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周後稷,名□。①其母有邰氏女,曰薑原。②薑原為帝嚳元妃。③薑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之隘巷,④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
而□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薑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之,因名曰□。⑤
注①正義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地理誌雲右扶風美陽縣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括地誌雲:“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裏,即太王城也。”
注②集解韓詩章句曰:“薑,姓。原,字。”或曰薑原,諡號也。正義邰,天來反,亦作“斄”,同。說文雲:“邰,炎帝之後,薑姓,封邰,周□外家。”
注③索隱譙周以為“□,帝嚳之冑,其父亦不著”,與此紀異也。
注④索隱已下皆詩大雅生民篇所雲“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是其事也。
注⑤正義古史考雲“□,帝嚳之冑,其父亦不著”,與此文稍異也。
□為兒時,屹如巨人之誌。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①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黎民始饑,②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於邰,③號曰後稷,別姓姬氏。④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注①正義種曰稼,斂曰穡。
注②集解徐廣曰:“今文尚書雲‘祖饑’,故此作‘始饑’。祖,始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今斄鄉在扶風。”索隱□詩生民曰“有邰家室”是也。邰即斄,古今字異耳。正義括地誌雲“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裏,古邰國,後稷所封也。有後稷及薑嫄祠。”毛萇雲:“邰,薑嫄國也,後稷所生。堯見天因邰而生後稷,故因封於邰也。”
注④集解禮緯曰:“祖以履大跡而生。”
後稷卒,①子不窋立。②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③不窋以失其官而礶戎狄之閑。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閑,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④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⑤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⑥
注①集解山海經大荒經曰:“黑水青水之閑有廣都之野,後稷葬焉。”皇甫謐曰:“頉去中國三萬裏也。”
注②索隱帝王世紀雲“後稷納姞氏,生不窋”,而譙周按國語雲“世後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數也。若以不窋親□之子,至文王千餘歲唯十四代,實亦不合事情。正義括地誌雲:“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裏。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詩疏雲:“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數耳。命之短長,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信也。”
注③集解韋昭曰:“夏太康失國,廢稷之官,不複務農。”索隱國語雲“□稷不務”。此雲“去稷”者,是太史公恐“□”是後稷之名,故變文雲“去”也。
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複務農者也。
注④正義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也。括地誌雲:“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也。漆水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山漆溪,東入渭。”
注⑤索隱即詩大雅篇“篤公劉”是也。
注⑥集解徐廣曰:“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索隱豳即邠也,古今字異耳。
正義括地誌雲:“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
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①毀隃卒,子公非立。②公非卒,子高圉立。③高圉卒,子亞圉立。④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⑤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複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複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⑥踰梁山,⑦止於岐下。⑧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複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⑨作五官有司。
⑩民皆歌樂之,頌其德。⑾
注①集解音踰。世本作“榆”。索隱係本作“偽榆”。
注②索隱係本雲:“公非辟方。”皇甫謐雲:“公非字辟方也。”
注③集解宋衷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報之。”索隱係本雲:“高圉侯侔。”
注④集解世本雲:“亞圉雲都。”皇甫謐雲:“雲都,亞圉字。”索隱漢書古今表曰:“雲都,亞圉弟。”按:如此說,則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實未能詳。
注⑤索隱係本雲:“太公組紺諸盩。”三代世表稱叔類,凡四名。皇甫謐雲“公祖一名組紺諸盩,字叔類,號曰太公”也。
注⑥集解徐廣曰:“水在杜陽岐山。杜陽縣在扶風。”
注⑦正義括地誌雲:“梁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裏。”鄭玄雲:“岐山在梁山西南。”然則梁山橫長,其東當夏陽,西北臨河,其西當岐山東北,自豳適周,當踰之矣。
注⑧集解徐廣曰:“山在扶風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駰案:皇甫謐雲“邑於周地,故始改國曰周”。
注⑨集解徐廣曰:“分別而為邑落也。”
注⑩集解禮記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觽。”鄭玄曰:“此殷時製。”
注⑾索隱即詩頌雲“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是也。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薑生少子季曆,①季曆娶太任,②皆賢婦人,③生昌,有聖瑞。④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⑤文身斷發,⑥以讓季曆。
注①正義國語注雲:“齊﹑許﹑申﹑呂四國,皆薑姓也,四嶽之後,太薑之家。
太薑,太王之妃,王季之母。”
注②集解列女傳曰:“太薑,有邰氏之女。太任,摯任氏之中女。”正義國語注雲:“摯﹑疇二國,任姓。奚仲,仲虺之後,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母也。”
注③正義列女傳雲:“太薑,太王娶以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太薑有色而貞順,率導諸子,至於成童,靡有過失。太王謀事必於太薑,遷徙必與。太任,王季娶以為妃。太任之性,端壹誠莊,維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賢行也。
注④正義尚書帝命驗雲:“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於酆,止於昌戶。其書雲:‘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蓋聖瑞。
注⑤正義太伯奔吳,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裏常州無錫縣界梅裏村,其城及頉見存。而雲“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改曰“荊”,故通號吳越之地為荊。及北人書史加雲“蠻”,勢之然也。
注⑥集解應劭曰:“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
古公卒,季曆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①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②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③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④
注①集解皇甫謐曰:“葬鄠縣之南山。”
注②正義帝王世紀雲:“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雒書靈準聽雲:“蒼帝姬昌,日角鳥鼻,高長八尺二寸,聖智慈理也。”
注③集解應邵曰:“在遼西令支。”正義括地誌雲:“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裏,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氏。”
注④集解劉向別錄曰:“鬻子名熊,封於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長子今上黨所治縣是也。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裏。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①驪戎之文馬,②有熊九駟,③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④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薊,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紂許之。
注①正義括地誌雲:“古□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裏。世本雲莘國,姒姓,夏禹之後,□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
注②正義括地誌雲:“驪戎故城在雍州新豐縣東南十六裏,殷﹑周時驪戎國城也。”按:駿馬赤鬣縞身,目如黃金,文王以獻紂也。
注③正義括地誌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按:九駟,三十六匹馬也。
注④索隱一物,謂□氏之美女也。以殷紂淫昏好色,故知然。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①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臱,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隻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注①集解地理誌虞在河東大陽縣,芮在馮翊臨晉縣。正義括地誌雲:“故虞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裏虞山之上,古虞國也。故芮城在芮城縣西二十裏,古芮國也。晉太康地記雲虞西百四十裏有芮城。”括地誌又雲:“閑原在河北縣西六十五裏。詩雲‘虞芮質厥成’。毛萇雲‘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君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讓所爭地以為閑原’。至今尚在。”
注引地理誌芮在臨晉者,恐疏。然閑原在河東,複與虞﹑芮相接,臨晉在河西同州,非臨晉芮鄉明矣。
明年,伐犬戎。①明年,伐密須。②明年,敗耆國。③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④明年,伐崇侯虎。⑤而作豐邑,⑥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⑦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注①集解山海經曰:“有人,人麵獸身,名曰犬戎。”正義又雲:“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並明,並明生白犬。白犬有二,是為犬戎。”說文雲“赤狄本犬種”,故字從犬。又後漢書雲“犬戎,盤瓠之後也”,今長沙武林之郡太半是也。又毛詩疏雲“犬戎昆夷”是也。
注②集解應劭曰:“密須氏,姞姓之國。”瓚曰:“安定陰密縣是。”正義括地誌雲:“陰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其東接縣城,□古密國。”杜預雲姞姓國,在安定陰密縣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一作‘□’。”正義□黎國也。鄒誕生雲本或作“黎”。孔安國雲黎在上黨東北。括地誌雲:“故黎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裏。尚書雲‘西伯既戡黎’是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邘城在野王縣西北,音於。”正義括地誌雲:“故邘城在懷州河內縣西北二十七裏,古邘國城也。左傳雲:‘邘﹑晉﹑應﹑韓,武王之穆也’。”
注⑤正義皇甫謐雲夏鯀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閑。
詩雲“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是國之地也。
注⑥集解徐廣曰:“豐在京兆鄠縣東,有靈台。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去豐二十五裏。皆在長安南數十裏。”正義括地誌雲:“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鄠縣東三十五裏。鎬在雍州西南三十二裏。”
注⑦集解徐廣曰:“文王九十七乃崩。”正義括地誌雲:“周文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裏原上也。”
西伯蓋□位五十年。其囚羑裏,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①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②後十年而崩,③諡為文王。④改法度,製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⑤蓋王瑞自太王興。⑥
注①正義幹鑿度雲:“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雲伏羲製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按:太史公言“蓋”者,乃疑辭也。文王著演易之功,作周紀方讚其美,不敢專定,重易故稱“蓋”也。
注②正義二國相讓後,諸侯歸西伯者四十餘國,鹹尊西伯為王。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帝王世紀雲:“文王□位四十二年,歲在鶉火,文王更為受命之元年,始稱王矣。”又毛詩*[疏]*雲:“文王九十七而終,終時受命九年,則受命之元年年八十九也。”
注③正義十當為“九”,其說在後。
注④正義諡法:“經緯天地曰文。”
注⑤正義易緯雲“文王受命,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鄭玄信而用之,言文王稱王,已改正朔布王號矣。按: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豈殷紂尚存而周稱王哉?若文王自稱王改正朔,則是功業成矣,武王何複得雲大勳未集,欲卒父業也?禮記大傳雲“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曆﹑文王昌”。
據此文乃是追王為王,何得文王自稱王改正朔也?
注⑥正義古公在邠,被戎狄攻戰奪民。太王曰“民之在我,與彼何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遂遠去邠,止於岐下。邠人舉國盡歸古公。他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乃貶戎狄之俗,為室屋邑落,而分別居之。季曆又生昌,有聖瑞。蓋是王瑞自太王時而興起也。然自“西伯蓋□位五十年”以下至“太王興”,在西伯崩後重述其事,為經傳不同,不可全□,乃略而書之,引次其下,事必可疑,故數言“蓋”也。
武王即位,①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
注①正義諡法:“克定禍亂曰武。”春秋元命包雲:“武王駢齒,是謂剛強也。”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①東觀兵,至於盟津。②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③“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④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⑤“總爾觽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
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⑥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複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⑦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注①集解馬融曰:“畢,文王墓地名也。”索隱按:文雲“上祭於畢”,則畢,天星之名。畢星主兵,故師出而祭畢星也。正義上音時掌反。尚書武成篇雲:“我文考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惟九年,大統未集。”太誓篇序雲:“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太誓篇雲:“惟十有三年春,大會於孟津。”大戴禮雲:“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則武王少文王十四歲矣。禮記文王世子雲:“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按:文王崩時武王已八十三矣,八十四即位,至九十三崩,武王即位適滿十年。言十三年伐紂者,續文王受命年,欲明其卒父業故也。金縢篇雲:“惟克商二年,王有疾,不豫。”按: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十一年武王服闋,觀兵孟津,十三年克紂,十五年有疾,周公請命,王有瘳,後四年而崩,則武王年九十三矣。而太史公雲九年王觀兵,十一年伐紂,則以為武王即位年數,與尚書違,甚疏矣。
注②集解徐廣曰:“譙周雲史記武王十一年東觀兵,十三年克紂。”
注③集解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一雲‘予小子受先公功’。”
注⑤集解鄭玄曰:“號令之軍法重者。”
注⑥集解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觽與周之象也。”索隱此已下至火複王屋為烏,皆見周書及今文泰誓。
注⑦集解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鄭玄曰:
“書說雲烏有孝名。武王卒父大業,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索隱按:
今文泰誓“流為鵰”。鵰,鷙鳥也。馬融雲“明武王能伐紂”,鄭玄雲“烏是孝鳥,言武王能終父業”,亦各隨文而解也。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礶周。於是武王篃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①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②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③諸侯鹹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觽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④離帿其王父母弟,⑤乃斷□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⑥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⑦不可再,不可三!”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滅’。”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虎賁,勇士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
注③正義畢,盡也。盡從河南渡河北。
注④集解馬融曰:“動逆天地人也。”正義按:三正,三統也。周以建子為天統,殷以建醜為地統,夏以建寅為人統也。
注⑤集解鄭玄曰:“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
注⑥集解徐廣曰:“怡,一作‘辭’。”
注⑦集解鄭玄曰:“夫子,丈夫之稱。”
二月①甲子昧爽,②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③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④以麾。曰:“遠矣西土之人!”⑤武王曰:“嗟!我有國頉君,⑥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⑦千夫長、百夫長,⑧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⑨稱爾戈,⑩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⑾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其先祖肆祀不答,⑿□□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⒀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⒁夫子勉哉!
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⒂勉哉夫子!尚桓桓,⒃如虎如羆,如豺如離,⒄於商郊,不禦克礶,以役西土,⒅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⒆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正’。此建醜之月,殷之正月,周之二月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昧,冥也;爽,明:蚤旦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癸亥夜陳,甲子朝誓之。”正義括地誌雲:“韂州城,故老雲周武王伐紂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酈元注水經雲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也。”括地誌又雲:“紂都朝歌在韂州東北七十三裏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紀雲帝乙複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鉞,以黃金飾斧。左手杖鉞,示無事於誅;右手把旄,示有事於教令。”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勞苦之。”
注⑥集解馬融曰:“頉,大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亞,次。旅,觽大夫也,其位次卿。師氏,大夫官,以兵守門。”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師率,卒率。”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漢之南。”馬融曰:“武王所率,將來伐紂也。”正義髳音矛。括地誌雲:“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國。
隴右岷、洮、叢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國之地。戎府之南,古微、瀘、彭三國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瀘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諸州伐紂也。”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稱,舉也。”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索,盡也。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肆,祭名。答,問也。”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言紂□其賢臣,而尊長逃亡,罪人信用之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今日戰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相齊。言當旅進一心也。”
注⒂集解孔安國曰:“伐謂擊刺也。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也。”
注⒃集解鄭玄曰:“威武貌。”
注⒄集解徐廣曰:“此訓與‘螭’同。”
注⒅集解鄭玄曰:“禦,強禦,謂強暴也。克,殺也。不得暴殺紂師之礶走者,當以為周之役也。”
注⒆集解鄭玄曰:“所言且也。”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①以大卒馳帝紂師。②紂師雖觽,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③自燔於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④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⑤商國百姓鹹待於郊。於是武王使髃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⑥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⑦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⑧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複軍。
注①集解周禮:“環人,掌致師。”鄭玄曰:“致師者,致其必戰之誌也。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春秋傳曰:“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禦執轡,禦下□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複。”
注②集解徐廣曰:“帝,一作‘商’。”正義大卒,謂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賁三千人。
注③正義衣音於既反。周書雲:“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注:“天智,玉之善者,縫環其身自厚也。凡焚四千玉也,庶玉則銷,天智玉不銷,紂身不盡也。”
注④正義武王率諸侯伐天子,天子已死,諸侯畢賀,故武王揖諸侯,言先拊循其心也。
注⑤正義謂至朝歌。
注⑥索隱武王雖以臣伐君,頗有臱德,不應答商人之拜,太史公失辭耳。尋上文,諸侯畢拜賀武王,武王尚且報揖,無容遂下拜商人。
注⑦正義周書作“輕呂擊之”。輕呂,劍名也。
注⑧集解司馬法曰:“夏執玄鉞。”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①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②衛康叔封布茲,③召公奭讚采,④師尚父牽牲。尹佚筴祝曰:⑤“殷之末孫季紂,⑥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隻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注①集解蔡邕獨斷曰:“前驅有九旒雲罕。”東京賦曰:“雲罕九旒。”薛綜曰:“旒,旗名。”
注②集解周禮曰:“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鄭玄曰:“鑒,鏡屬也。取月之水,欲得陰陽之絜氣。陳明水以為玄酒。”索隱明,明水也。舊本皆無“水”字,今本有“水”字者多,亦是也。若惟雲“奉明”,其義未見,不知“奉明”何物也。烜音毀。
注③集解徐廣曰:“茲者,籍席之名。諸侯病曰‘負茲’。”索隱茲,一作“苙”,公明草也。言“茲”,舉成器;言“苙”,見絜草也。
注④正義讚,佐也。采,幣也。
注⑤正義尹佚讀筴書祝文以祭社也。
注⑥正義周書作“末孫受德”。受德,紂字也。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①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②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钜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③命閎夭封比幹之墓。④命宗祝享祠於軍。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⑤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⑥武王追思先聖王,乃曪封神農之後於焦,⑦黃帝之後於祝,⑧帝堯之後於薊,⑨帝舜之後於陳,⑩大禹之後於□。⑾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⑿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
⒀封召公奭於燕。⒁封弟叔鮮於管,⒂弟叔度於蔡。⒃餘各以次受封。
注①正義地理誌雲河內,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邶、墉、韂是。邶以封紂子武庚;墉,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帝王世紀雲:“自殷都以東為韂,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墉,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霍叔監之:是為三監。”按:二說各異,未詳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釋,一作‘原’。”
注③集解徐廣曰:“保,一作‘寶’。”
注④正義封,謂益其土及畫疆界。括地誌雲:“比幹墓在衛州汲縣北十裏二百五十步。”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武功成也。”
注⑥集解鄭玄曰:“宗彝,宗廟樽也。作分器,著王之命及受物。”
注⑦集解地理誌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
注⑧正義左傳雲:“祝其,實夾穀。”杜預雲:“夾穀即祝其也。”服虔雲:“東海郡祝其縣也。”
注⑨集解地理誌燕國有薊縣。
注⑩正義括地誌雲:“陳州宛丘縣在陳城中,即古陳國也。帝舜後遏父為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封其子媯滿於陳,都宛丘之側。”
注⑾正義括地誌雲:“汴州雍丘縣,古□國。地理誌雲古□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
注⑿集解爾雅曰:“水出其前而左曰營丘。”郭璞曰:“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正義水經注今臨菑城中有丘雲。青州臨淄縣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營丘在縣北百步外城中。輿地誌雲秦立為縣,城臨淄水故曰臨淄也。
注⒀集解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裏。”正義帝王世紀雲:“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或雲窮桑即曲阜也。又為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謐雲:“黃帝生於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
居軒轅之丘,*(於)*山海經雲‘此地窮桑之際,西射之南’是也。”括地誌雲:
“兗州曲阜縣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築古魯城也。”
注⒁正義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觀其文稍似重也。水經注雲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取名焉。括地誌雲:“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裏。徐才宗國都城記雲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自立國。薊微燕盛,乃並薊居之,薊名遂絕焉。今幽州薊縣,古燕國也。
注⒂正義括地誌雲:“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周武王弟叔鮮所封。”
注⒃正義括地誌雲:“豫州北七十裏上蔡縣,古蔡國,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是也。縣東十裏有蔡岡,因名也。”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①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②周公旦□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③蜚鴻滿野。④天不享殷,乃今有成。⑤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⑥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⑦日夜勞來⑧定我西土,⑨我維顯服,及德方明。⑩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⑾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⑿粵詹雒、伊,毋遠天室。”⒀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⒁縱馬於華山之陽,⒂放牛於桃林之虛;⒃偃幹戈,振兵釋旅:⒄示天下不複用也。
注①正義括地誌雲:“豳州三水縣西十裏有豳原,周先公劉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為名。”按:蓋武王登此城望商邑。
注②正義周,鎬京也。武王伐紂,還至鎬京,憂未定天之保安,故自夜不得寐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此事出周書及隨巢子,雲‘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
注④索隱按:高誘曰“蜚鴻,蠛蠓也”。言飛蟲蔽田滿野,故為災,非是鴻鴈也。隨巢子作“飛拾”,飛拾,蟲也。正義蜚音飛,古“飛”字也。於今猶當今。
於今六十年,從帝乙十年至伐紂年也。麋鹿在牧,喻讒佞小人在朝位也。飛鴻滿野,喻忠賢君子見放□也。言紂父帝乙立後,殷國益衰,至伐紂六十年閑,諂佞小人在於朝位,忠賢君子放遷於野。故詩雲“鴻鴈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毛萇雲“之子,侯伯卿士也。”鄭玄雲“鴻鴈知避陰陽寒暑,喻民知去無道就有道”。
注⑤索隱言上天不歆享殷家,故見災異,我周今乃有成王業者也。
注⑥集解徐廣曰:“一雲‘不顧亦不賓成’,一又雲‘不顧亦不恤’也。”索隱言天初建殷國,亦登進名賢之人三百六十夫,既無非大賢,未能興化致理,故殷家不大光昭,亦不即擯滅,以至於今也。亦見周書及隨巢子,頗複脫錯。
而劉氏音破六為古,其字義亦無所通。徐廣雲一本作“不顧亦不賓成”,蓋是學者以周書及隨巢不同,逐音改易耳。隨巢子曰“天鬼不顧亦不賓滅”,天鬼即天神也。
注⑦索隱言今悉求取夫惡人不知天命不順周家者,鹹貶責之,與紂同罪,故曰“貶從殷王受”。
注⑧集解徐廣曰:“一雲‘肯來’。”
注⑨索隱八字連作一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