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
注①索隱係本名毋涼。正義謐作“毋涼”也。
注②正義杜預雲:“姚姓也。”
注③索隱莊王子,厘王弟,惠王之叔父也。
注④集解左傳曰大臣,蒍國也。
注⑤集解左傳曰五人者,蒍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也。
注⑥正義南燕,滑州胙城。韂,澶州韂南也。
注⑦正義左傳雲蘇忿生十二邑,桓王奪蘇子十二邑與鄭,故蘇子同五大夫伐惠王。溫,十二邑之一也。杜預雲河內溫縣也。
注⑧集解服虔曰:“櫟,鄭大都。”正義杜預雲:“櫟,今河南陽翟縣也。”
注⑨集解賈逵曰:“篃舞,皆舞六代之樂也。”
注⑩正義賈逵雲:“鄭厲公突﹑虢公林父也。”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鄭立。襄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後。①惠後生叔帶,②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礶齊。齊桓公使管仲平戎於周,使隰朋平戎於晉。③王以上卿禮管仲。
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④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⑤陪臣敢辭。”⑥王曰:“舅氏,餘嘉乃勳,⑦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⑧九年,齊桓公卒。十二年,叔帶複歸於周。⑨
注①集解左傳曰:“陳媯歸於京師,實惠後也。”正義按:陳國,舜後,媯姓也。
注②索隱惠王子,襄王弟,封於甘,故左傳稱甘昭公。正義惠王子,襄王弟,封之於甘。括地誌雲:“故甘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南二十五裏。左傳雲甘昭公,王子叔帶也。洛陽記雲河南縣西南二十五裏,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即甘公菜邑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戎伐周,晉伐戎救周,故和也。”
注④集解杜預曰:“國子,高子,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上卿也。”
注⑤集解賈逵曰:“節,時也。”王肅曰:“春秋聘享之節也。”
注⑥集解服虔曰:“陪,重也。諸侯之臣於天子,故曰陪臣。”
注⑦集解賈逵曰:“舅氏,言伯舅之使也。”正義武王娶太公女為後,故呼舅氏,遠言之,我善汝有平戎之功勳。
注⑧正義杜預雲:“管仲不敢以職自高,卒受本位之禮也。”
注⑨集解左傳曰:“王召之。”
十三年,鄭伐滑,①王使遊孫﹑伯服請滑,②鄭人囚之。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③又怨襄王之與韂滑,④故囚伯服。王怒,將以翟伐鄭。
富辰諫曰:⑤“凡我周之東徙,晉﹑鄭焉依。子頹之亂,又鄭之由定,今以小怨□之!”王不聽。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為後。
富辰諫曰:“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親親翟,不可從。”王不聽。十六年,王絀翟後,翟人來誅,殺譚伯。⑥富辰曰:“吾數諫不從。如是不出,王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
注①集解賈逵曰:“滑,姬姓之國。”駰按:左傳曰“滑人叛鄭而服於韂”也。
正義杜預雲滑國都費,河南緱氏縣,為秦所滅,時屬鄭﹑晉,後屬周。事在魯厘公二十年。括地誌雲:“緱氏故城本費城也,在洛州緱氏縣*(南)*東二十五裏也。”
注②集解賈逵曰:“二子,周大夫。”
注③集解服虔曰:“惠王以後之鞶鑒與鄭厲公,而獨與虢公玉爵。”正義左傳雲:“莊公二十一年,王巡虢狩,虢公為王宮於蚌,王與之酒泉,鄭伯之享王,王以後之鞶鑒與之。虢公請器,王與之爵。鄭伯由是怨王也。”杜預雲:“後鞶帶而以鏡為飾也。爵,飲酒器也。蚌,地。酒泉,周邑。”
注④集解服虔曰:“滑,小國,近鄭,世世服從,而更違叛,鄭師伐之,聽命,後自愬於王,王以與韂。”
注⑤集解服虔曰:“富辰,周大夫。”
注⑥集解唐固曰:“譚伯,周大夫原伯﹑毛伯也。”索隱按:國語亦雲“殺譚伯”,而左傳太叔之難,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唐固據傳文讀“譚”為“原”,然春秋有譚,何妨此時亦仕王朝,預獲被殺?國語既雲“殺譚伯”,故太史公依之,不從左傳說也。
初,惠後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礶鄭,①鄭居王於泛。②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絀翟後與居溫。③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為伯,以河內地與晉。④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⑤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⑥
注①正義公羊傳雲:“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事母也。”
注②集解杜預曰︰“鄭南泛在襄城縣南。”正義泛音凡。括地誌雲:“故泛城在許州襄城縣一裏。左傳雲‘天王出居於鄭,處於泛’是。”
注③正義括地誌雲:“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裏,漢﹑晉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左傳雲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溫其一也。地理誌雲溫縣,故國,己姓,蘇忿生所封也。”
注④正義賈逵雲:“晉有功,賞之以地,楊樊﹑溫﹑原﹑攢茅之田也。”
注⑤集解賈逵曰:“河陽,晉之溫也。踐土,鄭地名,在河內。”正義括地誌雲:“故王宮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十五裏王宮城中。左傳雲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也。”按:王城則所作在踐土城內。東北隅有踐土台,東去衡雍三十餘裏也。
注⑥集解左傳曰:“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狩’。”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①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②楚兵乃去。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複之。十六年,楚莊王卒。
注①集解地理誌陸渾縣屬弘農郡。正義渾音魂。杜預雲:“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二國誘而徙之伊川,遂從戎號,今洛州陸渾縣,取其號也。”後漢書雲陸渾戎自瓜州遷於伊川。
左傳雲:“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按:至僖公二十二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計至辛有言,適百年也。括地誌雲:“故麻城謂之蠻中,在汝州梁縣界。左傳‘單浮餘圍蠻氏’,杜預雲‘城在河南新城東南,伊洛之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為麻蠻聲相近故耳’。”按:新城,今伊闕縣是也。
注②集解賈逵曰:“王孫滿,周大夫也。”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簡王十三年,晉殺其君厲公,迎子周於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靈王二十四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靈王崩,①子景王貴立。②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蚤卒。二十年,景王愛子朝,③欲立之,④會崩,⑤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⑥
注①集解皇覽曰:“靈王頉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蓋以靈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諡靈王。其頉,民祀之不絕。”
注②索隱名貴。按國語景王二十一年鑄大錢及無射,單穆公及泠州鳩各設辭以諫。今此不言,亦其疏略耳。
注③集解賈逵曰:“景王之長庶子。”
注④正義左傳雲:“子朝用成周之寶珪沉於河,津人得諸河上。”杜預雲:“禱河求福也,珪自出水也。”按:河神不敢受故。
注⑤集解皇覽曰:“景王頉在洛陽太倉中。秦封呂不韋洛陽十萬戶,故大其城並圍景王頉也。”
注⑥集解賈逵曰:“敬王,猛母弟。”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①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於周,子朝為臣,②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複作亂,敬王礶於晉。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於周。
注①集解賈逵曰:“澤邑,周地也。”
注②集解春秋曰:“子朝礶楚。”皇覽曰:“子朝頉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①子元王仁立。②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③
注①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世本雲貞王介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世本雲元王赤也。”皇甫謐曰:“元王十一年癸未,三晉滅智伯,二十八年崩,三子爭立,立應為貞定王。”索隱係本雲元王赤,皇甫謐雲貞定王。考據二文,則是元有兩名,一名仁,一名赤。如史記,則元王為定王父,定王□貞王也;依係本,則元王是貞王子。必有一乖誤。然此“定”當為“貞”,字誤耳。豈周家有兩定王,代數又非遠乎?皇甫謐見此,疑而不決,遂彌縫史記﹑係本之錯謬,因謂為貞定王,未為得也。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①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注①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貞定王十年,元癸亥,崩壬申。”
考王十五年,崩,①子威烈王午立。
注①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考哲王元辛醜,崩乙卯。”
考王封其弟於河南,①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②以奉王,號東周惠公。③
注①正義帝王世紀雲:“考哲王封弟揭於河南,續周公之官,是為西周桓公。”
按:自敬王遷都成周,號東周也。桓公都王城,號西周桓公。
注②集解徐廣曰:“惠公之子也。”正義鞏音拱。郭緣生述征記鞏縣,周地,鞏伯邑。史記周顯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鞏,以奉王室,為東周惠公也。
子武公,為秦所滅。
注③索隱考王封其弟於河南,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長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於鞏,乃襲父號曰東周惠公。於是有東西二周也。按:係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是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崩,①子安王驕立。是歲盜殺楚聲王。
注①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元丙辰,崩己卯。”駰案:宋衷曰“威烈王葬洛陽城中東北隅”也。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①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②見秦獻公曰:
③“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④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⑤
注①集解皇甫謐曰:“安王元庚辰,崩乙巳。”
注②索隱老子列傳曰“儋□老子”耳,又曰“非也”,驗其年代是別人。正義幽王時有伯陽甫。唐固曰:“伯陽甫,老子也。”按:幽王元年至孔子卒三百餘年,孔子卒後一百二十九年,儋見秦獻公。然老子當孔子時,唐固說非也。
注③正義秦本紀雲獻公十一年見,見後十五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是複合時也。
注④集解應劭曰:“周孝王封伯翳之後為侯伯,與周別五百載。至昭王時,西周君臣自歸受罪,獻其邑三十六城,合也。”韋昭曰:“周封秦為始別,謂秦仲也。五百歲,謂從秦仲至孝公強大,顯王致伯,與之親合也。”索隱按:周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號曰秦嬴,是始合也。及秦襄公始列為諸侯,是別之也。
自秦列為諸侯,至昭王五十二年,西周君臣獻邑三十六城以入於秦,凡五百一十六年,是合也。雲“五百”,舉其大數。
注⑤集解徐廣曰:“從此後十七年而秦昭王立。”駰案:韋昭曰“武王﹑昭王皆伯,至始皇而王天下”。索隱霸王,謂始皇也。自周以邑入秦,至始皇初立,政由太後﹑嫪毐,至九年誅毐,正十七年。正義周始與秦國合者,謂周﹑秦俱黃帝之後,至非子未別封,是合也。而別者,謂非子末年,周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後二十九君,至秦孝公二年五百載,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複與之親,是複合也。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謂從秦孝公三年至十九年周顯王致胙於秦孝公,是霸也。孝公子惠王稱王,是王者出也。然五百載者,非子生秦侯已下二十八君,至孝公二年,都合四百八十六年,兼非子邑秦之後十四年,則成五百。
十年,烈王崩,弟扁立,①是為顯王。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②二十五年,秦會諸侯於周。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三十三年,賀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③其後諸侯皆為王。④
注①正義扁,邊典反。
注②集解胙,膰肉也。左傳曰:“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
注③正義秦本紀雲惠王十三年,與韓﹑魏﹑趙並稱王。
注④索隱謂韓﹑魏﹑齊﹑趙也。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①王赧時東西周分治。②王赧徙都西周。③
注①索隱皇甫謐雲名誕。赧非諡,諡法無赧。正以微弱,竊鈇逃債,赧然臱愧,故號曰“赧”耳。又按:尚書中候以“赧”為“然”,鄭玄雲“然讀曰赧”。
王劭按:古音人扇反,今音奴板反。爾雅曰麵臱曰赧。
注②索隱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王赧微弱,西周與東分主政理,各居一都,故曰東西周。按:高誘曰西周王城,今河南。東周成周,故洛陽之地。
注③正義敬王從王城東徙成周,十世至王赧,從成周西徙王城,西周武公居焉。
西周武公①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司馬翦②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為請太子。”左成曰:③“不可。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④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請令楚*(賀)**[資]*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為太子。⑤
注①集解徐廣曰:“惠公之長子。”索隱按:戰國策作東周武公。
注②正義翦音子踐反,楚臣也。
注③正義楚臣也。
注④正義言以地資公子咎請為太子,周若不許,是楚於周交益疏。
注⑤正義楚命翦適周,諷周君欲立誰,以微言告於翦,翦令楚*(賀)**[資]*之以地,周果立咎為太子也。此以上至“西周武公”,是楚令周立公子咎為太子也。
八年,秦攻宜陽,①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將伐之。②蘇代為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③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④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⑤為王計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⑥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
⑦
注①正義括地誌雲:“故韓城一名宜陽城,在洛州福昌縣東十四裏,□韓宜陽縣城也。”
注②索隱宜陽,韓地,秦攻而楚救之,周為韓出兵,而楚疑周為秦,因加兵伐周。
注③索隱蘇代為周說楚王,王何以道周為秦,周實不為秦也。今王責周道為秦,周懼楚,必入秦,是為禍也。
注④索隱周、秦相近,秦欲並周而外睦於周,故當時諸侯鹹謂“周秦”。
注⑤正義解音紀買反。代言周若知楚疑親秦,其計定不可解免,周必親於秦也。是為秦取周精妙之計。
注⑥正義代言為王計者,周親秦,因而善之;周不親,亦言善之。楚若善周,周必疏於秦也。
注⑦正義郢,楚都也。楚既親周,秦必絕周親楚矣。以上至“八年”,蘇代說楚合周。
秦借道兩周之閑,①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②謂周君曰:③“何不令人謂韓④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
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⑤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⑥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⑦
注①正義上“借”音精夕反,下音子夜反。
注②正義烏減反,又於點反。
注③索隱周君,西周武公也。時王赧微弱,不主盟會,寄居西周耳。
注④集解徐廣曰:“一作‘何’。應劭*(曰)*氏姓注雲以何姓為韓後。”
注⑤正義質音竹利反。使音所吏反。質使,令公子及重臣等往楚為質,使秦疑楚,又得不信周也。質平敵不相負也。
注⑥正義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令秦疑周親韓,則周不敢不受,秦必無巧辭而令周不敢*(不)*受韓地也。”
注⑦索隱此史厭說韓,令與周地,使質於楚,令秦疑楚不信周,得不假道伐韓,而猶聽命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故令人謂韓王①曰:“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②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③
注①索隱按:戰國策雲或人為周君謂魏王雲者也。
注②索隱高誘注戰國策曰:“以魏兵在河南為辭,周君不往朝秦也。”
注③正義南陽,今懷州也。杜預雲在晉山南河北。以上至“秦召西周君”,是西周君說韓令出兵河南謀秦也。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①“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②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③
注①正義為音於偽反。乃或人為東周說韓王,令按兵無出,則周德韓矣。
注②正義韓按兵不出伐東周,而東周甚媿韓之恩德也。
注③正義韓出兵助西周,雖不攻東周,西周媿其佐助,寶器必盡歸於韓。以上至“東周與西周戰”,是或人說韓令無救西周也。
王赧謂成君。楚圍雍氏,①韓征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
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②周君曰:“子苟能,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③“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④今相國乃征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
⑤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⑥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曷為不與?”相國曰:“善。”果與周高都。
⑦
注①集解徐廣曰:“陽翟雍氏城也。戰國策曰‘韓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辯說秦求救’,當是說此事而脫誤也。”索隱如徐此說,自合當改而注結之,不合與“楚圍雍氏”連注。正義雍音於恭反。括地誌雲:“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裏,故老雲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按:其地時屬韓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今河南新城縣高都城也。”索隱高誘雲:“高都,韓邑,今屬上黨也。”正義括地誌雲;“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闕縣北三十五裏。”
注③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相國,秦官。”駰謂韓亦有相國,然則諸國共放秦也。索隱相國,公仲侈也。
注④正義謂楚兵弊弱也。
注⑤索隱已,止也。
注⑥正義言幸甚也。
注⑦正義以上至“楚圍雍氏”,是蘇代為東周說韓,令不征甲而得高都。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①北取趙藺、離石者,②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③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④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⑤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⑥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公不如稱病而無出’。”⑦
注①集解徐廣曰:“撲,一作‘仆’。戰國策曰秦敗魏將犀武於伊闕。”
注②集解地理誌曰西河郡有藺、離石二縣。正義藺音力刃反。括地誌雲:“離石縣,今石州所理縣也。”藺近離石,皆趙二邑。
注③正義謂伊闕塞也,在洛州南十九裏。伊闕山今名鍾山。酈元注水經雲:“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曆其閑,故謂之伊闕。”按:今謂之龍門,禹鑿以通水也。
注④索隱按:列女傳雲“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又越絕書曰“左手如附泰山,右手如抱嬰兒”。
注⑤索隱言不以其善而且停息。息,止也。
注⑥索隱息猶□。言並□前善。
注⑦正義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蘇厲為周說白起無伐梁也。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①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②乃謂梁王曰:
“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③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④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⑤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⑥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⑦“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複之。⑧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⑨梁王曰:“善。”遂使城周。⑩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厄’。”正義司馬彪雲:“華陽,亭名,在密縣。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六國年表雲:
“白起擊魏華陽,芒卯走。”括地誌雲:“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裏是。”
按:馬犯見秦破魏華陽約,懼周危,故謂“請梁城周”也。
注②索隱華陽,地名。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是馬犯見秦破魏約,懼周危,故謂周君請梁城周,而設詭計也。
注③正義馬犯,周臣也。乃說梁王曰,秦破魏華陽之軍,去周甚近,周王憂懼國破,猶身之重病,若死,則犯必死也。
注④索隱圖,謀也。犯謂梁王,我方入鼎於王,王當謀救援己也。
注⑤正義戍,守也。周雖未入九鼎於梁,而梁信馬犯矯言,遂與之卒,令守周。
注⑥正義梁兵非戍周也,將漸伐周而取九鼎寶器,王若不信,試出師於境,以觀梁王之變也。
注⑦正義馬犯說秦,得秦出兵於境,又重歸說梁王也。
注⑧索隱按:戰國策“甚”作“愈”。犯請後可而複之者,言王病愈,所圖不遂,請得在後有可之時以鼎入梁也。正義複音扶富反。複,重也。秦既破華陽軍,今又出兵境上,是周國病秦久矣。犯前請卒戍周,諸侯皆心疑梁取周,後可更重請益卒守周乎?
注⑨索隱梁實圖周九鼎,且外遣卒戍周和合。秦舉兵欲侵周,梁不救周,是本無善周之事,止是欲周危而取九鼎,故諸侯皆心不信梁矣。故不如匿事端,使卒為周城。正義既諸侯生心,不如令卒便為築城,以隱匿疑伐周之事端,絕諸侯不信之心。梁王遂使城周,解諸侯之疑也。
注⑩正義以上至“四十二年”,是馬犯說梁王為周築城也。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最)**[溊]*曰:①“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後養地,②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③秦攻周,而周溊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
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獘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獘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獘,則令不行矣。”④
注①索隱*(最)**[溊]*音詞喻反,周之公子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地理誌雲應,今潁川父城縣應鄉是也。”索隱戰國策作“原”。
原,周地。太後,秦昭王母宣太後羋氏也。正義括地誌雲:“故應城,殷時應國,在*(城)*父*[城]*。”按:應城此時屬周。太後,秦昭王母宣太後羋氏。
注③正義客謂周溊曰,周君與秦交善,是溊之功也。與秦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周溊,今必得勸周君之罪也。以上至“四十五年”,是周客說周溊,令周君以應入秦,得交善而歸也。
注④正義令音力政反。秦欲攻周,周溊說秦曰,周,天子之國,雖有重器名寶,土地狹少,不足利秦國。王若攻之,乃有攻天子之聲,而令天下以攻天於之聲畏秦,使諸侯歸於齊,秦兵空獘於周,則秦不王矣。是天下欲獘秦,故勸王攻周,令秦受天下獘,而令教命不行於諸侯矣。以上至“秦攻周”,是周溊說秦也。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①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②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③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④秦信周,發兵攻三晉。⑤
注①正義以秦輕易周相,故相國於是反歸周也。
注②正義言秦之輕相國重相國,亦未可知。
注③集解徐廣曰:“一作‘溊’,溊亦古之聚字。”
注④正義按:周聚事齊而和於齊周,故得齊重。今相國又得秦重,是相國收秦,周聚收齊,周常不失大國之交也。
注⑤正義三晉,韓、魏、趙也。以上至“五十八年”,是客說周相國,令報三國之情,得秦重也。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①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②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③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④攻西周。西周君礶秦,⑤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⑥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注①集解徐廣曰:“陽城有負黍聚。”正義括地誌雲:“陽城,洛州縣也。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裏。故周邑。左傳雲‘鄭伐周負黍’是也。”今屬韓國也。
注②集解文穎曰:“關東為從,關西為橫。”孟康曰:“南北為從,東西為橫。”
瓚曰:“以利合曰從,以威勢相脅曰橫。”正義按:諸說未允。關東地南北長,長為從,六國共居之。關西地東西廣,廣為橫,秦獨居之。
注③正義西周以秦取韓陽城、負黍,恐懼,倍秦之約,共諸侯連從,領天下銳師,從洛州南出伊闕攻秦軍,令不得通陽城。
注④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也。”正義摎音紀齨反。
注⑤正義謂西周武公。
注⑥索隱秦昭王之五十二年。
周君、王赧卒,①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狐。②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西)*周。③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④
注①集解宋衷曰:“諡曰西周武公。”索隱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長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蓋此時武公與王赧皆卒,故連言也。正義劉伯莊雲:“赧是臱恥之甚,輕微危弱,寄住東西,足為臱赧,故號之曰赧。”帝王世紀雲:“名誕。雖居天子之位號,為諸侯之所役逼,與家人無異。名負責於民,無以得歸,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責台。”
注②集解徐廣曰:“□音憚。□狐聚與陽人聚相近,在洛陽南百五十裏梁、新城之閑。”索隱西周,蓋武公之太子文公也。武公卒而立,為秦所遷。而東周亦不知其名號。戰國策雖有周文君,亦不知滅時定當何主。蓋周室衰微,略無紀錄,故太史公雖考觽書以卒其事,然二國代係甚不分明。正義括地誌雲:“汝州外古梁城即□狐聚也。陽人故城即陽人聚也,在汝州梁縣西四十裏,秦遷東周君地。梁亦古梁城也,在汝州梁縣西南十五裏。新城,今洛州伊闕縣也。”
按:□狐、陽人傍在三城之閑。
注③集解徐廣曰:“周比亡之時,凡七縣,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正義括地誌雲:“故穀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北十八裏苑中。河陰縣城本漢平陰縣,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裏。十三州誌雲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河陰。”
注④集解皇甫謐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索隱既,盡也。日食盡曰既。言周祚盡滅,無主祭祀。正義按:王赧卒後,天下無主三十五年,七雄並爭。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統,十五年,海內鹹歸於漢矣。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複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我)**[於]*畢”,畢在鎬東南杜中。①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裏地,號曰周子南君,②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③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社’。”
注②集解瓚曰:“汲頉古文謂韂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後有子南勁,朝於魏,後惠成王如韂,命子南為侯。秦井六國,韂最為後,疑嘉是韂後,故氏子南而稱君也。”正義括地誌雲:“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裏。
帝王世紀雲‘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戶,地方三十裏,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孫延年進爵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進為鄭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觀,為韂公。”顏師古雲:“子南,其封邑之號,為周後,故總言周子南君。”按:自嘉以下皆姓姬氏,著在史傳。瓚言子南為氏,恐非。
注③集解徐廣曰:“自周亡乙巳至元鼎四年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漢之九十四年也。漢武元鼎四年封周後也。”
【索隱述讚】後稷居邰,太王作周。丹開雀錄,火降烏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謀。蒼兕誓觽,白魚入舟。太師抱樂,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簡刑措。南巡不還,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弧興謠,龍漦作蠹。頹帶荏禍,實傾周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