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夏本紀 第二(1 / 3)

卷二 夏本紀 第二

夏禹,①名曰文命。②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③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注①集解諡法曰:“受禪成功曰禹。”正義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帝王紀雲: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注②索隱尚書雲“文命敷於四海”,孔安國雲“外布文德教命”,不雲是禹名。

太史公皆以放勳﹑重華﹑文命為堯﹑舜﹑禹之名,未必為得。孔又雲“虞氏,舜名”,則堯﹑禹﹑湯皆名矣。蓋古者帝王之號皆以名,後代因其行,追而為諡。

其實禹是名。故張晏雲“少昊已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已來,天下之號因其名”。又按:係本“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誌,是生高密”。宋衷雲“高密,禹所封國”。正義帝王紀雲:“父鯀妻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長,本西夷人也。大戴禮雲‘高陽之孫,鯀之子,曰文命’。楊雄蜀王本紀雲‘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括地誌雲:“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裏。華陽國誌雲‘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裏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

按:廣柔,隋改曰汶川。

注③索隱皇甫謐雲:“鯀,帝顓頊之子,字熙。”又連山易雲“鯀封於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係本亦以鯀為顓頊子。漢書律曆誌則雲“顓頊五代而生鯀”。按:鯀既仕堯,與舜代係殊懸,舜即顓頊六代孫,則鯀非是顓頊之子。蓋班氏之言近得其實。

當帝堯之時,鴻水①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髃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②乃殛鯀於羽山以死。③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注①索隱一作“洪”。鴻,大也。以鳥大曰鴻,小曰鴈,故近代文字大義者皆作“鴻”也。

注②索隱言無功狀。

注③正義殛音紀力反。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為三足也。束鴋發蒙紀雲:“□三足曰熊。”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箰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①身為度,②稱以出;③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注①索隱言禹聲音應鍾律。

注②集解王肅曰:“以身為法度。”索隱按:今巫猶稱“禹步”。

注③集解徐廣曰:“一作‘士’。”索隱按:大戴禮見作“士”。又一解雲,上文聲與身為律度,則權衡亦出於其身,故雲“稱以出”也。

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①定高山大川。②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③卑宮室,致費於溝淢。④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⑤山行乘琻。⑥左準繩,右規矩,⑦載四時,⑧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觽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觽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注①集解尚書“傅”字作“敷”。馬融曰:“敷,分也。”索隱尚書作“敷土隨山刊木”。今案:大戴禮作“傅土”,故此紀依之。傅即付也,謂付功屬役之事。若尚書作“敷”,敷,分也,謂令人分布理九州之土地也。表木,謂刊木立為表記,與孔注書意異。

注②集解馬融曰:“定其差秩祀禮所視也”。駰案:尚書大傳曰“高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

注③集解馬融曰:“祭祀豐絜。”

注④集解包氏曰:“方裏為井,井閑有溝,溝廣深四尺。十裏為成,成閑有淢,淢廣深八尺。”

注⑤集解徐廣曰:“他書或作‘蕝’。”駰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

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謂以板置*(其)*泥上以通行路也”。正義按:

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龏,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溫州海邊有之也。

注⑥集解徐廣曰:“琻,一作‘橋’,音丘遙反。”駰案:如淳曰“琻車,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紀錄反。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長,後齒短也。琻音與是同也。

注⑦集解王肅曰:“左右言常用也。”索隱左所運用堪為人之準繩,右所舉動必應規矩也。

注⑧集解王肅曰:“所以行不違四時之宜也。”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①壺口,治梁及岐。②既修太原,至於嶽陽。③覃懷致功,④至於衡漳。⑤其土白壤。⑥賦上上錯,⑦田中中,⑧常﹑韂既從,大陸既為。⑨鳥夷皮服。⑩夾右碣石,⑾入於海。[一二]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堯所都也。先施貢賦役載於書也。”鄭玄曰:“兩河閑曰冀州。”正義:按理水及貢賦從帝都為始也。黃河自勝州東,直南至華陰,即東至懷州南,又東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誌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之東南,梁山在左馮翊夏陽,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索隱鄭玄曰:“地理誌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之東南,梁山在左馮翊夏陽,岐山在右扶風美陽。”正義括地誌雲:“壺口山在慈州吉昌縣西南五十裏冀州境也。梁山在同州韓城縣東南十九裏,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十裏,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國曰:“從東循山理水而西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太原今為郡名。太嶽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陽。”索隱嶽,太嶽,即冀州之鎮霍太山也。按:地理誌霍太山在河東彘縣東。凡如此例,不引書者,皆地理誌文也。正義括地誌雲:“霍太山在沁州沁原縣西七八十裏。”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覃懷,近河地名。”鄭玄曰:“懷縣屬河內。”索隱按:

河內有懷縣,今驗地無名“覃”者,蓋“覃懷”二字或當時共為一地之名。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漳水橫流。”索隱案:孔注以衡為橫,非。王肅雲“衡,漳,二水名。”地理誌清漳水出上黨沾縣東北,至阜城縣入河。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東,至鄴入清漳也。正義括地誌雲:“故懷城在懷州武陟縣西十一裏。衡漳水在瀛州東北百二十五裏平舒縣界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土無塊曰壤。”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上上,第一。錯,雜也,雜出第二之賦。”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中為第五。”

注⑨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恒水出恒山,韂水在靈壽,大陸澤在钜鹿。”索隱此文改恒山﹑恒水皆作“常”,避漢文帝諱故也。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東入滱水。韂水出常山靈壽縣,東入虖池。

郭璞雲“大陸,今钜鹿北廣河澤是已”。為亦作也。

注⑩集解鄭玄曰:“鳥夷,東*(北)**[方]*之民*(賦)**[搏]*食鳥獸者。”

孔安國曰:“服其皮,明水害除。”正義括地誌雲:“靺鞨國,古肅慎也,在京東北萬裏已下,東及北各抵大海。其國南有白山,鳥獸草木皆白。其人處山林閑,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至接九梯。養豕,食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貴臭穢不絜,作廁於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長四尺,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葬則交木作旘,殺豬積旘上,富者至數百,貧者數十,以為死人之糧。以土上覆之,以繩係於旘。

頭出土上,以酒灌酹,繩腐而止,無四時祭祀也。”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碣石,海畔之山也。”

注⑿集解徐廣曰:“海,一作‘河’。”索隱地理誌雲“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太康地理誌雲“樂浪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又水經雲“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蓋碣石山有二,此雲“夾右碣石入於海”,當是北平之碣石。

濟﹑河維沇州:①九河既道,②雷夏既澤,雍﹑沮會同,③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④其土黑墳,⑤草繇木條。⑥田中下,⑦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⑧其貢漆絲,其篚織文。⑨浮於濟﹑漯,通於河。⑩

注①集解鄭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兩水之閑。”

注②集解馬融曰:“九河名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

注③集解鄭玄曰:“雍水沮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中,地理誌曰雷澤在濟陰城陽縣西北。”索隱爾雅雲“水自河出為雍”也。正義括地誌雲:“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澤西北平地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蠶。”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色黑而墳起。”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繇,茂;條,長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第六。”

注⑧集解鄭玄曰:“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賦,與八州同,言功難也。其賦下下。”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蠶。織文,錦綺之屬,盛之筐篚而貢焉。”

注⑩集解鄭玄曰:“地理誌雲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索隱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其流至濟陰,故應劭雲“濟水出平原漯陰縣東,漯水出東郡東武陽縣北,至千乘縣而入於海”。

海岱維青州:①堣夷既略,②濰﹑淄其道。③其土白墳,海濱廣舄,④厥田斥鹵。⑤田上下,賦中上。⑥厥貢鹽絺,海物維錯,⑦岱畎絲﹑枲﹑鉛﹑鬆﹑怪石,⑧萊夷為牧,⑨其篚酓絲。⑩浮於汶,通於濟。⑾

注①集解鄭玄曰:“東自海,西至岱。東嶽曰岱山。”正義按:舜分青州為營州﹑遼西及遼東。

注②集解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索隱孔安國雲:“東表之地稱嵎夷。”按:今文尚書及帝命驗並作“禺鐵”,在遼西。鐵,古“夷”字也。

注③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濰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索隱濰水出琅邪箕縣,北至都昌縣入海。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北,東至博昌縣入濟也。

正義括地誌雲:“密州莒縣濰山,濰水所出。淄州淄川縣東北七十裏原山,淄水所出。俗傳雲,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裏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一作‘澤’,又作‘斥’。”

注⑤集解鄭玄曰:“斥謂地鹹鹵。”索隱鹵音魯。說文雲:“鹵,鹹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三,賦第四。”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絺,細葛。錯,雜,非一種。”鄭玄曰:“海物,海魚也。魚種類尤雜。”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畎,穀也。怪異好石似玉者。岱山之穀出此五物,皆貢之。”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萊夷,地名,可以牧放。”索隱按:左傳雲萊人劫孔子,孔子稱“夷不亂華”,又雲“齊侯伐萊”,服虔以為東萊黃縣是。今按:地理誌黃縣有萊山,恐即此地之夷。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酓桑蠶絲中琴瑟弦。”索隱爾雅雲“□,山桑”,是蠶食□之絲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①淮﹑沂其治,蒙﹑羽其蓺。②大野既都,③東原厎平。④其土赤埴墳,⑤草木漸包。⑥其田上中,賦中中。⑦貢維土五色,⑧羽畎夏狄,⑨嶧陽孤桐,⑩泗濱浮磬,⑾淮夷蠙珠臮魚,[一二]其篚玄纖縞。⒀浮於淮﹑泗,⒁通於河。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沂水出泰山蓋縣。蒙,羽,二山名。”孔安國曰:

“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種蓺。”索隱水經雲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南過下邳縣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陰縣西南。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殛鯀之地。

注③集解鄭玄曰:“大野在山陽钜野北,名钜野澤。”孔安國曰:“水所停曰都。”

注④集解鄭玄曰:“東原,地名。今東平郡即東原。”索隱張華博物誌雲:“兗州東平郡即尚書之東原也。”正義廣平曰原。徐州在東,故曰東原。水去已致平複,言可耕種也。

注⑤集解徐廣曰:“埴,黏土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漸,長進;包,叢生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二,賦第五。”

注⑧集解鄭玄曰:“土五色者,所以為大社之封。”正義韓詩外傳雲:“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將封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為社也。”太康地記雲:“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錫之茅土,用為社。此土即禹貢徐州土也。今屬密州莒縣也。”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穀有之。”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鄭玄曰:“地理誌嶧山在下邳。”正義括地誌雲:“嶧山在兗州鄒縣南二十二裏。鄒山記雲‘鄒山,古之嶧山,言絡繹相連屬也。今猶多桐樹’。”按:今獨生桐,尚征,一偏似琴瑟。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鄭玄曰:“泗水出濟陰乘氏也。”正義括地誌雲:“泗水至彭城呂梁,出石磬。”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魚。”鄭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索隱按:尚書雲“徂茲淮夷,徐戎並興”,今徐州言淮夷,則鄭解為得。蠙,一作“玭”,並步玄反。臮,古“暨”字。臮,與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處,有此蠙珠與魚也。又作“濱”。濱,畔也。

注⒀集解鄭玄曰:“纖,細也。祭服之材尚細。”正義玄,黑。纖,細。縞,白繒。以細繒染為黑色。

注⒁正義括地誌雲:“泗水源在兗州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為名。”

淮海維揚州:①彭蠡既都,陽鳥所居。②三江既入,③震澤致定。④竹箭既布。⑤其草惟夭,其木惟喬,⑥其土塗泥。⑦田下下,賦下上上雜。⑧貢金三品,⑨瑤﹑琨﹑竹箭,⑩齒﹑革﹑羽﹑旄,⑾島夷卉服,⑿其篚織貝,⒀其包橘﹑柚錫貢。⒁均江海,通淮﹑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北據淮,南距海。”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誌彭蠡澤在豫章彭澤西。”孔安國曰:“隨陽之鳥,鴻鴈之屬,冬月居此澤也。”索隱都,古文尚書作“豬”。孔安國雲“水所停曰豬”,鄭玄雲“南方謂都為豬”,則是水聚會之義。正義蠡音禮。括地誌雲:“彭蠡湖在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裏。”

注③索隱韋昭雲:“三江謂鬆江﹑錢唐江﹑浦陽江。”今按:地理誌有南江﹑中江﹑北江,是為三江。其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故下文“東為中江”,又“東為北江”,孔安國雲“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震澤,吳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為震澤。”索隱震,一作“振”。地理誌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具區在其西,古文以為震澤”。又左傳稱“笠澤”,亦謂此也。正義澤在蘇州西南四十五裏。三江者,在蘇州東南三十裏,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裏至太湖,名曰鬆江,古笠澤江;

一江東南上七十裏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餘裏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於其分處號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雲“鬆江東北行七十裏,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並鬆江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澤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諸溪從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諸山有溪,並下太湖。太湖東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無通彭蠡湖及太湖處,並阻山陸。諸儒及地誌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禮職方氏雲“揚州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韋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遠矣。五湖者,菱湖﹑遊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菱湖在莫厘山東,周回三十餘裏,西口闊二裏,其口南則莫厘山,北則徐侯山,西與莫湖連。莫湖在莫厘山西及北,北與胥湖連;胥湖在胥山西,南與莫湖連:各周回五六十裏,西連太湖。遊湖在北二十裏,在長山東,湖西口闊二裏,其口東南岸樹裏山,西北岸長山,湖周回五六十裏。貢湖在長山西,其口闊四五裏,口東南長山,山南即山陽村,西北連常州無錫縣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裏已上,湖身向東北,長七十餘裏。

兩湖西亦連太湖。河渠書雲“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貨殖傳雲“夫吳有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傳雲“登姑蘇,望五湖”是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水去布生。”

注⑥集解少長曰夭。喬,高也。

注⑦集解馬融曰:“漸,洳也。”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金﹑銀﹑銅。”。鄭玄曰:“銅三色也。”

注⑩集解孔安國曰:“瑤,琨,皆美玉也。”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象齒﹑犀皮﹑鳥羽﹑旄牛尾也。”正義周禮考工記雲:

“犀甲七屬,兕甲六屬。”郭雲:“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龏,橢角,好食□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為旌旗之飾,書詩通謂之旄。

故尚書雲“右秉白旄”,詩雲“建旐設旄”,皆此牛也。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南海島夷草服葛越。”正義括地誌雲:“百濟國西南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又倭國,武皇後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按:東南之夷草服葛越,焦竹之屬,越即苧祁也。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織,細繒也。貝,水物也。”鄭玄曰:“貝,錦名也。

詩雲‘成是貝錦’。凡織者,先染其絲,織之屬百濟。”又倭國,武皇後改即成[文]矣。”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小曰橘,大曰柚。錫命乃貢,言不常也。”鄭玄曰:

“有錫則貢之,或時乏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

注⒂集解鄭玄曰:“均,讀曰沿。沿,順水行也。”

荊及衡陽維荊州:①江﹑漢朝宗於海。②九江甚中,③沱﹑涔已道,④雲土﹑夢為治。⑤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⑥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幹﹑栝﹑柏,⑦礪﹑砥﹑砮﹑丹,⑧維箘簬﹑楛,⑨三國致貢其名,[一0]包匭菁茅,⑾其篚玄纁璣組,⑿九江入賜大龜。⒀浮於江﹑沱﹑涔﹑*(於)*漢,踰於雒,至於南河。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為宗。宗,尊也。”正義括地誌雲:“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東南流入蜀,至瀘州,東流經三硤,過荊州,與漢水合。孫卿子雲‘江水其源可以濫觴’也。”

又雲:“漢水源出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裏嶓頉山。”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鄭玄曰:“地理誌九江在尋陽南,皆東合為大江。”索隱按:尋陽記九江者,烏江﹑蚌江﹑烏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廩江﹑堤江﹑箘江。又張湞九江圖所載有三裏﹑五畎﹑烏土﹑白蚌。九江之名不同。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沱,江別名。涔,水名。”鄭玄曰:“水出江為沱,漢為涔。”索隱涔,亦作“潛”。沱出蜀郡郫縣西,東入江。潛出漢中安陽縣*(直)*西*[南]*,北入漢。故爾雅雲“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正義括地誌雲:“繁江水受郫江。禹貢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源出益州新繁縣。潛水一名複水,今名龍門水,源出利州撓穀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雲夢之澤在江南,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畝之治。”索隱夢,一作“瞢”,鄒誕生又音蒙。按:雲土﹑夢本二澤名,蓋人以二澤相近,或合稱雲夢耳。知者,據左傳雲楚子濟江入於雲中,又楚子﹑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則是二澤各別也。韋昭曰:“雲土今為縣,屬江夏南郡華容。”今按:地理誌雲江夏有雲杜縣,是其地。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田第八,賦第三。”

注⑦集解鄭玄曰:“四木名。”孔安國曰:“幹,柘也。柏葉鬆身曰栝。”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砥細於礪,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鏃。丹,朱類也。”

注⑨集解徐廣曰:“一作‘箭足杆’。杆即楛也,音怙。箭足者,矢鏃也。或以箭足訓釋箘簬乎?”駰案:鄭玄曰“箘簬,聆風也”。

注⑩集解馬融曰:“言箘簬﹑楛三國所致貢,其名善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匭,纏結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重之,故包裹又纏結也。”正義括地誌雲:“辰州盧溪縣西南三百五十裏有包茅山。武陽記雲‘山際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貢之。璣,珠類,生於水中。組,綬類也。”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尺二寸曰大龜,出於九江水中。龜不常用,賜命而納之。”

荊河惟豫州:①伊﹑雒﹑瀍﹑螕既入於河,②滎播既都,③道荷澤,被明都。④其土壤,下土墳壚。⑤田中上,賦雜上中。⑥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⑦錫貢磬錯。⑧浮於雒,達於河。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水。”正義括地誌雲:“荊山在襄州荊山縣西八十裏。韓子雲‘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荊山’,即此也。”河,洛州北河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伊出陸渾山,洛出上洛山,螕出澠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河。”索隱伊水出弘農盧氏縣東,洛水出弘農上洛縣頉領山,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螕水出弘農新安縣東,皆入於河。正義括地誌雲:“伊水出虢州盧氏縣東巒山,東北流入洛。洛水出商州洛南縣頉領山,東流經洛州郭內,又東合伊水。瀍水出洛州新安縣東,南流至洛州郭內,南入洛。螕水源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東北與穀水合流,經洛州郭內,東流入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