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國在於窴國南二千七百裏。於窴去京凡九千六百七十裏。計大秦與大昆侖山相去幾四五萬裏,非所論及,而前賢誤矣。此皆據漢括地論之,猶恐未審,然弱水二所說皆有也。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裏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
其東南有身毒國。①
注①集解徐廣曰:“身,或作‘幹’,又作‘訖’。”索隱身音幹,毒音篤。孟康雲:“□天竺也,所謂浮圖胡也。”
正義一名身毒,在月氏東南數千裏。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以戰。其民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檋瑁、金、銀、鐵、錫、鉛。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髃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至中國,畫形像焉。萬震南州誌雲:“地方三萬裏,佛道所出。其國王居城郭,殿皆雕文刻鏤。街曲市裏,各有行列。左右諸大國凡十六,皆共奉之,以天地之中也。”浮屠經雲:“臨兒國王生隱屠太子。父曰屠頭邪,母曰莫邪屠。身色黃,發如青絲,乳有青色,爪赤如銅。始莫邪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右脅出。生有發,墮地能行七步。”又雲:“太子生時,有二龍王夾左右吐水,一龍水暖,一龍水冷,遂成二池,今猶一冷一暖。初行七步處,琉璃上有太子龏跡見在。生處名祗洹精舍,在舍韂國南四裏,是長者須達所起。
又有阿輸迦樹,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樹也。”括地誌雲:“沙祗大國即舍韂國也,在
又雲:“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天竺國,國方三萬裏,去月氏七千裏。
大國隸屬凡二十一。天竺在昆侖山南,大國也。治城臨恒水。”又雲:“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恒伽河,□經稱*[恒]*河者也。自昆侖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濕。土肥良,多種稻,歲四熟,留役喰馬,米粒亦極大。”又雲:“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即刻牛頭旃檀象,置精舍內佛坐。此像是觽像之始,後人所法也。佛上天青梯,今變為石,沒入地,唯餘十二蹬,蹬閑二尺餘。彼耆老言,梯入地盡,佛法滅。”
又雲:“王舍國,胡語曰罪悅祗國。其國靈鷲山,胡語曰耆闍崛山。山是青石,石頭似鷲。鳥名耆闍,鷲也。崛,山石也。山周四十裏,外周圍水,佛於此坐禪,及諸阿難等俱在此坐。”又雲:“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其跡尚存。又於山上起塔,佛昔將阿難在此上山四望,見福田疆畔,因製七條衣割截之法於此,今袈裟衣是也。”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①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②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裏,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裏,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③又無寇。”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裏,重九譯,④致殊俗,威德篃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⑤發閑使,四道並出:出駹,出焻,⑥出徙,⑦出邛、僰,⑧皆各行一二千裏。其北方閉氐、筰,⑨南方閉巂、昆明。⑩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餘裏有乘象國,名曰滇越,⑾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複事西南夷。
注①正義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節高實中,或寄生,可為杖。布,土蘆布。
注②正義大水,河也。
注③集解如淳曰:“徑,疾也。或曰徑,直。”
注④正義言重重九遍譯語而致。
注⑤正義犍,其連反。犍為郡今戎州也,在益州南一千餘裏。
注⑥正義茂州、向州等,焻、駹之地,在戎州西北也。
注⑧正義僰,蒲北反。徙在嘉州;邛,今邛州;僰,今雅州:皆在戎州西南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皆夷名,漢使見閉於夷也。”索隱韋昭雲:“筰縣在越巂,音昨。”案:南越破後殺筰侯,以筰都為沈黎郡,又有定筰縣。正義氐,今成州及武等州也。筰,白狗羌也。皆在戎州西北也。
注⑩正義巂州及南昆明夷也,皆在戎州西南。
注⑾集解徐廣曰:“一作‘城’。”正義昆、郎等州皆滇國也。其西南滇越、越巂則通號越,細分而有巂、滇等名也。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①是歲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騫為韂尉,與李將軍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後期當斬,贖為庶人。是歲漢遣驃騎破匈奴西*(城)**[域]*數萬人,至祁連山。其明年,渾邪王率其民降漢,而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後二年,漢擊走單於於幕北。
注①索隱案:張騫封號耳,非地名。小顏雲“取其能博廣瞻望”也。尋武帝置博望苑,亦取斯義也。正義地理誌南陽博望縣。
是後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號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邊小國也。匈奴攻殺其父,①而昆莫生□於野。烏嗛肉蜚其上,②狼往乳之。單於怪以為神,而收長之。及壯,使將兵,數有功,單於複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長守於西*(城)**[域]*。昆莫收養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數萬,習攻戰。單於死,昆莫乃率其觽遠徙,中立,不肯朝會匈奴。匈奴遣奇兵擊,不勝,以為神而遠之,因羈屬之,不大攻。今單於新困於漢,而故渾邪地空無人。蠻夷俗貪漢財物,今誠以此時而厚幣賂烏孫,招以益東,居故渾邪之地,與漢結昆弟,其勢宜聽,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
注①索隱按漢書,父名難兜靡,為大月氏所殺。
注②集解徐廣曰:“讀‘嗛’與‘銜’同。酷吏傳‘義縱不治道,上忿銜之’,史記亦作‘嗛’字。”索隱嗛音銜。蜚亦“飛”字。
騫既至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於禮,騫大臱,知蠻夷貪,乃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昆莫起拜賜,其它如故。騫諭使指曰:“烏孫能東居渾邪地,則漢遣翁主為昆莫夫人。”烏孫國分,王老,而遠漢,未知其大小,素服屬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專製。騫不得其要領。昆莫有十餘子,其中子曰大祿,強,善將觽,將觽別居萬餘騎。大祿兄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許之,卒以岑娶為太子。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將其觽畔,謀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祿殺岑娶,予岑娶萬餘騎別居,而昆莫有萬餘騎自備,國觽分為三,而其大總取羈屬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專約於騫。
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窴、扜礬及諸旁國。
騫還到,拜為大行,列於九卿。歲餘,卒。
烏孫使既見漢人觽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①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②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③外國由此信之。
注①集解晉灼曰:“其國人。”
注②集解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索隱案: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
李奇曰:“質,信也。”
自博望侯騫死後,匈奴聞漢通烏孫,怒,欲擊之。及漢使烏孫,若①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屬,烏孫乃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女翁主為昆弟。天子問髃臣議計,皆曰“必先納聘,然後乃遣女”。初,天子發書易,②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而漢始築令居以西,③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博望侯時。其後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
注①集解徐廣曰:“漢書作‘及’,若意義亦及也。”
注②集解漢書音義曰:“發易書以卜。”
注③集解徐廣曰:“屬金城。”
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入朝。於是置益州、越巂、牂柯、沉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①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②抵大夏,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夏焉。於是漢發三輔罪人,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將軍郭昌、韂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③斬首虜數萬人而去。其後遣使,昆明複為寇,竟莫能得通。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幣,不貴其物。
注①集解李奇曰:“欲地界相接至大夏。”
注②索隱按:謂越巂、汶山等郡。謂之“初”者,後背叛而並廢之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元封二年。”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觽遣之,以廣其道。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複求使。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其吏卒亦輒複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①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而樓蘭、姑師小國耳,②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③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使者爭篃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於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④王恢⑤數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⑥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