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微子第十八(3 / 3)

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包曰:“言君子之仕,所以行君臣之義,不必

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見用,自已知之。”)

[疏]“子路”至“之矣”。○正義曰:此章記隱者與子路相譏之語也。“子

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者,子路隨從夫子,行不相及而獨在後,逢老人

以杖擔荷竹器。“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者,夫子,孔子也。“丈人曰:四體

不勤,五不分,孰為夫子”者,丈人責子路雲:“不勤勞四體,不分殖五,

誰為夫子,而來問我求索之邪?”“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芸,除草也。

丈人既責子路,至於田中,倚其荷之杖而芸其苗。“子路拱而立”者,子路未

知所以答,故隨至田中,拱手而立也。“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

焉”者,丈人留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丈人知子路賢,故又以二子見於子路

也。“明日,子路行以告”者,既宿之明日,子路行去,遂及夫子,以丈人所言

及雞、黍、見子之事△告之也。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者,夫子言,此丈人必賢人之隱者也。使子路反求見之,欲語以己道。子路反而

至其家,則丈人出行不在也。“子路曰:不仕無義”者,丈人既不在,留言以語

丈人之二子,令其父還則述之。此下之言,皆孔子之意,言父子之道,天性也,

君臣之義也,人性則皆當有之。若其不仕,是無君臣之義也。“長幼之節,不可

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者,言女知父子相養,是知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反可廢君臣之義而不仕濁世?欲清其身,則亂於君臣之義大道理也。“君子之

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者,言君子之仕,非苟利祿而已,所以

行君臣之義,亦不必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見用,自已知之也。○注“,竹器”。

○正義曰:《說文》作蓧,芸田器也。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逸民者,節行超

逸也。包曰:“此七人皆逸民之賢者。”)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

叔齊與!”(鄭曰:“言其直已之心,不入庸君之朝。”)謂“柳下惠、少連,

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孔曰:“但能言應倫理,行應

思慮,如此而已。”)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包曰:“放,置也。不複

言世務。”)身中清,廢中權。(馬曰:“清,純潔也。遭世亂,自廢棄以免患,

合於權也。”)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馬曰:“亦不必進,亦不必退,

唯義所在。”)

[疏]“逸民”至“不可”。○正義曰:此章論逸民賢者之行也。“逸民:伯

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者,逸民,謂民之節行超逸者也。

此七人皆逸民之賢者也。“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者,此

下孔子論其逸民之行也。言其直己之心,不降誌也,不入庸君之朝,不辱身也,

惟伯夷、叔齊有此行也。“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

斯而已矣”者,又論此二人食祿亂朝,是降誌辱身也。倫,理也。中倫中慮,但

能言應倫理,行應思慮,如此而已。不以世務嬰心,故亦謂之逸民。“謂虞仲、

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者,放,置也。清,純潔也。權,反常合道

也。孔子又論此二人隱Т退居,放置言語,不複言其世務,其身不仕濁世,應於

純潔;遭世亂,自廢棄以免患,應於權也。“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者,孔

子言,我之所行,則與此逸民異,亦不必進,亦不必退,唯義所在,故曰無可無

不可也。不論朱張之行者,王弼雲:“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言其行與

孔子同,故不論也。

大師摯齊,亞飯幹楚,(孔曰:“亞,次也。次飯,樂師也。摯、幹皆

名。”)三飯繚蔡,四飯缺秦,(包曰:“三飯、四飯,樂章名,各異師。

繚、缺皆名也。”)鼓方叔入於河,(包曰:“鼓,擊鼓者。方叔,名。入,謂

居其河內。”)播鞀武入於漢,(孔曰:“播,搖也。武,名也。)少師陽、擊

磬襄入於海。(孔曰:“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陽,襄皆名。”)

[疏]“大師”至“於海”。○正義曰:此章記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

去也。“大師摯齊”者,太師,樂官之長,名摯,去魯而齊也。“亞飯幹

楚”者,亞,次也。天子諸侯每食奏樂,樂章各異,各有樂師。次飯樂師名幹往

楚,三飯樂師名繚往蔡,四飯樂師名缺往秦。“鼓方叔入於河”者,擊鼓者名方

叔入於河內也。“播鞀武入於漢”者,播,搖也。鞀如鼓而小,有兩耳,持其柄

搖之,旁耳還自擊。搖鞀鼓者名武入居於漢中也。“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者,

陽、襄皆名,二人入居於海內也。

周公謂魯公(孔曰:“魯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曰:“君子不施

其親,(孔曰:“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已之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曰:“以,用也。怨不見聽用。”)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孔曰:“大故,謂惡逆之事。”)

[疏]“周公”至“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正義曰:此

一章記周公戒魯公之語也。“周公謂魯公”者,魯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

將之國,周公戒之也。“曰:君子不施其親”者,施,易也。言君子為國,不以

他人之親易己之親,當行博愛廣敬也。“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者,以,用也。既

仕為大臣,則當聽用之,不得令大臣怨不見聽用。“故舊無大故,則不棄”者,

大故,謂惡逆之事也。故舊朋友無此惡逆之事,則不有遺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者,求,責也。任人當隨其才,無得責備於一人也。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包曰:

“周時四乳生八子,皆為顯士,故記之爾。”)

[疏]“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正義曰:此章記異也。周時有人四偏生子而乳之,每乳皆二子,凡八子,皆為

顯士,故記之耳。鄭玄以為成王時。劉向、馬融皆以為宣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