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③集解孔安國曰:“滎,澤名。波水已成遏都。”索隱古文尚書作“滎波”,此及今文並雲“滎播”。播是水播溢之義,滎是澤名。故左傳雲狄及韂戰於滎澤。
鄭玄雲:“今塞為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為滎播。”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荷澤在胡陵。明都,澤名,在河東北,水流泆覆被之。”
索隱荷澤在濟陰定陶縣東。明都音孟豬。孟豬澤在梁國睢陽縣東北。爾雅﹑左傳謂之“孟諸”,今文亦為然,唯周禮稱“望諸”,皆此地之一名。正義括地誌雲:“荷澤在曹州濟陰縣東北九十裏定陶城東,今名龍池,亦名九卿陂。”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壚,疏也。”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田第四,賦第二,又雜出第一。”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細撓也。”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治玉石曰錯,治磬錯也。”
華陽黑水惟梁州:①汶﹑嶓既蓺,②沱﹑涔既道,③蔡﹑蒙旅平,④和夷厎績。⑤其土青驪。⑥田下上,賦下中三錯。⑦貢璆﹑鐵﹑銀﹑鏤﹑砮﹑磬,⑧熊﹑羆﹑狐﹑狸﹑織皮。⑨西傾因桓是來,⑩浮於潛,踰於沔,⑾入於渭,亂於河。⑿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黑水。”正義括地誌雲:“黑水源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誌岷山在蜀郡湔氐道,嶓頉山在漢陽西。”索隱汶,一作“琒”,又作“獈”。獈山,封禪書一雲瀆山,在蜀都湔氐道西徼,江水所出。嶓頉山在隴西西縣,漢水所出也。正義括地誌雲:“岷山在岷州溢樂縣南一裏,連撓至蜀二千裏,皆名岷山。嶓頉山在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裏。”湔音子踐反。氐音丁奚反。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沱﹑潛發源此州,入荊州。”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畢也。”鄭玄曰:
“地理誌蔡﹑蒙在漢嘉縣。”索隱此非徐州之蒙,在蜀郡青衣縣。青衣後改為漢嘉。蔡山不知所在也。蒙,縣名。正義括地誌雲:“蒙山在雅州嚴道縣南十裏。”
注⑤集解馬融曰:“和夷,地名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色青黑也。”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七,賦第八,雜出第七第九三等。”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璆,玉名。”鄭玄曰:“黃金之美者謂之鏐。鏤,剛鐵,可以刻鏤也。”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貢四獸之皮也。織皮,今罽也。”
注⑩集解馬融曰:“治西傾山因桓水是來,言無餘道也。”鄭玄曰:“地理誌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索隱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桓水出蜀郡獈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也。正義括地誌雲:“西傾山今嵹台山,在洮州臨潭縣西南三百三十六裏。”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漢上水為沔。”鄭玄曰:“或謂漢為沔。”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正絕流曰亂。”
黑水西河惟雍州:①弱水既西,②涇屬渭汭。③漆﹑沮既從,④灃⑤水所同。⑥荊﹑岐已旅,⑦終南﹑敦物至於鳥鼠。⑧原隰厎績,至於都野。⑨三危既度,⑩三苗大序。⑾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一二]貢璆﹑琳﹑琅玕。⒀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⒁會於渭汭。[一五]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⒃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西距黑水,東據河。龍門之河在冀州西。”索隱地理誌益州滇池有黑水祠。鄭玄引地說雲“三危山,黑水出其南”。山海經“黑水出昆侖墟西北隅”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導之西流,至於合黎。”鄭玄曰:“觽水皆東,此獨西流也。”索隱按:水經雲“弱水出張掖刪丹縣西北,至酒泉會水縣入合黎山腹”。
山海經雲“弱水出昆侖墟西南隅”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屬,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涇水入於渭也。”鄭玄曰:
“地理誌涇水出安定涇陽。”索隱渭水出首陽縣鳥鼠同穴山。說文雲:“水相入曰汭。”正義括地誌雲:“涇水源出原州百泉縣西南鮼頭山涇穀。渭水源出渭州渭原縣西七十六裏鳥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並出鳥鼠山,東流入河。”
按:言理涇水及至渭水,又理漆﹑沮亦從渭流,複理灃水,亦同入渭者也。
注④正義括地誌雲:“漆水源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漆)*山漆溪,東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縣,東入櫟陽縣南。漢高帝於櫟陽置萬年縣。十三州*(地理)*誌雲‘萬年縣南有涇﹑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詩雲古公去邠度漆﹑沮,即此二水。”
注⑤集解音豐。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漆﹑沮之水已從入渭。灃水所同,同於渭也。”索隱漆﹑沮二水,漆水出右扶風漆縣西,沮水地理誌無文,而水經以獇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入洛。說文亦以漆﹑沮各是一水名。孔安國獨以為一,又雲是洛水。灃水出右扶風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正義括地誌雲:“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荊在岐東,非荊州之荊也。”正義括地誌雲:“荊山在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十裏。”尚書正義雲:“洪水時祭祀禮廢。已旅祭,言理水功畢也。”按:雍州荊山即黃帝及禹鑄鼎地也。
襄州荊山縣西荊山即卞和得玉璞者。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名,言相望也。”鄭玄曰:“地理誌終南﹑敦物皆在右扶風武功也。”索隱按:左傳中南山,杜預以為終南山。地理誌雲“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華)**[垂]*山古文以為敦物”,皆在扶風武功縣東。正義括地誌雲:“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秦]*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裏。”
注⑨集解鄭玄曰:“地理誌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澤。”正義原隰,幽州地也。
按:原,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言從渭州致功,西北至涼州都野﹑沙州三危山也。括地誌雲:“都野澤在涼州姑臧縣東北二百八十裏。”
注⑩索隱鄭玄引河圖及地說雲“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岐山相連”。度,劉伯莊音田各反,尚書作“宅”。
注⑾集解孔安國曰:“西裔之山己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序,禹之功也。”
注⑿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
注⒀集解孔安國曰:“璆,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
索隱積石在金城河關縣西南。龍門山在左馮翊夏陽縣西北。正義括地誌雲:“積石山今名小積石,在河州枹罕縣西七裏。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裏。龍門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裏。李奇雲‘禹鑿通河水處,廣八十步’。三秦記雲‘龍門水懸船而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雲暴鰓點額龍門下’。”按:河在冀州西,故雲西河也。禹發源河水小積石山,浮河東北下,曆靈﹑勝北而南行,至於龍門,皆雍州地也。
注⒂正義水經雲“河水又南至潼關,渭水從西注之”也。
注⒃集解孔安國曰:“織皮,毛布。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羌﹑髳之屬皆就次序,美禹之功及戎狄也。”索隱鄭玄以為衣皮之人居昆侖﹑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王肅曰“昆侖在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西戎在西域”。
王肅以為地名,而不言渠搜。今按:地理誌金城臨羌縣有昆侖祠,敦煌廣至縣有昆侖障,朔方有渠搜縣。
道九山:①汧及岐至於荊山,②踰於河;壺口﹑雷首③至於太嶽;④砥柱﹑析城至於王屋;⑤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⑥西傾﹑朱圉﹑鳥鼠⑦至於太華;⑧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⑨道嶓頉,至於荊山;
⑩內方至於大別;⑾汶山之陽至衡山,⑿過九江,至於敷淺原。[一三]
注①索隱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嶓頉﹑內方﹑獈是九山也。
古分為三條,故地理誌有北條之荊山。馬融以汧為北條,西傾為中條,嶓頉為南條。鄭玄分四列,汧為陰列,西傾次陰列,嶓頉為陽列,獈山次陽列。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汧在右扶風也。”索隱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從“山”或從“水”,猶獈山然也。地理誌雲吳山在汧縣西,古文以為汧山。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南也。正義括地誌雲:“汧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裏。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岐山在岐州。”
注③索隱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三山在冀州;太嶽在上黨西也。”索隱即霍泰山也。已見上。正義括地誌雲:“壺口在慈州吉昌縣西南。雷首山在蒲州河東縣。太嶽,霍山也,在沁州沁源縣。”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此三山在冀州*(之)*南河之北。”索隱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水經雲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南河水中也。
正義括地誌雲:“厎柱山,俗名三門山,在陝州硤石縣東北五十裏黃河之中。孔安國雲‘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括地誌雲:“析城山在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裏。注水經雲‘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括地誌雲:“王屋山在懷州王屋縣北十裏。
古今地名雲‘山方七百裏,山高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於滄海。”索隱太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常山,恒山是也,在常山郡上曲陽縣西北。正義括地誌雲:
“太行山在懷州河內縣北二十五裏,有羊腸阪。恒山在定州恒陽縣西北百四十裏。道書福地記雲‘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裏,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
注⑦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曰朱圉在漢陽南。”孔安國曰:“鳥鼠山,渭水所山,在隴西之西。”
注⑧集解鄭玄曰:“地理誌太華山在弘農華陰南。”索隱圉,一作“圄”。朱圉山在天水冀縣南。鳥鼠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太華即敦物山。
注⑨集解鄭玄曰:“地理誌熊耳在盧氏東。外方在潁川。嵩高山﹑桐柏山在南陽平氏東南。陪尾在江夏安陸東北,若橫尾者。”索隱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外方山即潁川嵩高縣嵩高山,古文尚書亦以為外方山。桐柏山一名大複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地理誌謂之橫尾山。
負音陪也。正義括地誌雲:“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裏。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裏。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裏也。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東南五十裏,淮水出焉。橫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陸縣北六十裏。”
注⑩集解鄭玄曰:“地理誌荊山在南郡臨沮。”索隱此東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隅也。正義括地誌雲:“嶓頉山在梁州。荊山在襄州荊山縣西八十裏也。”
又雲:“荊山縣本漢臨沮縣地也。沮水即漢水也。”按:孫叔敖激沮水為雲夢澤是也。
注⑾集解鄭玄曰:“地理誌內方在竟陵,名立章山。大別在廬江安豐縣。”
索隱內方山在竟陵縣東北。大別山在六安國安豐縣,今土人謂之甑山。正義括地誌雲:“章山在荊州長林縣東北六十裏。今漢水附章山之東,與經史符會。”
按:大別山,今沙洲在山上,漢江經其左,今俗猶雲甑山。注雲“在安豐”,非漢所經也。
注⑿索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廣雅雲:“岣嶁謂之衡山。”正義括地誌雲:
“岷山在茂州汶川縣。衡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裏。”
注⒀集解徐廣曰:“淺,一作‘滅’。”駰案:孔安國曰“敷淺原一名傅陽山,在豫章”。索隱豫章曆陵縣南有傅陽山,一名敷淺原也。
道九川:①弱水至於合黎,②餘波入於流沙。③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④道河積石,⑤至於龍門,南至華陰,⑥東至砥柱,⑦又東至於盟津,⑧東過雒汭,至於大邳,⑨北過降水,至於大陸,⑩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⑾入於海。⑿嶓頉道瀁,東流為漢,⒀又東為蒼浪之水,[一四]過三澨,入於大別,⒂南入於江,東彙澤為彭蠡,⒃東為北江,入於海。⒄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⒅過九江,至於東陵,[一九]東迤北會於彙,[二0]東為中江,入於梅。[二一]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二二]東出陶丘北,[二三]又東至於荷,[二四]又東北會於汶,[二五]又東北入於海。道淮自桐柏,[二六]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二七]道渭自鳥鼠同穴,[二八]東會於灃,[二九]又東北至於涇,[三0]東過漆﹑沮,入於河。[三一]道雒自熊耳,[三二]東北會於螕﹑瀍,[三三]又東會於伊,[三四]東北入於河。[三五]
注①索隱弱﹑黑﹑河﹑瀁﹑江﹑沇﹑淮﹑渭﹑洛為九川。
注②集解鄭玄曰:“地理誌弱水出張掖。”孔安國曰:“合黎,水名,在流沙東。”索隱水經雲合黎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鄭玄引地說亦以為然。孔安國雲水名,當是其山有水,故所記各不同。正義括地誌雲:“蘭門山,一名合黎,一名窮石山,在甘州刪丹縣西南七十裏。淮南子雲‘弱水源出窮石山’。”又雲:
“合黎,一名羌穀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自吐穀渾界流入甘州張掖縣。”今按:合黎水出臨鬆縣臨鬆山東,而北流曆張掖故城下,又北流經張掖縣二十三裏,又北流經合黎山,折而北流,經流沙磧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裏。合黎山,張掖縣西北二百裏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鄭玄曰:“地理誌流沙在居延*(西)**[東]*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於流沙,通於南海’。”馬融﹑王肅皆雲合黎﹑流沙是地名。索隱地理誌雲“張掖居延縣西北有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廣誌“流沙在玉門關外,有居延澤﹑居延城”。又山海經雲“流沙出鍾山,西南行昆侖墟入海”。
按:是地兼有水,故一雲地名,一雲水名,馬鄭不同,抑有由也。
注④集解鄭玄曰:“地理誌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地記曰‘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孔安國曰:“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也。”
正義括地誌雲:“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裏,又南流二千裏而絕。三危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四十裏。”按:南海即揚州東大海,岷江下至揚州東入海也。
其黑水源在伊州,從伊州東南三千餘裏至鄯州,鄯州東南四百餘裏至河州,入黃河。河州有小積石山,即禹貢“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者。然黃河源從西南下,出大昆侖東北隅,東北流經於闐,入鹽澤,即東南潛行入吐穀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至小積石山,又東北流,來處極遠。其黑水,當洪水時合從黃河而行,何得入於南海?南海去此甚遠,阻隔南山﹑隴山﹑岷山之屬。當是洪水浩浩處,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注⑤索隱爾雅雲:“河出昆侖墟,其色白。”漢書西域傳雲:“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於闐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潛行地中,南出積石為中國河。”是河源發昆侖,禹導河自積石而加功也。
注⑥集解孔安國曰:“至華山北而東行。”正義華陰縣在華山北,本魏之陰晉縣,秦惠文王更名寧秦,漢高帝改曰華陰。
注⑦集解孔安國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正義砥柱山俗名三門山,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也。
注⑧集解孔安國曰:“在洛北。”索隱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陽。十三州記雲“河陽縣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義杜預雲:“盟,河內郡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為武濟。”括地誌雲:“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經雲小平津,今雲河陽津是也。”
注⑨集解孔安國曰:“洛汭,洛入河處。山再成曰邳。”索隱爾雅雲“山一成曰邳”。或以為成皋縣山是。正義李巡雲:“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誌雲:“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青□山,在韂州黎陽南七裏。張揖雲今成皋,非也。”
注⑩集解鄭玄曰:“地理誌降水在信都*(南)*。”孔安國曰:“大陸,澤名。”
索隱地理誌降水字從“係”,出信都國,與虖池﹑漳河水並流入海。大陸在钜鹿郡。爾雅雲“晉有大陸”,郭璞以為此澤也。正義括地誌雲:“降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東北流,至冀州入海。”
注⑾集解鄭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注⑿正義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為九河,下至滄州,更同合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夾右碣石入於渤海也。
注⒀集解鄭玄曰:“地理誌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謂之夏水。”
索隱水經雲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頉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地理誌雲至江夏謂之夏水。山海經亦以漢出嶓頉山。故孔安國雲“泉始出山為瀁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正義括地誌雲:“嶓頉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
東南為瀁水,又為沔水。至漢中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又為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注⒁集解孔安國曰:“別流也。在荊州。”索隱馬融﹑鄭玄皆以滄浪為夏水,即漢河之別流也。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是此水也。正義括地誌雲:“均州武當縣有滄浪水。庾仲雍漢水記雲‘武當縣西四十裏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雲‘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水’。”
注⒂集解孔安國曰:“三澨,水名。”鄭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索隱水經雲“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北”。孔安國﹑鄭玄以為水名。今竟陵有三參水,俗雲是三澨水。參音去聲。
注⒃集解孔安國曰:“彙,回也。水東回為彭蠡大澤。”
注⒄集解孔安國曰:“自彭蠡,江分為三道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
注⒅集解孔安國及馬融﹑王肅皆以醴為水名。鄭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長沙有醴陵縣。”索隱按:騷人所歌“濯餘佩於醴浦”,明醴是水。孔安國﹑馬融解得其實。又虞喜誌林以醴是江﹑沅之別流,而醴字作“澧”也。
注⒆集解孔安國曰:“東陵,地名。”
注[二0]集解孔安國曰:“迤,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會彭蠡。”
注[二一]集解孔安國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正義括地誌雲:“禹貢三江俱會於彭蠡,合為一江,入於海。”
注[二二]集解鄭玄曰:“地理誌沇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入河,泆為滎。”孔安國曰:“濟在溫西北。滎澤在敖倉東南。”索隱水經雲:“自河東垣縣王屋山東流為沇水,至溫縣西北為濟水。”正義括地誌雲:“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裏王屋山頂,岩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既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裏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為汜水。”水經雲沇東至溫縣西北為泲水,又南當鞏縣之北,南入於河。釋名雲:“濟者,濟也。”下“濟”子細反。按:
濟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裏。今無水,成平地。
注[二三]集解孔安國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鄭玄曰:“地理誌陶丘在濟陰定陶西*(北)**[南]*。”正義括地誌雲:“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裏。又雲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雲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注[二四]集解孔安國曰:“荷澤之水。”
注[二五]正義汶音問。地埋誌雲汶水出泰山郡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泲。
注[二六]正義地埋誌雲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東五十餘裏。
注[二七]集解孔安國曰:“與泗﹑沂二水合入海。”
注[二八]集解孔安國曰:“鳥鼠共為雄雌同穴處,此山遂名曰鳥鼠,渭水出焉。”
正義括地誌雲:“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裏。山海經雲‘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雲‘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煶。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煶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煶音餘。鼣,扶廢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注[二九]正義灃音豐。括地誌雲:“雍州鄠縣終南山,灃水出焉,北入渭也。”
注[三0]正義括地誌雲:“涇水出原州百泉縣西南笄頭山出涇穀,東南流入渭也。”
注[三一]集解孔安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
注[三二]集解孔安國曰:“在宜陽之西。”正義括地誌雲:“洛水出商州洛南縣西頉嶺山,東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盧氏縣南五十裏,洛所經。”
注[三三]集解孔安國曰:“會於河南城南。”正義括地誌雲:“螕水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陰。”地理誌雲瀍水出河南穀城縣朁亭北,東南入於洛。
注[三四]集解孔安國曰:“會於洛陽之南。”
注[三五]集解孔安國曰:“合於鞏之東也。”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①九山□旅,②九川滌原,③九澤既陂,④四海會同。六府甚修,⑤觽土交正,致慎財賦,⑥鹹則三壤成賦。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⑧
注①集解孔安國曰:“四方之宅已可居也。”
注②集解孔安國曰:“九州名山已槎木信道而旅祭也。”
注③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川已滌除無壅塞也。”
注④集解孔安國曰:“九州之澤皆已陂障無決溢也。”
注⑤集解孔安國曰:“六府,金﹑木﹑水﹑火﹑土﹑穀。”
注⑥集解鄭玄曰:“觽土美惡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貢篚,慎奉其財物之稅,皆法定製而入之也。”
注⑦集解鄭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注⑧集解鄭玄曰:“中即九州也。天子建其國,諸侯祚之土,賜之姓,命之氏,其敬悅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