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3 / 3)

注①集解服虔曰:“漢使言於外國,人人輕重不實。”如淳曰:“外國人人自言數為漢使所侵易。”

注②集解徐廣曰:“即車師。”

注③集解徐廣曰:“恢,一作‘怪’。”

注④集解徐廣曰:“元封三年。”

注⑤集解徐廣曰:“為中郎將。”

注⑥集解徐廣曰:“捕得車師王,元封四年封浩侯。”

注⑦集解韋昭曰:“玉門關在龍勒界。”索隱韋昭雲:“玉門,縣名,在酒泉。

又有玉關,在龍勒也。”正義括地誌雲:“沙州龍勒山在縣南百六十五裏。玉門關在縣西北百一十八裏。”

烏孫以千匹馬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①往妻烏孫,烏孫王昆莫以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昆莫曰“我老”,乃令其孫岑娶妻翁主。烏孫多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馬。

注①集解漢書曰:“江都王建女。”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裏。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①獻於漢。及宛西小國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扞礬﹑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

注①索隱韋昭雲:“變化惑人也。”按:魏略雲“儣靳多奇幻,口中吹火,自縛自解”。小顏亦以為植瓜等也。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窴,其山多玉石,采來,①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雲。

注①集解瓚曰:“漢使采取,將持來至漢。”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以覽示漢富厚焉。於是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篃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

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於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觽,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澝,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①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注①集解徐廣曰:“多作‘錢’字,又或作‘鐵’字。”

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①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②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無柰我何。且貳師馬,宛寶馬也。”

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③椎金馬而去。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

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鬱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於是天子大怒。諸嚐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盡虜破宛矣。天子已嚐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④而李哆⑤為校尉,製軍事。是歲太初元年也。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注①集解漢書音義曰:“少從,不如計也。或雲從行之微者也。進熟,美語如成熟者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水名,道從外水中*[行]*。”如淳曰:“道絕遠,無穀草。”

正義孔文祥雲:“鹽,鹽澤也。言水廣遠,或致風波,而數敗也。”裴矩西域記雲:“在西州高昌縣東,東南去瓜州一千三百裏,並沙磧之地,水草難行,四麵危,道路不可準記,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喰馬糞為標驗。以其地道路惡,人畜□不約行,曾有人於磧內時聞人喚聲,不見形,亦有歌哭聲,數失人,瞬息之閑不知所在,由此數有死亡。蓋魑魅魍魎也。”

注③集解如淳曰:“罵詈。”

注④集解徐廣曰:“恢先受封,一年,坐使酒泉矯製,國除。”

注⑤索隱音尺奢反,又尺者反。

貳師將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恐,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鬱成,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饑罷。攻鬱成,鬱成大破之,所殺傷甚觽。貳師將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鬱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兵而還。往來二歲。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複往。”

天子已業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②為外國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赦囚徒材官,益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餘匹,驢騾橐它以萬數。多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凡五十餘校尉。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流水,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

③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韂酒泉,④而發天下七科適,⑤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注①集解徐廣曰:“太初二年,趙破奴為浚稽將軍,二萬騎擊匈奴,不還也。”

注②集解晉灼曰:“易,輕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空,一作‘穴’。蓋以水蕩敗其城也。言‘空’者,令城中渴乏。”

注⑤正義音鼟。張晏雲:“吏有罪一,亡命二,贅貋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

於是貳師後複行,兵多,而所至小國莫不迎,出食給軍。至侖頭,侖頭不下,攻數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漢兵到者三萬人。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其城。貳師兵欲行攻鬱成,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詐,乃先至宛,決其水源,移之,則宛固已憂困。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宛大恐,走入中城。宛貴人相與謀曰:“漢所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馬而殺漢使。今殺王毋寡而出善馬,漢兵宜解;□不解,乃力戰而死,未晚也。”

宛貴人皆以為然,共殺其王毋寡,持其頭遣貴人使貳師,約曰:“漢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漢軍食。□不聽,我盡殺善馬,而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內,康居居外,與漢軍戰。漢軍熟計之,何從?”是時康居候視漢兵,漢兵尚盛,不敢進。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計:“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所為來,誅首惡者毋寡。毋寡頭已至,如此而不許解兵,則堅守,而康居候漢罷而來救宛,破漢軍必矣。”軍吏皆以為然,許宛之約。宛乃出其善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給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①以為宛王,與盟而罷兵。

終不得入中城。乃罷而引歸。

注①索隱本大宛將也。上音末,下音先葛反。

初,貳師起敦煌西,以為人多,道上國不能食,乃分為數軍,從南北道。校尉王申生﹑故鴻臚壺充國等千餘人,別到鬱成。鬱成城守,不肯給食其軍。王申生去大軍二百裏,*(偵)**[偩]*而輕之,責鬱成。鬱成食不肯出,窺知申生軍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殺申生等,軍破,數人脫亡,走貳師。貳師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破鬱成。鬱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已破宛,乃出鬱成王予桀,桀令四騎士縛守詣大將軍。①四人相謂曰:“鬱成王漢國所毒,今生將去,卒失大事。”

欲殺,莫敢先擊。上邽騎士趙弟最少,拔劍擊之,斬鬱成王,齎頭。弟﹑桀等逐及大將軍。

注①集解如淳曰:“時多別將,故謂貳師為大將軍。”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並力擊宛。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不肯前。貳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因以為質焉。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門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觽。天子為萬裏而伐宛,不錄過,封廣利為海西侯。又封身斬鬱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①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②士卒賜直四萬金。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注①集解漢書音義曰:“奮,迅。自樂入行者。”

注②集解徐廣曰:“奮行者及以適行者,雖俱有功勞,今行賞計其前有罪而減其賜,故曰‘絀其勞’也。絀,抑退也。此本以適行,故功勞不足重,所以絀降之,不得與奮行者齊賞之。”

漢已伐宛,立昧蔡為宛王而去。歲餘,宛貴人以為昧蔡善諛,使我國遇屠,乃相與

而漢發使十餘輩至宛西諸外國,求奇物,因風覽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①酒泉都尉;②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本無‘置’字。”

注②集解徐廣曰:“一雲‘置都尉’。又雲敦煌有淵泉縣,或者‘酒’字當為‘淵’

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裏,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①故

注①集解鄧展曰:“漢以窮河源,於何見昆侖乎?尚書曰‘導河積石’,是為河源

惡音烏。烏,於何也。睹,見也。言張騫窮河源,至大夏﹑於窴,於何而見昆侖為河所出?謂禹本紀及山海經為虛妄也。然案山海經“河出昆侖東北隅”。西域傳雲“南出積石山為中國河”。積石本非河之發源,猶尚書“導洛自熊耳”,然其實出於頉嶺山,乃東經熊耳。今推此義,河亦然矣。則河源本昆侖而潛流至於闐,又東流至積石始入中國,則山海經及禹貢各互舉耳。

注②索隱餘敢言也。案:漢書作“所有放哉”。如淳雲“放蕩迂闊,言不可信也”。餘敢言也,亦謂山海經難可信耳。而荀悅作“效”,失之素矣。

【索隱述讚】大宛之夡,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窺海上。條枝西入,天馬內向。蔥嶺無塵,鹽池息浪。曠哉絕域,往往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