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而行亦不同也。閑,猶法也。大德之人,謂上賢也,所行皆不越法則也。
小有德者,謂次賢之人,不能不逾法。有時逾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責其備,
故曰可也。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
如之何?”(包曰:“言子夏弟子,但當對賓客威儀禮節之事則可。然此但是
人之末事耳,不可無其本,故雲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
(孔曰:“噫,心不平之聲。”)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
(包曰:“言先傳業者必先厭倦,故我門人先教以小事,後將教以大道。”)譬
諸草木,區以別矣。(馬曰:“言大道與小道殊異。譬如草木,異類區別,言學
當以次。”)君子之道,焉可誣也?(馬曰:“君子之道,焉可使誣言我門人但
能灑掃而已。”)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孔曰:“終始如一,唯聖人耳。”)
[疏]“子遊”至“人乎”。○正義曰:此章論人學業有先後之法也。“子遊
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未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者,子遊,言偃也。門人小子,謂弟子也。應,當也。抑,語辭也。本,謂先王
之道。言偃有時評論子夏之弟子,但當對賓客威儀禮節之事則可。然此但是人
之末事耳,不可無其本。今子夏弟子於其本先王之道則無有,不可奈何,故雲如
之何也。“子夏聞之,曰:噫”者,噫,心不平之聲。子夏既聞子遊之言,中心
不平之,故曰噫!“言遊過矣”者,謂言偃所說為過失也。“君子之道,孰先傳
焉?孰後倦焉”者,言君子教人之道,先傳業者必先厭倦,誰有先傳而後倦者乎?
子夏言,我之意,恐門人聞大道而厭倦,故先教以小事,後將教以大道也。“譬
諸草木,區以別矣”者,諸,之也。言大道與小道殊異,譬之草木,異類區別,
言學當以次也。“君子之道,焉可誣也”者,言君子之道,當知學業以次,安可
便誣罔言我門人但能灑掃而已。“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者,卒,猶終也。
言人之學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能終始如一,不厭倦者,其唯聖人耳。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馬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優則仕。”
[疏]“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正義曰:此章勸學也。言人
之仕官行己職而優間有餘力,則以學先王之遺文也。若學而德業優長者則當仕進,
以行君臣之義也。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孔曰:“毀不滅性。”)
[疏]“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正義曰:此章言居喪之禮也。言人有父
母之喪,當致極哀,不得過毀以至滅性,滅性則非孝。○注“毀不滅性”。○
正義曰:此《孝經》文也。注雲:“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
故聖人製禮施教,不令至於隕滅。”
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包曰:“言子張容儀之難及。”)然而未
仁。”
[疏]“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正義曰:此章論子張材
德也。子遊言吾同誌之友子張,其容儀為難能及也,然而其德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鄭曰:“言子張容儀盛,而於
仁道薄也。”)
[疏]“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正義曰:此章亦論子張
材德也。堂堂,容儀盛貌。曾子言子張容儀堂堂然盛,於仁道則薄,故難與並為
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馬曰:“言人
雖未能自致盡於他事,至於親喪,必自致盡。”)
[疏]“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正義曰:
此章論人致誠之事也。諸,之也。曾子言:“我聞之夫子言,人雖未能自致盡其
誠於他事,至於親喪,必自致盡也。”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
政,是難能也。”(馬曰:“孟莊子,魯大夫仲孫連也。謂在諒陰之中,父臣及
父政雖有不善者,不忍改也。”)
[疏]“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
父之政,是難能也”。○正義曰:此章論魯大夫仲孫連之孝行也。言其他哭泣之
哀,齊斬之情,饣粥之食,他人可能及之也。其在諒陰之中,父臣及父政雖有
不善者,不忍改之也,是他人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包曰:“陽膚,曾子弟子。士師,典獄之官。”)問
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馬曰:
“民之離散為輕漂犯法,乃上之所為,非民之過,當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
[疏]“孟氏”至“勿喜”。○正義曰:此章論典獄之法也。“孟氏使陽膚為
士師”者,陽膚,曾子弟子。士師,典獄之官。“問於曾子”者,問其師求典獄
之法也。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者,言上
失為君之道,民人離散,為輕易漂掠,犯於刑法亦已久矣,乃上之失政所為,非
民之過。女若求得其情,當哀矜之勿自喜也。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孔曰:“紂為不善,以喪天下,後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惡歸之於紂。”)
[疏]“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
歸焉”。○正義曰:此章戒人為惡也。紂名辛,字受德,商末世之王也。為惡不
道,周武王所殺。《諡法》:“殘義損善曰紂。”言商紂雖為不善,以喪天下,
亦不如此之甚也,乃後人憎甚之耳。下流者,謂為惡行而處人下,若地形卑下,
則眾流所歸。人之為惡處下,眾惡所歸,是以君子常為善,不為惡,惡居下流故
也。紂為惡行,居下流,則人皆以天下之惡歸之於紂也。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曰:“更,改也。”)
[疏]“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