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集解徐廣曰:“詗,伺候采察之名也。音空政反。安平侯鄂千秋玄孫伯與淮南王女陵通而中絕,又遺淮南王書稱臣盡力,故棄市。”索隱鄧展曰:“詗,捕也。”徐廣曰:“伺候探察之名。”孟康曰:“詗音偵。西方人以反閑為偵。”
劉氏及包愷並音醜政反。服虔雲:“偵,候也。”
注②集解應劭曰:“王太後先適金氏女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一雲‘毆擊’。”
元朔五年,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賴被巧,①乃召與戲。被一再辭讓,②誤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被即願奮擊匈奴。太子遷數惡被於王,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後,③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詔下其事廷尉﹑河南。④河南治,逮淮南太子,⑤王﹑王後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餘日未定。會有詔,即訊太子。⑥當是時,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⑦劾不敬。王以請相,相弗聽。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王恐事發,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韂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⑧即訊驗王。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漢中尉至,王視其顏色和,訊王以斥賴被事耳,王自度無何,⑨不發。中尉還,以聞。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賴被等,廢格明詔,⑩當□市。”詔弗許。公卿請廢勿王,詔弗許。公卿請削五縣,詔削二縣。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其後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然淮南王削地之後,其為反謀益甚。諸使道從長安來,⑾為妄妖言,言上無男,漢不治,即喜;即言漢廷治,有男,王怒,以為妄言,非也。
注①索隱案:巧,言善用劍也。
注②索隱樂產雲:“初一讓,至二讓,後遂不讓,故雲一再讓而誤中。”
注③正義言屏斥免郎中令官,而令後人不敢效也。
注④正義雷被告章下廷尉及河南共治之。
注⑤正義逮謂追赴河南也。
注⑥索隱案:樂產雲“即,就也。訊,問也。就淮南案之,不逮詣河南也”。
注⑦集解如淳曰:“丞主刑獄囚徒,丞順王意,不遣太子應逮書。”
注⑧索隱案:百官表姓殷也。
注⑨集解如淳曰:“無何罪。”
注⑩索隱崔浩雲:“詔書募擊匈奴,而雍遏應募者,漢律所謂廢格。”案:
如淳注梁孝王傳雲“羅閣,不行也。音各也”。
注⑾索隱道長安來。如淳曰:“道猶言路。由長安來。”姚承雲:“道,或作‘從’。”
王日夜與伍被﹑①左吳等案輿地圖,②部署兵所從入。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晏駕,廷臣必征膠東王,不即常山王,③諸侯並爭,吾可以無備乎!
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後,吾寧能北麵臣事豎子乎!”
注①集解漢書曰:“伍被,楚人。或言其先伍子胥後。”
注②集解蘇林曰:“輿猶盡載之意。”索隱按:誌林雲“輿地圖漢家所畫,非出遠古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皆景帝子也。”
王坐東宮,召伍被與謀,曰:“將軍上。”被悵然曰:“上寬赦大王,王複安得此亡國之語乎!臣聞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
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王怒,係伍被父母,囚之三月。複召曰:“將軍許寡人乎?”被曰:“不,直來為大王畫耳。臣聞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故聖人萬舉萬全。昔文王一動而功顯於千世,列為三代,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故海內不期而隨。此千歲之可見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吳楚,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誅,願大王毋為吳王之聽。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糟噯,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裏,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僵屍千裏,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
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①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②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
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閑。’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高皇始於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此所謂蹈瑕候閑,因秦之亡而動者也。百姓願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功高三王,德傳無窮。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③複不朝,王四郡之觽,地方數千裏,內鑄消銅以為錢,東□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國富民觽。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竇氏不與。計定謀成,舉兵而西。破於大梁,敗於狐父,④奔走而東,至於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絕祀,為天下笑。夫以吳越之觽不能成功者何?
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方今大王之兵觽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願大王從臣之計。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泄也。
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於是作麥秀之歌,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幹也。故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紂先自絕於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竊悲大王□千乘之君,必且賜絕命之書,為髃臣先,死於東宮也。”⑤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即起,曆階而去。
注①集解徐廣曰:“西京賦曰‘振子萬童’。”駰案:薛綜曰“振子,童男女”。
注②正義括地誌雲:“亶州在東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後複有數洲萬家,其上人有至會稽市易者。”闕文。
注③集解應劭曰:“禮‘飲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稱祭酒,尊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在梁碭之閑。”
注⑤集解如淳曰:“王時所居也。”
王有孽子不害,最長,王弗愛,王﹑王後﹑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①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②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建陰結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數捕係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③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毒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後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建父不害無罪,擅數捕係,欲殺之。今建在,可征問,具知淮南陰事。”書聞,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乃深購淮南事於弘,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淮南王患之,欲發,問伍被曰:“漢廷治亂?”伍被曰:“天下治。”王意不說,謂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竊觀朝廷之政,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風俗紀綱未有所缺也。重裝富賈,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南越賓服,羌僰入獻,東甌入降,廣長榆,④開朔方,匈奴折翅傷翼,失援不振。
雖未及古太平之時,然猶為治也。”王怒,被謝死罪。王又謂被曰:“山東即有兵,漢必使大將軍將而製山東,公以為大將軍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觽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被以為材能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乃度。皇太後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王默然。
注①集解如淳曰:“不以為子兄秩數。”
注②集解服虔曰:“不省錄著兄弟數中。”
注③索隱漢書作“嚴正”也。
注④集解如淳曰:“廣謂拓大之也。長榆,塞名,王恢所謂‘樹榆為塞’。”
淮南王見建已征治,恐國陰事且覺,欲發,被又以為難,乃複問被曰:“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被曰:“以為非也。吳王至富貴也,舉事不當,身死丹徒,頭足異處,子孫無遺①類。臣聞吳王悔之甚。願王孰慮之,無為吳王之所悔。”
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②且吳何知反,③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餘人。④今我令樓緩⑤先要成皋之口,⑥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道,⑦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⑧河南太守獨有雒陽耳,何足憂。然此北尚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河內﹑趙國。人言曰‘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據三川之險,⑨招山東之兵,舉事如此,公以為何如?”被曰:“臣見其禍,未見其福也。”王曰:“左吳﹑趙賢﹑朱驕如皆以為有福,什事九成,公獨以為有禍無福,何也?”被曰:“大王之髃臣近幸素能使觽者,皆前係詔獄,餘無可用者。”
王曰:“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千人之聚,起於大澤,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西至於戲而兵百二十萬。今吾國雖小,然而勝兵者可得十餘萬,非直適戍之觽,鐖鑿⑩棘矜也,公何以言有禍無福?”被曰:“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
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收太半之賦,發閭左之戍,⑾父不寧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⑿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陳勝大呼,天下響應。當今陛下臨製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口雖未言,聲疾雷霆,令雖未出,化馳如神,心有所懷,威動萬裏,下之應上,猶影響也。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楊熊也。大王以陳勝﹑吳廣諭之,被以為過矣。”王曰:“苟如公言,不可徼幸邪?”被曰:“被有愚計。”王曰:“柰何?”被曰:“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朔方之郡田地廣,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臣之愚計,可偽為丞相禦史請書,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⒀赦令除其罪,產五十萬以上者,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益發甲卒,急其會日。又偽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逮)*書,*[逮]*諸侯太子幸臣。⒁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辯武⒂隨而說之,儻可徼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雖然,吾以為不至若此。”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禦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法冠,⒃欲如伍被計。使人偽得罪而西,⒄事大將軍﹑丞相;一日發兵,⒅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而說丞相下之,如發蒙耳。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