冊闕遺,勒成一家,其勤至矣。又其屬焒先據左氏﹑國語﹑係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而後貫穿經傳,馳騁古今,錯綜瘮括,各使成一國一家之事,故其意難究詳矣。比於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所以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良有以也。
逮至晉末,有中散大夫東莞徐廣始考異同,作音義十三卷。宋外兵參軍裴駰又取經傳訓釋作集解,合為八十卷。雖麤見微意,而未窮討論。南齊輕車錄事鄒誕生亦作音義三卷,音則微殊,義乃更略。爾後其學中廢。貞觀中,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劉伯莊達學宏才,鉤深探賾,又作音義二十卷,比於徐鄒,音則具矣。殘文錯節,異音微義,雖知獨善,不見旁通,欲使後人從何準的。
貞謏聞陋識,頗事鑽研,而家傳是書,不敢失墜。初欲改更舛錯,裨補疏遺,義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書殘缺雖多,實為古史,忽加穿鑿,難允物情。今止探求異聞,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重為述讚,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雖未敢藏之書府,亦欲以貽厥孫謀雲。
史記索隱後序夫太史公紀事,上始軒轅,下訖天漢,雖博采古文及傳記諸子,其閑殘闕蓋多,或旁搜異聞以成其說,然其人好奇而詞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後之學者多所未究。其班氏之書,成於後漢。彪既後遷而述,所以條流更明,是兼采觽賢,髃理畢備,故其旨富,其詞文,是以近代諸儒共行鑽仰。其訓詁蓋亦多門,蔡謨集解之時已有二十四家之說,所以於文無所滯,於理無所遺。而太史公之書,既上序軒黃,中述戰國,或得之於名山壞壁,或取之以舊俗風謠,故其殘文斷句難究詳矣。
然古今為注解者絕省,音義亦希。始後漢延篤乃有音義一卷,又別有章隱五卷,不記作者何人,近代鮮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廣作音義十三卷,唯記諸家本異同,於義少有解釋。又中兵郎裴駰,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合為八十卷,見行於代。仍雲亦有音義,前代久已散亡。南齊輕車錄事鄒誕生亦撰音義三卷,音則尚奇,義則罕說。隋秘書監柳顧言尤善此史。劉伯莊雲,其先人曾從彼公受業,或音解隨而記錄,凡三十卷。隋季喪亂,遂失此書。伯莊以貞觀之初,奉□於弘文館講授,遂采鄒徐二說,兼記憶柳公音旨,遂作音義二十卷。音乃周備,義則更略,惜哉!古史微文遂由數賢秘寶,故其學殆絕。
前朝吏部侍郎許子儒亦作注義,不鷪其書。崇文館學士張嘉會獨善此書,而無注義。貞少從張學,晚更研尋,初以殘闕處多,兼鄙嚀少孫誣謬,因憤發而補史記,遂兼注之,然其功殆半。乃自唯曰:“千載古史,良難閑然。”因退撰音義,重作讚述,蓋欲以剖盤根之錯節,遵北轅於司南也。凡為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雲。
史記正義序*諸王侍讀宣議郎守右清道率府長史張守節上*史記者,漢太史公司馬遷作。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南遊江淮,講學齊魯之郡,紹太史,繼春秋,括文魯史而包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而摭楚漢春秋,貫紬經傳,旁搜史子,上起軒轅,下既天漢。作十二本紀,帝王興廢悉詳;三十世家,君國存亡畢著;八書,讚陰陽禮樂;十表,定代係年封;七十列傳,忠臣孝子之誠備矣。筆削冠於史籍,題目足以經邦。裴駰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自劉向﹑楊雄皆稱良史之才。況墳典湮滅,簡冊闕遺,比之春秋,言辭古質,方之兩漢,文省理幽。
守節涉學三十餘年,六籍九流地裏蒼雅銳心觀采,評史漢詮觽訓釋而作正義,郡國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竊探其美,索理允愜,次舊書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記正義。發揮膏肓之辭,思濟滄溟之海,未敢侔諸秘府,冀訓詁而齊流,庶貽厥子孫,世疇茲史。
於時歲次丙子,開元二十四年八月,殺青斯竟。
史記正義*諸王侍讀宣議郎守右清道率府長史張守節上*<論史例>古者帝王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記。並采六家雜說以成一史,備論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之序,天地山川國邑名號殊俗物類之品也。
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康堯﹑虞舜﹑夏﹑殷﹑周﹑秦,訖於漢武帝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紀十二,象歲十二月也。作表十,象天之剛柔十日,以記封建世代終始也。作書八,象一歲八節,以記天地日月山川禮樂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輻共一轂,以記世祿之家輔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傳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舉全數也。餘二日象閏餘也,以記王侯將相英賢略立功名於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歲十二月及閏餘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廢一不可,以統理天地,勸銟箴誡,為後之楷模也。
<論注例>史記文與古文尚書同者,則取孔安國注。若與伏生尚書同者,則用鄭玄﹑王肅﹑馬融所釋。與三傳同者,取杜元凱﹑服虔﹑何休﹑賈逵﹑範寧等注。與三禮﹑論語﹑孝經同者,則取鄭玄﹑馬融﹑王肅之注。與韓詩同者,則取毛傳﹑鄭箋等釋。
與周易同者,則依王氏之注。與諸子諸史雜書及先儒解釋善者,而裴駰並引為注。又徐中散作音訓,校集諸本異同,或義理可通者,稱“一本雲”“又一本雲”,自是別記異文,裴氏亦引之為注。
<論字例>史漢文字相承已久,若“悅”字作“說”,“閑”字作“閑”,“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後”字作“後”,“既”字作“溉”,“□”字作“飭”,“製”字作“剬”,此之般流,緣古少字通共享之。史漢本有此古字者,乃為好本。程邈變篆為隸,楷則有常,後代作文,隨時改易。
韂宏官書數體,呂忱或字多奇,鍾王等家以能為法,致令楷文改變,非複一端,鹹著秘書,傳之曆代。又字體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從“黹”,*丁履反*。
今之史本則有從“端”,*音端*。秦本紀雲“天子賜孝公熓煱”,鄒誕生音甫弗,而鄒氏之前史本已從“端”矣。如此之類,並即依行,不可更改。若其“黿鼉”從“龜”,“辭亂”從“舌”,“覺學”從“與”,“泰恭”從“小”,“匱匠”從“走”,“巢痙”從“果”,“耕籍”從“禾”,“席”下為“帶”,“美”下為“火”,“裒”下為“衣”,“極”下為“點”,“析”旁著“片”,“惡”上安“西”,“餐”側出“頭”,“離”邊作“禹”,此之等類例,直是訛字。“寵”*□勇反*字為“壟”;
“錫”字為“鍚”*音陽*;以“支”*章移反*代“文”,*問分反*;
將“旡”混“無”。若茲之流,便成兩失。
<論音例>史文與傳諸書同者,劉氏並依舊本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紀“便章百姓”“便程東作”“便程南鬥”“便程西成”“便在伏物”,鹹依見字讀之。太史變尚書文者,義理特美,或訓意改其古澀,何煩如劉氏依尚書舊音。斯例蓋多,不可具錄,著在正義,隨文音之。君子宜詳其理,庶明太史公之達學也。
然則先儒音字,比方為音。至魏秘書孫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並依孫反音,以傳後學。鄭康成雲:“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字,或以音模擬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鄉同言異,字同音異,於茲遂生輕重訛謬矣。”然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钜異,或失在浮清,或滯於重濁。
今之取舍,冀除茲弊。
夫質有精麤,謂之“好惡”,*並如字。*心有愛憎,稱為“好惡”,*並去聲。*當體則為“名譽”,*音預;*情乖則曰“毀譽”,*音餘。*自壞*乎怪反;*壞徹*上音怪。*自斷*徒緩反,自去離也;*刀斷*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耶*也奢反,未審之辭也;*也*亦且反,助句之語也。*複*音伏,又扶富反,重也。*過*古臥反,越度也。*解*核買反,自散也。*閑*紀莧反,□也。*畜*許又反;
*畜*許六反,養也。*先*蘇前反;*仙*屑然反。*尤*羽求反;*侯*胡溝反。*治﹑持*並音直之反。*之*止而反;*脂﹑砥﹑祗*並音旨夷反。*惟﹑維﹑遺﹑唯*並音以佳反;*怡﹑貽﹑頤﹑詒*並音與之反;*夷﹑寅﹑彝﹑姨*並音以脂反。*私*息脂反;*綏﹑雖﹑睢﹑荾*並音息遺反;*偲﹑司﹑伺﹑絲*並音巨支反。*卮﹑枝﹑隻﹑肢*並音章移反;*隻﹑歧*並音巨支反。*其﹑期﹑旗﹑澙﹑踑*並音渠之反;*祈﹑頎﹑旗﹑幾﹑畿*並音渠希反。*僖﹑熙﹑嬉﹑嘻*並音許其反;*希﹑晞﹑睎﹑稀*並音虛幾反。*霏﹑妃﹑菲﹑騑*並音芳非反;*飛﹑非﹑扉*並音匪肥反。*屍﹑屍﹑蓍*並音式脂反;
*詩*書之反。*巾*居人反;*斤﹑筋*舉欣反。*篇﹑偏*並音芳連反。*穿*詳連反。*裏﹑李﹑裏*並音良止反。*至﹑贄*並脂利反;*誌*之吏反。*利﹑聭*並力至反;*吏*力置反。*寺﹑嗣﹑飼*並辭吏反;*字﹑牸*並疾置反;*自*疾二反。*置﹑致﹑躓﹑鷙*並陟利反。*器*去冀反;*氣*去既反;*亟*去吏反。*冀﹑穊*幾利反;*既*居未反。*覆*敷救反,又敷福反;*副*敷救反;*富﹑鍑*並府副反。*若斯清濁,實亦難分;博學碩材,乃有甄異。此例極廣,不可具言。庶後學士,幸留意焉。
<音字例>文或相似,音或有異。一字單錄,乃恐致疑。兩字連文,檢尋稍易。
若音上字,言“上”別之。所音下字,乃複書“下”。有長句在,文中須音,則題其字。
<發字例>古書字少,假借蓋多。字或數音,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若發平聲,每從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聲異喚,一處共發,恐難辯別。故略舉四十二字,如字初音者皆為正字,不須點發。畜*許六反,養也。又許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從*訟容反,隨也。又縱容反,南北長也。又徂容反,又子勇反,相勸也。又從用反,侍從也。又足用反,恣也。*數*色具反,曆數﹑術數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頻也。*傳*逐戀反,書傳也。
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張戀反,驛也。*卒*子律反,卒終也。又蒼忽反,急也。
尊忽反,兵人也。字體各別不辯,故發之也。*辟*君也,征也。又頻亦反,罪也,開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諭也。又音避,隱也。又普覓反,辟曆也。*施*書移反,張也。又式豉反,與也。又羊豉反,延也。*閑*紀閑反,□也。又紀莧反,閑也。又莧閑反,靜也。*射*蛇夜反,射也。又神亦反,音石。
*夏*胡馬反,禹號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陽夏縣也。*複*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重*直拱反,尊也。直龍反,疊也。又直用反,累也。*適*聖石反,寬也,之也。又丁曆反,大也。又張革反,責也。
又音敵,當也。*汜*音祀,水在成皋。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孚劍反,為水,在定陶,高帝即位處也。又音夷,楚人呼上為汜橋。*樂*音嶽,謂音樂也。
又音洛,歡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願也。*覆*敷富反,蓋也。又敷福反,再也。*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懼也。*惡*烏各反,麤也。又烏路反,憎也。又音烏,謂於何也。*斷*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緩反,自相分也。
又端亂反,斷疑事也。*解*佳買反,除結縛也。又核買反,散也。又佳債反,怠墮也。又核詐反,縫解。*幾*音機,庶幾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記,亦冀望字也。又音紀,錄也。*過*光臥反,度也,罪過也。又音戈,經過也,度前也。*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類也。又音刷,徐廣雲率即鍰也。又音色類反,將帥也。*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髃勿反,盡也,強也。*上*時讓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時掌反,自下而上。*王*於方反,人主也。又於放反,霸王也,又盛也。*長*直良反,久也。又張丈反,長上也。
*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薦藉也。又租夜反,即借也。*培*勃回反,補也。又蒲口反,頉也。*勝*音升,又式證反。*難*乃丹反,艱也。乃旦反,危也。*使*所裏反,又所吏反。*相*息羊反,又息匠反。*沉*針甚反,又針禁反,又直今反,又沉禁反,厭沒也。*任*入今反,又入禁反。*棺*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斂之也。*造*曹早反,七到反,至也。*妻*七低反,切帝反。*費*非味反,用也。又音秘,邑也。扶味反,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