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本紀 第四(2 / 3)

注⑩正義服,事也。武王答周公雲,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宮室,退除殷紂之惡,日夜勞民,又安定我之西土。我維明於事,及我之德教施四方明行之,乃可至於寢寐也。自此已上至“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周公問之,故先書。

注⑾集解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索隱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正義括地誌雲“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則居陽城為禹避商均時,非都之也。帝王世紀雲:“禹封夏伯,今河南陽翟是。”汲頉古文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誌雲:“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裏也。”

注⑿集解徐廣曰:“周書度邑曰‘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也,南望過於三塗,北詹望於有河’。”索隱杜預雲三塗在陸渾縣南。嶽,蓋河北太行山。

鄙,都鄙,謂近嶽之邑。度邑,周書篇名。度音徒各反。正義括地誌雲:“太行、恒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西北接嶽山。”言北望太行、恒山之邊鄙都邑也。又“晉州霍山一名太嶽,在洛西北,恒山在洛東北”。二說皆通。

注⒀正義粵者,審慎之辭也。言審慎瞻雒、伊二水之陽,無遠離此為天室也。

注⒁正義括地誌雲:“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鄏,周公新築,在洛州河南縣北九裏苑內東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紀雲‘王城西有郟鄏陌’。左傳雲‘成王定鼎於郟鄏’。

京相璠地名雲‘郟,山名。鄏,邑名’。”

注⒂正義華山在華陰縣南八裏。山南曰陽也。

注⒃集解孔安國曰:“桃林在華山東。”正義括地誌雲:“桃林在陝州桃林縣西。山海經雲‘誇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員三百裏,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

注⒄集解公羊傳曰:“入曰振旅。”

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①亡國宜告。

②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前’。”

注②索隱六字連一句讀。正義箕子殷人,不忍言殷惡,以周國之所宜言告武王,為洪範九類,武王以類問天道。

武王病。天下未集,髃公懼,穆卜,①周公乃祓齋,②自為質,③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④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穆,敬也。”

注②正義祓音廢,又音拂。齋音劄皆反。祓謂除不祥求福也。

注③正義音至。周公祓齋,自以贄幣告三王,請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封禪書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皇甫謐曰:

“武王定位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駰按:皇覽曰“文王﹑武王﹑周公頉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社中也”。正義括地誌雲:“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裏畢原上也。”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①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韂康叔。②晉唐叔得嘉穀,③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④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⑤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⑥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⑦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麵就髃臣之位。

注①正義今宋州也。

注②正義尚書洛誥雲:“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以居邶﹑墉﹑韂之觽。”又多士篇序雲:“成周既成,遷殷頑民。”按:是為東周,古洛陽城也。括地誌雲:

“洛陽故城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裏,周公所築,即成周城也。輿地誌雲‘以周地在王城東,故曰東周。敬王避子朝亂,自洛邑東居此。以其迫阨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之’。”按:武王滅殷國為邶﹑墉﹑韂,三監尹之。武庚作亂,周公滅之,徙三監之民於成周,頗收其餘觽,以封康叔為韂侯,即今韂州是也。孔安國雲“以三監之餘民,國康叔為韂侯。周公懲其數叛,故使賢母弟主之”也。

注③集解鄭玄曰:“二苗同為一穗。”

注④集解徐廣曰:“歸,一作‘饋’。”

注⑤集解徐廣曰:“尚書序雲‘旅天子之命’。”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封命之書。”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

成王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複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①遷其君薄姑。②成王自奄歸,在宗周,③作多方。④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⑤興正禮樂,度製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⑥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⑦

注①集解鄭玄曰:“奄國在淮夷之北。”正義奄音於險反。括地誌雲:“泗*(水)**[州]*徐城縣北三十裏古徐國,即淮夷也。兗州曲阜縣奄裏,即奄國之地也。”

注②集解馬融曰:“齊地。”正義括地誌雲:“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裏。薄姑氏,殷諸侯,封於此,周滅之也。”

注③正義伐奄歸鎬京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告觽方天下諸侯。”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言周家設官分職用人之法。”古文尚書序,周官,書篇名。

注⑥集解何休曰:“頌聲者,太平歌頌之聲,帝王之高致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賄,賜也。”馬融曰:“榮伯,周同姓,畿內諸侯,為卿大夫也。”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①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②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篃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③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裏,成周郊,④作畢命。

注①正義釗音招,又古堯反。任,而針反。

注②集解鄭玄曰:“臨終出命,故謂之顧。顧,將去之意也。”

注③集解應劭曰:“錯,置也。民不犯法,無所置刑。”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分別民之居裏,異其善惡也。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也。”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①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②申誡③太仆④國之政,作臩命。⑤複寧。

注①正義帝王世紀雲:“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遊靡長臂且多力,遊振得王,周人諱之。”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伯冏,臣名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一作‘部’。”

注④集解應劭曰:“太仆,周穆王所置。蓋太禦觽仆之長,中大夫也。”

注⑤正義尚書序雲:“穆王令伯臩為太仆正。”應劭雲:“太仆,周穆王所置。

蓋太禦觽仆之長,中大夫也。”

穆王將征犬戎,①祭公謀父諫曰:②“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③是故周文公之頌曰:④‘載戢幹戈,載櫜弓矢,⑤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⑥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⑦以文修之,使之務利而辟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後稷⑧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⑨□稷不務,⑩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閑。

不敢怠業,時序其德,遵修其緒,⑾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⑿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無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欣載武王,以致戎於商牧。⒀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勸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製,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韂賓服,⒁夷蠻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⒂侯服者祀,⒃賓服者享,⒄要服者貢,⒅荒服者王。⒆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順祀也,[二0]有不祭則修意,[二一]有不祀則修言,[二二]有不享則修文,[二三]有不貢則修名,[二四]有不王則修德,[二五]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二六]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命,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有不至,則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

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二七]犬戎氏以其職來王,[二八]天子曰[二九]‘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三0]吾聞犬戎樹敦,[三一]率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畎’。”

注②集解韋昭曰:“祭,畿內之國,周公之後,為王卿士。謀父,字也。”正義括地誌雲:“故祭城在鄭州管城縣東北十五裏,鄭大夫祭仲邑也。釋例雲‘祭城在河南,上有敖倉,周公後所封也’。”

注③集解韋昭曰:“震,懼也。”

注④集解韋昭曰:“文公,周公旦之諡。”

注⑤集解唐固曰:“櫜,韜也。”

注⑥集解韋昭曰:“言武王常求美德,故陳其功於是夏而歌之。信哉武王能保此時夏之美。樂章大者曰夏。”

注⑦集解韋昭曰:“鄉,方也。”

注⑧集解韋昭曰:“謂□與不窋也。”唐固曰:“父子相繼曰世。”

注⑨正義謂太康也。

注⑩正義言太康□廢稷官。

注⑾集解徐廣曰:“遵,一作‘選’。”

注⑿正義前人謂後稷也。言不窋亦世載德,不忝後稷。及文王﹑武王,無不務農事。

注⒀正義紂近郊地,名牧野。

注⒁集解韋昭曰:“此總言之也。侯,侯圻;韂,韂圻也。”

注⒂集解韋昭曰:“供日祭。”

注⒃集解韋昭曰:“供月祀。”

注⒄集解韋昭曰:“供時享。”

注⒅集解韋昭曰:“供歲貢。”

注⒆集解韋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詩曰‘莫敢不來王’。”

注[二0]集解徐廣曰:“外傳雲‘先王之訓’。”

注[二一]集解韋昭曰:“先修誌意以自責也。畿內近,知王意也。”

注[二二]集解韋昭曰:“言號令也。”

注[二三]集解韋昭曰:“文,典法也。”

注[二四]集解韋昭曰:“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也。”

注[二五]集解韋昭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注[二六]集解韋昭曰:“序成,謂上五者次序已成,有不至則有刑罰也。”

注[二七]集解徐廣曰:“犬戎之君。”

注[二八]正義賈逵雲:“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白狼,白鹿,犬戎之職貢也。”按:大畢﹑伯士終後,犬戎氏常以其職來王。

注[二九]正義祭公申穆王之意,故雲“天子曰”。

注[三0]正義幾音祈。

注[三一]集解徐廣曰:“樹,一作‘樕’。”駰按:韋昭曰“樹,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篤也”。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①王曰:“籲,來!有國有土,告汝祥刑。②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③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與?④兩造具備,⑤師聽五辭。⑥五辭簡信,正於五刑。⑦五刑不簡,正於五罰。⑧五罰不服,正於五過。⑨五過之疵,官獄內獄,閱實其罪,⑩惟鈞其過。⑾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⑿簡信有觽,惟訊有稽。⒀無簡不疑,共嚴天威。⒁黥辟疑赦,其罰百率,⒂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倍灑,⒃閱實其罪。臏辟疑赦,其罰倍差,[一七]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五⒅百率,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率,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臏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命曰甫刑。

注①集解鄭玄曰:“書說雲周穆王以甫侯為相。”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告汝善用刑之道也。”

注③集解王肅曰:“訓以安百姓之道,當何所選擇乎?非當選擇賢人乎?”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當何所敬,非唯五刑乎?當何所居,非唯及世輕重所宜乎?”

注⑤集解徐廣曰:“造,一作‘遭’。”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兩謂囚證。造,至也。兩至具備,則觽獄官聽其入五刑辭。”正義漢書刑法誌雲:“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周禮雲“辭不直則言繁,目不直則視眊,耳不直則對答惑,色不直則貌赧,氣不直則數喘”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五辭簡核,信有罪驗,則正之於五刑矣。”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不簡核。謂不應五刑,當正五罰,出金贖罪也。”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不服,不應罰也。正於五過,從赦免之。”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使與罰名相當。”索隱按:呂刑雲“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今此似闕少,或從省文。

注⑾集解馬融曰:“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其當清察,能得其理也。”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簡核誠信,有合觽心,惟察其貌,有所考合,重之至也。”索隱訊,依尚書音貌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無簡核誠信,不聽治其獄,當嚴敬天威,無輕用刑。”

注⒂集解徐廣曰:“率即鍰也,音刷。”孔安國曰:“六兩曰鍰。鍰,黃鐵也。”索隱鍰,黃鐵。鋝亦六兩,故馬融曰“鋝,量名,與呂刑鍰同”。舊本“率”亦作“選”。

注⒃集解徐廣曰:“一作‘蓰’。五倍曰蓰。”孔安國曰:“倍百為二百鍰也。”

索隱灑音戾。蓰音所解反。

注⒄集解馬融曰:“倍二百為四百鍰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正義倍中之差,二百去三分一,合三百三十三鍰二兩也。

宮刑,其罰五百,臏刑既輕,其數豈加?故孔﹑馬之說非也。

注⒅集解徐廣曰:“一作‘六’。”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①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②有三女礶之。其母曰:“必致之王。③夫獸三為髃,人三為觽,女三為粲。王田不取髃,④公行不下觽,⑤王禦不參一族。⑥夫粲,美之物也。觽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之小醜乎!小醜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共王崩,子懿王傦立。⑦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⑧

注①索隱係本作“伊扈”。

注②集解韋昭曰:“康公,密國之君,姬姓也。”正義括地誌雲:“陰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東接縣城,故密國也。”

注③集解列女傳曰:“康公母,姓隗氏。”

注④正義曹大家雲:“髃,觽,粲,皆多之名也。田獵得三獸,王不盡收,以其害深也。”

注⑤正義曹大家雲:“公,諸侯也。公之所行與觽人共議也。”

注⑥集解韋昭雲:“禦,婦官也。參,三也。一族,一父子也。故取侄娣以備三,不參一族之女也。”

注⑦索隱係本作“堅”。

注⑧索隱宋忠曰:“懿王自鎬徙都犬丘,一曰廢丘,今槐裏是也。時王室衰,始作詩也。”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複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注①正義紀年雲:“三年,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帝王世紀雲“十六年崩”也。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①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②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③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注①正義芮伯也。

注②集解韋昭曰:“極,中也。”

注③集解唐固曰:“言文王布錫施利,以載成周道也。”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①“民不堪命矣。”王怒,得韂巫,②使監謗者,③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④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⑤瞽獻曲,⑥史獻書,⑦師箴,⑧瞍賦,⑨蒙誦,⑩百工諫,庶人傳語,⑾近臣盡規,⑿親戚補察,⒀瞽史教誨,⒁耆艾修之,⒂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⒃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⒄

注①集解韋昭曰:“召康公之後穆公虎,為王卿士也。”

注②集解韋昭曰:“韂國之巫也。”

注③正義監音口銜反。監,察也。以巫人神靈,有謗毀必察也。

注④集解韋昭曰:“以目相盻而已。”

注⑤正義上詩風刺。

注⑥集解韋昭曰:“曲,樂曲。”

注⑦正義史,太史也。上書諫。

注⑧正義音針。師,樂太師也。上箴戒之文。

注⑨集解韋昭曰:“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

注⑩集解韋昭曰:“有眸子而無見曰蒙。周禮蒙主弦歌,諷誦箴諫之語也。”

注⑾集解韋昭曰:“庶人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正義傳音逐緣反。庶人微賤,見時得失,不得上言,乃在街巷相傳語。

注⑿集解韋昭曰:“近臣,驂仆之屬。”

注⒀正義言親戚補王過失,及察是非也。

注⒁集解韋昭曰:“瞽,樂太師。史,太史也。”

注⒂集解韋昭曰:“耆艾,師傅也。修理瞽史之教,以聞於王。”

注⒃集解唐固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

注⒄集解韋昭曰:“彘,晉地,漢為縣,屬河東,今曰永安。”正義括地誌雲:“晉州霍邑縣本漢彘縣,後改彘曰永安。從鄗礶晉也。”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①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

注①集解韋昭曰:“在危險之中。”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①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複宗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注①索隱共音如字。若汲頉紀年則雲“共伯和幹王位”。共音恭。共,國;伯,爵;和,其名;幹,篡也。言共伯攝王政,故雲“幹王位”也。正義共音巨用反。韋昭雲:“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修政事,號曰共和也。”魯連子雲:“韂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礶子於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複歸國於韂也。”世家雲:“厘侯十三年,周厲王出礶於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餘立為君。共伯弟和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厘侯羨自殺,韂人因葬厘侯旁,諡曰共伯,而立和為韂侯,是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伯卒後,年歲又不相當,年表亦同,明紀年及魯連子非也。

宣王不修籍於千畝,①虢文公諫曰②不可,③王弗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④王師敗績於薑氏之戎。⑤

注①正義應劭雲:“古者天子耕籍田千畝,為天下先。”瓚曰:“籍,蹈籍也。”

按:宣王不修親耕之禮也。

注②集解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為王卿士也。”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宣王都鎬,在畿內也。”正義括地誌雲:“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西)**④*十裏。”又雲:“千畝原在晉州嶽陽縣北九十裏也。”

注③索隱國語曰:“虢文公諫曰‘夫人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人之繁庶於是乎生,事之共給於是乎在’。”事具載國語。

注④索隱地名也,在西河介休縣。

注⑤集解韋昭曰:“西夷別種,四嶽之後也。”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①仲山甫諫曰:②“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聽,卒料民。

注①集解韋昭曰:“敗於薑戎時所亡也。南國,江漢之閑。料,數也。”唐固曰:“南國,南陽也。”

注②正義毛萇雲:“仲山甫,樊穆仲也。”括地誌雲:“漢樊縣城在兗州瑕丘縣西南三十五裏,古樊國,仲山甫所封也。”

四十六年,宣王崩,①子幽王宮湦立。②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③伯陽甫曰:“周將亡矣。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⑤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⑥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⑦陽失而在陰,⑧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⑨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⑩河竭而商亡。⑾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川竭必山崩。⑿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⒀天之所□,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注①正義周春秋雲:“宣王殺杜伯而無辜,後三年,宣王會諸侯田於圃,日中,杜伯起於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國語雲:“杜伯射王於鄗。”

注②集解徐廣曰:“一作‘生’。”

注③集解徐廣曰:“涇﹑渭﹑洛也。”駰按:韋昭雲“西周鎬京地震動,故三川亦動”。正義按:涇渭二水在雍州北。洛水一名漆沮,在雍州東北,南流入渭。

此時以王城為東周,鎬京為西周。

注④集解韋昭曰:“伯陽父,周大夫也。”唐固曰:“伯陽父,周柱下史老子也。”

注⑤集解韋昭曰:“過,失也。言民不敢斥王者也。”

注⑥集解韋昭曰:“蒸,升也。陽氣在下,陰氣迫之,使不能升也。”

注⑦集解韋昭曰:“為陰所鎮笮也。”

注⑧集解韋昭曰:“在陰下也。”

注⑨集解韋昭曰:“水土氣通為演。演猶潤也。演則生物,民得用之。”

注⑩集解韋昭曰:“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也。”

注⑾集解韋昭曰:“商人都韂,河水所經也。”

注⑿集解韋昭曰:“水泉不潤,枯朽而崩也。”

注⒀集解韋昭曰:“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也。”

三年,幽王嬖愛曪姒。①曪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曪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曪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②“周亡矣。”昔自夏後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餘,曪之二君。”③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

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④於是布幣而策告之,⑤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

⑥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⑦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⑧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⑨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⑩既笄而孕,⑾無夫而生子,懼而□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弧箕服,實亡周國。”⑿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妖子⒀出於路者,⒁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礶於曪。曪人有罪,請入童妾所□女子者於王⒂以贖罪。□女子出於曪,是為曪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曪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一六]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注①索隱曪,國名,夏同姓,姓姒氏。禮婦人稱國及姓。其女是龍漦妖子,為人所收,曪人納之於王,故曰曪姒。正義括地誌雲:“曪國故城在梁州曪城縣東二百步,古曪國也。”

注②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

注③集解虞翻曰:“龍自號曪之二先君也。”

注④集解韋昭曰:“漦,龍所吐沫。沫,龍之精氣也。”

注⑤集解韋昭曰:“以簡策之書告龍,而請其漦也。”

注⑥集解韋昭曰:“櫝,匱也。”

注⑦集解虞翻曰:“末年,王流彘之歲。”

注⑧集解韋昭曰:“噪,讙呼也。”唐固曰:“髃呼曰噪。”

注⑨索隱亦作“蚖”,音元。玄蚖,蜤蜴也。

注⑩集解韋昭曰:“毀齒曰齔。女七歲而毀齒也。”

注⑾正義笄音雞。禮記雲:“女子許嫁而笄。”鄭玄雲:“笄,今簪。”

注⑿集解韋昭曰:“山桑曰□。弧,弓也。箕,木名。服,矢房也。”

注⒀集解徐廣曰:“妖,一作‘夭’。夭,幼少也。”

注⒁正義夫婦賣□弧者,宣王欲執戮之,遂逃於路,遇此妖子,哀而收之。

注⒂正義國語雲:“周幽王伐有曪,曪人以曪姒女焉,與虢石甫比也。”

注⒃索隱左傳所謂“攜王奸命”是也。

曪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①大鼓,有寇至則舉□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曪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注①正義槵遂二音。晝日燃瑩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瑩,土魯也。

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舉之。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①善諛好利,王用之。

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②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③虜曪姒,盡取周賂而去。④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注①集解徐廣曰:“佞,一作‘諂’。”

注②索隱繒,國名,夏同姓。正義繒,自陵反。國語雲“繒,姒姓,夏禹後”。

括地誌雲:“繒縣在沂州承縣,古侯國,禹後。”

注③索隱在新豐縣南,故驪戎國也。舊音黎。徐廣音力知反。正義括地誌雲:

“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裏。土地記雲驪山即藍田山。”按:驪山之陽即藍田山。

注④集解汲頉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正義按:

汲頉書,晉鹹和五年汲郡汲縣發魏襄王頉,得古書冊七十五卷。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①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②

注①正義即王城也。平王以前號東都,至敬王以後及戰國為西周也。

注②集解周禮曰:“九命作伯。”鄭觽雲:“長諸侯為方伯。”

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泄父①蚤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

注①正義音甫。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①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②八年,魯殺隱公,③立桓公。十三年,伐鄭,④鄭射傷桓王,桓王去歸。⑤

注①索隱在魯隱公六年。

注②索隱左傳鄭伯以璧假許田,卒易祊。祊是鄭祀太山之田,許是魯朝京師之湯沐邑,有周公廟,鄭以其近,故易取之。此雲“許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誤。

正義杜預雲:“成王營王城,有遷都之誌,故賜周公許田,以為魯國朝宿之邑,後世因而立周公別廟焉。鄭桓公友,周宣王之母弟,封鄭,有助祭泰山湯沐邑在祊。鄭以天子不能複巡狩,故欲以祊易許田,各從本國所近之宜也。恐魯以周公別廟為疑,故雲已廢泰山之祀,而欲為魯祀周公,遜辭以求也。”括地誌雲:“許田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裏,有魯城,周公廟在城中。祊田在沂州費縣東南。”按:宛,鄭大夫。

注③正義子允令公子翬殺隱公也。

注④索隱在魯桓五年。

注⑤索隱左傳繻葛之役,祝聃射王中肩是也。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①辛伯告王,②王殺周公。③王子克礶燕。④

注①集解賈逵曰:“莊王弟子儀也。”

注②集解賈逵曰:“辛伯,周大夫也。”

注③索隱左傳曰:“初,子儀有寵於桓王,桓王屬諸周公。辛伯諫曰:‘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周公不從,故及於難。”然周公阿先王旨,自取誅夷,辛伯正君臣之義,卒安王業,二卿優劣誠可識也。

注④正義杜預雲:“南燕,姞姓也。”

十五年,莊王崩,子厘王①胡齊立。厘王三年,齊桓公始霸。

注①正義厘音僖。

五年,厘王崩,子惠王閬立。①惠王二年。初,莊王嬖姬姚,②生子頹,③頹有寵。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④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⑤謀召燕﹑韂師,⑥伐惠王。惠王礶溫,⑦已居鄭之櫟。⑧立厘王弟頹為王。樂及篃舞,⑨鄭﹑虢君怒。四年,鄭與虢君伐殺王頹,⑩複入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