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1 / 3)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大宛①之跡,②見自張騫。張騫,漢中人。③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④以其頭為飲器,⑤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⑥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⑦俱出隴西。經匈奴,⑧匈奴得之,傳詣單於。單於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注①索隱音菀,又於袁反。

注②正義漢書雲:“大宛國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裏,東至都護治,西南至大月氏,南亦至大月氏,北至康居。”括地誌雲:“率都沙毶國亦名蘇對沙毶國,本漢大宛國。”

注③索隱陳壽益部耆舊傳雲:“騫,漢中成固人。”

注④正義氏音支。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漢書雲“本居敦煌﹑祈連閑”是也。

注⑤集解韋昭曰:“飲器,椑榼也。單於以月氏王頭為飲器。”晉灼曰:“飲器,虎子之屬也。或曰飲酒器也。”索隱椑音白迷反。榼音苦盍反。案:謂今之偏榼也。正義漢書匈奴傳雲:“元帝遣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與匈奴盟,以老上單於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

注⑥索隱更,經也。音羹。

注⑦集解漢書音義曰:“堂邑氏,姓;胡奴甘父,字。”索隱案:謂堂邑縣人家胡奴名甘父也。下雲“堂邑父”者,蓋後史家從省,唯稱“堂邑父”而略“甘”字。甘,或其姓號。

注⑧索隱謂道經匈奴也。

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為然,遣騫,①為發導繹,抵康居,②康居傳致大月氏。③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④既臣大夏而居,⑤地肥饒,少寇,誌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⑥

注①索隱謂大宛發遣騫西也。

注②索隱為發道驛抵康居。發道,謂發驛令人導引而至康居也。導音道。抵,至也。居音渠也。正義抵,至也。居,其居反。括地誌雲:“康居國在京西一萬六百裏。其西北可二千裏有奄蔡,酒國也。”

注③正義此大月氏在大宛西南,於媯水北為王庭。漢書雲去長安萬一千六百裏。

注④集解徐廣曰:“一雲‘夫人為王’,夷狄亦或女主。”索隱案:漢書張騫傳雲“立其夫人為王”也。

注⑤索隱既臣大夏而君之。謂月氏以大夏為臣,而為之作君也。正義既,盡也。大夏國在媯水南。

注⑥集解漢書音義曰:“要領,要契。”索隱李奇雲“要領,要契也”。小顏以為衣有要領。劉氏雲“不得其要害”,然頗是其意,於文字為疏者也。

留歲餘,還,並南山,①欲從羌中歸,②複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於死,③左穀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漢拜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④

注①正義並,白浪反。南山即連終南山,從京南東至華山過河,東北連延至海,即中條山也。從京南連接至蔥嶺萬餘裏,故雲“並南山”也。西域傳雲“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

注②正義說文雲:“羌,西方牧羊人也。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貊從豸,西方羌從羊。”

注③集解徐廣曰:“元朔三年。”

注④索隱堂邑父之官號。

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裏。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①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②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觽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礬﹑③於窴。④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⑥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⑦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裏。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鬲漢道焉。

注①索隱案:外國傳雲“外國稱天下有三觽:中國人觽,大秦寶觽,月氏馬觽”。

注②集解漢書音義曰:“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

注③集解徐廣曰:“漢紀曰拘彌國去於窴三百裏。”索隱扜冞,國名也,音汙彌二音。漢紀謂荀悅所譔漢紀。拘音俱,彌即冞也,則拘彌與扜冞是一也。

注④索隱音殿。

注⑤索隱鹽水也。太康地記雲“河北得水為河,塞外得水為海”也。正義漢書雲:“鹽澤去玉門﹑陽關三百餘裏,廣袤三四百裏。其水皆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山為中國河。”括地誌雲:“蒲昌海一名泑澤,一名鹽澤,亦名輔日海,亦名穿蘭,亦名臨海,在沙州西南。玉門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六裏。”

注⑥索隱案:漢書西域傳雲“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窴”。山海經雲“河出昆侖東北隅”。郭璞雲“河出昆侖,潛行地下,至蔥嶺山於窴國,複分流岐出,合而東注泑澤,已而複行積石,為中國河”。泑澤即鹽澤也,一名蒲昌海。西域傳雲“一出於闐南山下”,與郭璞注山海經不同。廣誌雲“蒲昌海在蒲類海東”也。

注⑦正義二國名。姑師即車師也。

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

注①集解徐廣曰:“不土著。”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裏,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

奄蔡①在康居西北可二千裏,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

注①正義漢書解詁雲:“奄蔡即闔蘇也。”魏略雲:“西與大秦通,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貂,畜牧水草,故時羈屬康居也。”

大月氏①在大宛西可二三千裏,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強,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於,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閑,②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

其餘小觽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注①正義萬震南州誌雲:“在天竺北可七千裏,地高燥而遠。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土地所出,及奇瑋珍物,被服鮮好,天竺不及也。”康泰外國傳雲:“外國稱天下有三觽:中國為人觽,秦為寶觽,月氏為馬觽也。”

注②正義初,月氏居敦煌以東,祁連山以西。敦煌郡今沙州。祁連山在甘州西南。

安息①在大月氏西可數千裏。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裏,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裏。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麵,②王死輒更錢,效王麵焉。

畫革旁行以為書記。③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④

注①正義地理誌雲:“安息國京西萬一千二百裏。自西關西行三千四百裏至阿蠻國,西行三千六百裏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於羅國九百六十裏,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國。”漢書雲:“北康居,東烏弋山離,西條枝。國臨媯水。土著。以銀為錢,如其王麵,王死輒更錢,效王麵焉。”

注②索隱漢書雲:“文獨為王麵,幕為夫人麵。”荀悅雲:“幕音漫,無文麵也。”張晏雲:“錢之文麵作人乘馬,錢之幕作人麵形。”韋昭曰:“幕,錢背也,音漫。”包愷音慢。

注③集解漢書音義曰:“橫行為書記。”索隱畫音獲。小顏雲:“革,皮之不柔者。”韋昭雲:“外夷書皆旁行,今扶南猶中國,直下也。”

注④索隱漢書作“儣靳”。續漢書一名“大秦”。按:三國並臨西海,後漢書雲“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然漢使自烏弋以還,莫有至條枝者。正義上力奚反。下巨言反,又巨連反。後漢書雲:“大秦一名儣鞬,在西海之西,東西南北各數千裏。有城四百餘所。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率出大秦。”康氏外國傳雲:“其國城郭皆青水精為[礎],及五色水精為壁。人民多巧,能化銀為金。國土市買皆金銀錢。”萬震南州誌雲:“大家屋舍,以珊瑚為柱,琉璃為牆壁,水精為礎舄。海中斯調*(州)*[洲]上有木,冬月往剝取其皮,績以為布,極細,手巾齊數匹,與麻焦布無異,色小青黑,若垢汙欲浣之,則入火中,便更精潔,世謂之火浣布。秦雲定重參問門樹皮也。”括地誌雲:“火山國在扶風南東大湖海中。其國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樹皮,績為火浣布。魏略雲大秦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海西。從安息界乘船直載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歲。其公私宮室為重屋,郵驛亭置如中國。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裏一亭,三十裏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宋膺異物誌雲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於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獸所食。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擊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絕,則逐水草為髃。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無極,觀之如用則真金也。”括地誌雲:“小人國在大秦南,人纔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韂助之。□焦僥國,其人穴居也。”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裏,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①人觽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國善眩。②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嚐見。③

注①正義漢書雲:“條支出師子、犀牛、孔雀、大雀,其卵如甕。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獻師子、大鳥,世謂之‘安息雀’。”廣誌雲:“鳥,鈐鷹身,蹄駱,色蒼,舉頭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卵大如甕。”

注②集解應劭曰:“眩,相詐惑。”正義顏雲:“今吞刀、吐火、殖瓜、種樹、屠人、截馬之術皆是也。”

注③索隱魏略雲:“弱水在大秦西。”玄中記雲:“天下之弱者,有昆侖之弱水,鴻毛不能載也。”山海經雲:“玉山,西王母所居。”穆天子傳雲:“天子觴西王母瑤池之上。”括地圖雲:“昆侖弱水乘龍不至。有三足神烏,為王母取食。”正義此弱水、西王母既是安息長老傳聞而未曾見,後漢書雲桓帝時大秦國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獻,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處,幾於日所入也。然先儒多引大荒西經雲弱水雲有二源,俱出女國北阿耨達山,南流會於女國東,去國一裏,深丈餘,闊六十步,非毛舟不可濟,南流入海。阿耨達山□昆侖山也,與大荒西經合矣。然大秦國在西海中島上,從安息西界過海,好風用三月乃到,弱水又在其國之西。昆侖山弱水流在女國北,出昆侖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