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3 / 3)

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注①集解諡法曰:“仁聖盛明曰舜。”索隱虞,國名,在河東大陽縣。舜,諡也。皇甫謐雲“舜字都君”也。正義括地誌雲:“故虞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裏虞山之上。酈元注水經雲幹橋東北有虞城,堯以女嬪於虞之地也。又宋州虞城大襄國所封之邑,杜預雲舜後諸侯也。又越州餘姚縣,顧野王雲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雲餘姚。縣西七十裏有漢上虞故縣。會稽舊記雲舜上虞人,去虞三十裏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處風土記雲舜東夷之人,生姚丘。”括地誌又雲:“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裏。孝經援神契雲舜生於姚墟。”案:二所未詳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皇甫謐雲‘舜以堯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正義尚書雲﹕“重華協於帝。”孔安國雲。“華謂文德也,言其光文重合於堯。”瞽叟姓媯。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華。字都君。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

注③正義先後反。孔安國雲﹕“無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別好惡,故時人謂之瞽,配字曰‘叟’。叟,無目之稱也。”

注④正義橋又音嬌。

注⑤正義句,古侯反。望音亡。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①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注①索隱皇甫謐雲:“舜母名握登,生舜於姚墟,因姓姚氏也。”

舜,冀州之人也。①舜耕曆山,②漁雷澤,③陶河濱,④作什器於壽丘,⑤就時於負夏。⑥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嚐在側。

注①正義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宋永初山川記雲:“蒲膎城中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括地誌雲:“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耆舊傳雲即舜厘降二女於媯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曆山,山上有舜廟,未詳。”案:媯州亦冀州城是也。

注②集解鄭玄曰:“在河東。”正義括地誌雲:“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曆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劕山,亦名狗頭山,亦名薄山,亦名吳山。此山西起雷首山,東至吳膎,凡十一名,隨州縣分之。曆山南有舜井。”又雲:“越州餘姚縣有曆山舜井,濮州雷澤縣有曆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雲生舜處也。及媯州曆山舜井,皆雲舜所耕處,未詳也。”

注③集解鄭玄曰:“雷夏,兗州澤,今屬濟陰。”正義括地誌雲:“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山海經雲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也。”

注④集解皇甫謐曰:“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義案:於曹州濱河作瓦器也。括地誌雲:“陶城在蒲州河東縣北三十裏,即舜所都也。南去曆山不遠。

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

注⑤集解皇甫謐曰:“在魯東門之北。”索隱什器,什,數也。蓋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為數,猶今雲“什物”也。壽丘,地名,黃帝生處。正義壽音受。顏師古雲:“軍法,伍人為伍,二伍為什,則共器物,故謂生生之具為什器,亦猶從軍及作役者十人為火,共畜調度也。”

注⑥集解鄭玄曰:“負夏,韂地。”索隱就時猶逐時,若言乘時射利也。尚書大傳曰“販於頓丘,就時負夏”,孟子曰“遷於負夏”是也。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①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②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③舜耕曆山,曆山之人皆讓畔;④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⑤一年而所居成聚,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⑦堯乃賜舜絺衣,⑧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複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⑨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⑩旁出。⑾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⑿舜從匿空出,去。⒀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⒁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⒂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⒃舜複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注①正義可用,謂可為天子也。

注②正義二女不敢以帝女驕慢舜之親戚。親戚,謂父瞽叟,後母弟象,妹顆手等也。顆音苦果反。

注③正義篤,惇也。非唯二女恭勤婦道,九男事舜皆益惇厚謹敬也。

注④正義韓非子“曆山之農相侵略,舜往耕,儙年,耕者讓畔”也。

注⑤集解史記音隱曰:“音遊甫反。”駰謂寙,病也。正義苦,讀如盬,音古。

盬,麤也。寙音庾。

注⑥正義聚,在喻反,謂村落也。

注⑦正義周禮郊野法雲“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也。

注⑧正義絺,□遲反,細葛布衣也。鄒氏音竹幾反。

注⑨索隱言以笠自扞己身,有似鳥張翅而輕下,得不損傷。皇甫謐雲“兩傘”,傘,笠類。列女傳雲“二女教舜鳥工上廩”是也。正義通史雲:“瞽叟使舜滌廩,舜告堯二女,女曰:‘時其焚汝,鵲汝衣裳,鳥工往。’舜既登廩,得免去也。”

注⑩索隱音孔。列女傳所謂“龍工入井”是也。

注⑾正義言舜潛匿穿孔旁,從他井而出也。通史雲:“舜穿井,又告二女。

二女曰:‘去汝裳衣。龍工往。’入井,瞽叟與象下土實井,舜從他井出去也。”

括地誌雲:“舜井在媯州懷戎縣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舊傳雲並舜井也,舜自中出。帝王紀雲河東有舜井,未詳也。”

注⑿索隱亦作“填井”。

注⒀集解劉熙曰:“舜以權謀自免,亦大聖有神人之助也。”

注⒁正義扶問反。

注⒂正義宮即室也。爾雅雲“室謂之宮”。禮雲“命士已上,父子異宮”也。

注⒃索隱言汝猶當庶幾於友悌之情義也。如孟子取尚書文,又雲“惟茲臣庶,女其於予治”,蓋欲令象共我理臣庶也。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①世得其利,謂之“八愷”。②高辛氏有才子八人,③世謂之“八元”。④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⑤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後土,⑥以揆百事,莫不時序。⑦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⑧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⑨

注①集解名見左傳。

注②集解賈逵曰:“愷,和也。”索隱左傳史克對魯宣公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倉舒、隤皚、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

注③集解名見左傳。

注④集解賈逵曰:“元,善也。”索隱左傳:“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注⑤索隱謂元﹑愷各有親族,故稱族也。濟,成也,言後代成前代也。

注⑥集解王肅曰:“君治九土之宜。”杜預曰:“後土地官。”索隱主土。禹為司空,司空主土,則禹在八愷之中。正義春秋正義雲:“後,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後土。”

注⑦正義言禹度九土之宜,無不以時得其次序也。

注⑧索隱契為司徒,司徒敷五教,則契在八元之數。

注⑨正義杜預雲:“內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教,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①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②少璤氏③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④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⑤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⑥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⑦天下惡之,比之三凶。⑧舜賓於四門,⑨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⑩以禦螭魅,⑾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

注①集解賈逵曰:“帝鴻,黃帝也。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

注②正義慝,惡也。一本雲“天下之民,謂之渾沌”。渾沌即讙兜也。言掩義事,陰為賊害,而好凶惡,故謂之渾沌也。杜預雲:“渾沌,不開通之貌。”神異經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扺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又莊子雲:“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忽乃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儵與忽謀欲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案:言讙兜性似,故號之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金天氏帝號。”

注④集解服虔曰:“謂共工氏也。其行窮而好奇。”正義謂共工。言毀敗信行,惡其忠直,有惡言語,高粉飾之,故謂之窮奇。案常行終必窮極,好諂諛奇異於人也。神異經雲:“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

案:言共工性似,故號之也。

注⑤集解賈逵曰:“檮杌,頑凶無疇匹之貌,謂鯀也。”正義檮音道刀反。杌音五骨反。謂鯀也。凶頑不可教訓,不從詔令,故謂之檮杌。案:言無疇匹,言自縱恣也。神異經雲:“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案:言鯀性似,故號之也。

注⑥集解賈逵曰:“縉雲氏,薑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雲之官也。”

正義今括州縉雲縣,蓋其所封也。

字書雲縉,赤繒也。

注⑦正義謂三苗也。言貪飲食,冒貨賄,故謂之饕餮。神異經雲:“西南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性很惡,好息,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髃而擊單,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號之。

注⑧集解杜預曰:“非帝子孫,故別之以比三凶也。”正義此以上四處皆左傳文。或本有並文次相類四凶,故書之,恐本錯脫耳。

注⑨正義杜預雲:“辟四門,達四聰,以賓禮觽賢也。”

注⑩集解賈逵曰:“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裏。”

注⑾集解服虔曰:“螭魅,人麵獸身,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以為人害。”正義禦音魚呂反。螭音醜知反。魅音媚。案:禦魑魅,恐更有邪諂之人,故流放四凶以禦之也。故下雲“無凶人”也。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①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②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③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④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嶽曰:

“有能奮庸⑤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

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

舜曰:“然,往矣。”⑥舜曰:“□,黎民始饑,⑦汝後稷播時百穀。”⑧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⑨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⑩舜曰:“皋陶,蠻夷猾夏,⑾寇賊奸軌,⑿汝作士,⒀五刑有服,五服三就;⒁五流有度,⒂五度三居:⒃維明能信。”⒄舜曰:“誰能馴予工﹖”[一八]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⒆舜曰:“誰能馴予上下[二0]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二一]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二二]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二三]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二四]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二五]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二六]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二七]以夔為典樂,教囁子,[二八]直而溫,[二九]寬而栗,[三0]剛而毋虐,簡而毋傲;[三一]詩言意,歌長言,[三二]聲依永,律和聲,[三三]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三四]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三五]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觽,[三六]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三七]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三八]敬哉,惟時相天事。”[三九]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觽功鹹興。分北三苗。[四0]

注①正義高姚二音。

注②索隱彭祖即陸終氏之第三子,籛鏗之後,後為大彭,亦稱彭祖。正義皋陶字庭堅。英六二國是其後也。契音薛,殷之祖也。伯夷,齊太公之祖也。夔,巨龜反,樂官也。倕音垂,亦作“垂”,內言之官也。益,伯翳也,即秦、趙之祖。彭祖自堯時舉用,曆夏、殷封於大彭。

注③正義分音符問反,又如字。分謂封疆爵土也。

注④正義舜命十二牧論帝堯之德,又敦之於民,遠離邪佞之人。言能如此,則夷狄亦服從也。

注⑤集解馬融曰:“奮,明;庸,功也。”

注⑥集解鄭玄曰:“然其舉得其人。汝往居此官,不聽其所讓也。”

注⑦集解徐廣曰:“今文尚書作‘祖饑’。祖,始也。”索隱古文作“阻饑”。

孔氏以為阻,難也。祖阻聲相近,未知誰得。

注⑧集解鄭玄曰:“時,讀曰蒔。”正義稷,農官也。播時謂順四時而種百穀。

注⑨集解鄭玄曰:“五品,父、母、兄、弟、子也。”王肅曰:“五品,五常也。”正義馴音訓。

注⑩集解馬融曰:“五品之教。”

注⑾集解鄭玄曰:“猾夏,侵亂中國也。”

注⑿集解鄭玄曰:“由內為奸,起外為軌。”正義亦作“宄”。

注⒀集解馬融曰:“獄官之長。”正義案:若大理卿也。

注⒁集解馬融曰:“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三就,謂大罪陳諸原野,次罪於市朝,同族適甸師氏。既服五刑,當就三處。”正義孔安國雲:“服,從也,言得輕重之中正也。”案:墨,點鑿其額,涅以墨。劓,截鼻也。剕,刖足也。宮,淫刑也,男子割勢,婦人幽閉也。大辟,死刑也。

注⒂正義度音徒洛反。尚書作“宅”。孔安國雲“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注⒃正義案:謂度其遠近,為三等之居也。

注⒄集解馬融曰:“謂在八議,君不忍刑,宥之以遠。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當明其罪,能使信服之。”

注⒅集解馬融曰:“謂主百工之官也。”

注⒆集解馬融曰:“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注[二0]集解馬融曰:“上謂原,下謂隰。”

注[二一]集解馬融曰:“虞,掌山澤之官名。”

注[二二]索隱即高辛氏之子伯虎、仲熊也。正義孔安國雲:“朱虎,熊羆,二臣名。垂、益所讓四人,皆在元凱之中也。”

注[二三]正義為益之佐也。

注[二四]集解馬融曰:“三禮,天神、地隻、人鬼之禮也。”鄭玄曰:“天事、地事、人事之禮。”

注[二五]集解鄭玄曰:“主次秩尊卑。”正義若太常也。漢書百官表雲“王莽改太常曰秩宗”,依古也。孔安國雲:“秩,序;宗,尊也。主郊廟之官也。”

注[二六]正義靜,清也。絜,明也。孔安國雲:“職典禮,施政教,使正直而清明。”

注[二七]正義孔安國雲:“然其推賢,不許其讓也。”

注[二八]集解鄭玄曰:“國子也。”案:尚書作“冑子”,囁冑聲相近。正義囁,冑雉反。孔安國雲:“冑,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詩蹈之舞之,教長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注[二九]集解馬融曰:“正直而色溫和。”

注[三0]集解馬融曰:“寬大而謹敬戰栗也。”

注[三一]正義孔安國雲:“剛失之虐,簡失之傲,教之以防其失也。”

注[三二]集解馬融曰:“歌,所以長言詩之意也。”正義孔安國雲:“詩言誌以導其心,歌詠其義以長其言也。”

注[三三]集解鄭玄曰:“聲之曲折又依長言,聲中律乃為和也。”正義孔安國雲:

“聲,五聲,宮﹑商﹑角﹑征﹑羽也。律謂六律六呂,十二月之音氣也。當依聲律和樂也。”

注[三四]集解鄭玄曰:“祖考來格,髃後德讓,其一隅也。”正義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孔安國雲:“倫,理也。八音能諧,理不錯奪,則神人鹹和,命夔使勉也。”

注[三五]集解鄭玄曰:“百獸,服不氏所養者也。率舞,言音和也。”正義於音烏。孔安國雲:“石磬,音之清者。拊亦擊也。舉清者和,則其餘皆從矣。樂感百獸,使相率而舞,則神人和可知也。”案:磬,一片黑石也。不音福尤反。

周禮雲“夏官有服不氏,掌服猛獸,下士一人,徒四人”。鄭玄雲“服不服之獸也”。

注[三六]集解徐廣曰:“一雲‘齊說殄行,振驚觽’。”駰案:鄭玄曰“所謂色取仁而行違,是驚動我之觽臣,使之疑惑”。正義偽音危睡反。言畏惡利口讒說之人,兼殄絕奸偽人黨,恐其驚動我觽,使龍遏絕之,出入其命惟信實也。此“偽”字太史公變尚書文也。尚書偽字作“行”,音下孟反。言己畏忌有利口讒說之人,殄絕無德行之官也。

注[三七]正義孔安國雲:“納言,喉舌之官也。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信也。”

注[三八]集解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無所複暣。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與上十二牧四嶽,凡二十二人。”鄭玄曰:“皆格於文祖時所暣命也。”

注[三九]正義相,視也。舜命二十二人各敬行其職,惟在順時,視天所宜而行事也。

注[四0]集解鄭玄曰:“所竄三苗為西裔諸侯者猶為惡,乃複分析流之。”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①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②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③□主稷,百穀時茂;

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④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⑤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裏,至於荒服。南撫交址﹑北發,⑥西戎﹑析枝﹑渠廋﹑氐﹑羌,⑦北山戎﹑發﹑息慎,⑧東長﹑鳥夷,⑨四海之內⑩鹹戴帝舜之功。

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⑾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①正義皋陶作士,正平天下罪惡也。

注②正義工師,若今大匠卿也。

注③正義婢亦反,開也。

注④正義禹九州之民無敢辟違舜十二牧也。

注⑤正義披音皮義反。謂傍其山邊以通。

注⑥索隱一句。

注⑦索隱一句。

注⑧集解鄭玄曰:“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

注⑨索隱此言帝舜之德皆撫及四方夷人,故先以“撫”字總之。北發當雲“北戶”,南方有地名北戶。又案漢書,北發是北方國名,今以北發為南方之國,誤也。此文省略,四夷之名錯亂。“西戎”上少一“西”字,“山戎”下少一“北”字,“長”字下少一“夷”字。長夷也,鳥夷也,其意宜然。今案:大戴禮亦雲“長夷”,則長是夷號。又雲“鮮支﹑渠搜”,則鮮支當此析枝也。鮮析音相近。鄒氏﹑劉氏雲“息並音肅”,非也。且夷狄之名,古書不必皆同,今讀如字也。正義注“鳥”或作“島”。括地誌雲:

“百濟國西南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置邑,有人居,屬百濟。又倭國西南大海中島居凡百餘小國,在京南萬三千五百裏。”案: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

注⑩正義爾雅雲:“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注⑾索隱招音韶,即舜樂簫韶。九成,故曰九招。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①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②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③如子道。

封弟象為諸侯。④舜子商均亦不肖,⑤舜乃豫薦禹於天。⑥十七年而崩。

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⑦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⑧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⑨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注①集解皇甫謐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陽,或言潘。潘,今上穀也。”

正義括地誌雲:“平陽,今晉州城是也。潘,今媯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裏河東縣界蒲阪故城是也。”

注②集解皇覽曰:“舜頉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傳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禮記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山海經曰‘蒼梧山,帝舜葬於陽,丹朱葬於陰’。”皇甫謐曰:“或曰二妃葬衡山。”

注③集解徐廣曰:“和敬貌。”

注④集解孟子曰:“封之有庳。”音鼻。正義帝王紀雲:“舜弟象封於有鼻。”

括地誌雲:“鼻亭神在營道縣北六十裏。故老傳雲,舜葬九疑,象來至此,後人立祠,名為鼻亭神。輿地誌雲零陵郡應陽縣東有山,山有象廟。王隱晉書雲本泉陵縣,北部東五裏有鼻墟,象所封也。”

注⑤集解皇甫謐曰:“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正義譙周雲:“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縣。”括地誌雲:“虞國,舜後所封邑也。或雲封舜子均於商,故號商均也。”

注⑥索隱謂告天使之攝位也。

注⑦正義括地誌雲:“禹居洛州陽城者,避商均,非時久居也。”

注⑧集解譙周曰:“以唐封堯之子,以虞封舜之子。”索隱漢書律曆誌雲封堯子朱於丹淵為諸侯。商均封虞,在梁國,今虞城縣也。正義括地誌雲:“定州唐縣,堯後所封。宋州虞城縣,舜後所封也。”

注⑨正義為天子之賓客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①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②帝舜為有虞。③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④□為周,姓姬氏。⑤

注①集解徐廣曰:“外傳曰‘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雲‘以德為氏姓’。又虞說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為十一姓,酉﹑祁﹑已﹑滕﹑葴﹑任﹑荀﹑厘﹑姞﹑儇﹑衣是也,餘十二姓德薄不紀錄。”正義厘音力其反。姞音其吉反。儇音在宣反。

注②集解韋昭曰:“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矣。”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中山,唐縣是也。”

注③集解皇甫謐曰:“舜嬪於虞,因以為氏,今河東大陽西山上虞城是也。”

注④索隱禮緯曰:“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

注⑤集解鄭玄駁許慎五經異義曰:“春秋左傳‘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於觽仲,觽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以此言之,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係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也。”

太史公曰:①學者多稱五帝,尚矣。②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③薦紳先生難言之。④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⑤儒者或不傳。⑥餘嚐西至空桐,⑦北過涿鹿,⑧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⑨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係姓章矣,⑩顧弟弗深考,⑾其所表見皆不虛。⑿書缺有閑矣,⒀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⒁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⒂

注①正義太史公,司馬遷自謂也。自□傳雲“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雲“太史公曰餘聞之董生”,又雲“太史公遭李陵之禍”。明太史公,司馬遷自號也。

遷為太史公官,題讚首也。虞□雲:“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獨遷。”

注②索隱尚,上也,言久遠也。然“尚矣”文出大戴禮。

注③正義馴,訓也。謂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訓。

注④集解徐廣曰:“薦紳□縉紳也,古字假借。”

注⑤正義係音奚計反。

注⑥索隱五帝德﹑帝係姓皆大戴禮及孔子家語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經,故漢時儒者以為非聖人之言,故多不傳學也。

注⑦正義餘,太史公自稱也。嚐,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裏,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

注⑧正義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裏,山側有涿鹿城,□黃帝﹑堯﹑舜之都也。

注⑨索隱古文□帝德﹑帝係二書也。近是聖人之說。

注⑩索隱太史公言己以春秋﹑國語古書博加考驗,益以發明五帝德等說甚章著也。

注⑾集解徐廣曰:“弟,但也。史記、漢書見此者非一。又左思蜀都賦曰‘弟如滇池’,而不詳者多以為字誤。學者安可不博觀乎?”正義顧,念也。弟,且也。太史公言博考古文,擇其言表見之不虛,甚章著矣,思念亦且不須更深考論。

注⑿索隱言帝德﹑帝係所有表見者皆不為虛妄也。

注⒀正義言古文尚書缺失其閑多矣,而無說黃帝之語。

注⒁索隱言古典殘缺有年載,故曰“有閑”。然皇帝遺事散軼,乃時時旁見於他記說,□帝德﹑帝係等說也。故己今采案而備論黃帝已來事耳。

注⒂正義太史公據古文並諸子百家論次,擇其言語典雅者,故著為五帝本紀,在史記百三十篇書之首。

【索隱述讚】帝出少典,居於軒丘。既代炎曆,遂禽蚩尤。高陽嗣位,靜深有謀。小大遠近,莫不懷柔。爰洎帝嚳,列聖同休。帝摯之弟,其號放勳。就之如日,望之如雲。鬱夷東作,昧穀西曛。明魳庂陋,玄德升聞。能讓天下,賢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