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微子第十八(2 / 3)

遂衛。”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孔曰:“接輿,楚人。佯狂而來歌,欲以感切孔

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鳳鳥。鳳鳥待聖君乃

見,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諫,(孔曰:“已往所行,不可複

諫止。”)來者猶可追。(孔曰:“自今已來,可追自止,辟亂隱居。”)已而,

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亂已甚,不可複治也。

再言之者,傷之深也。”)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包曰:

“下,下車。”)

[疏]“楚狂”至“之言”。○正義曰:此章記接輿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

接輿歌而過孔子”者,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

乃被發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時孔子楚,與接輿相遇,而接輿行歌從

孔子邊過,欲感切孔子也。“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辭也。知孔子有聖德,故比孔子

於鳳。但鳳鳥待聖君乃見,今孔子周行求合諸國,而每不合,是鳳德之衰也。諫,

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複諫止也。自今已來,猶可追而自止。欲勸孔子辟亂

隱居也。“已而,已而”者,言世亂已甚,不可複治也。再言之者,傷之深也。

殆,危也。言今之從政者皆無德,自將危亡無日,故曰殆而。而皆語辭也。“孔

子下,欲與之言”者,下,謂下車。孔子感其言,故下車,欲與語。“而辟之,

不得與之言”者,,謂疾行也。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與之言也。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鄭曰:“長沮、桀溺,隱

者也。耜廣五寸,二耜為耦。津,濟渡處。”)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

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馬曰:“言數周流,自知津處。”)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

“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

也,而誰以易之?(孔曰:“滔滔,周流之貌。言當今天下治亂同,空舍此彼,

故曰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士有辟人

之法,有辟世之法。長沮、桀溺謂孔子為士,從辟人之法;已之為士,則從辟世

之法。)而不輟。(鄭曰:“,覆種也。輟,止也。覆種不止,不以津告。”)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為其不達已意而便非己也。)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孔曰:“隱於山林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孔曰:“吾自當與

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從鳥獸居乎?”)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言凡天

下有道者,丘皆不與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疏]“長沮”至“易也”。○正義曰:此章記孔子周流,為隱者所譏也。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者,長沮、桀溺,隱者也。耜,

耕器也。二耜為耦。津,濟渡之處也。長沮、桀溺並二耜而耕,孔子道行於旁過

之,使子路往問濟渡之處也。“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者,執輿,謂執轡在車

也。時子路為禦,既使問津,孔子代之而執轡,故長沮見而問子路曰:夫執轡者

為誰人?“子路曰:為孔丘”者,子路以其師名聞於天下,故舉師之姓名以答長

沮也。“曰:是魯孔丘與”者,長沮舊聞夫子之名,見子路之答,又恐非是,故

複問之曰:“是魯國之孔丘與?與是疑而未定之辭。“曰:是也”者,子路言,

是魯孔丘也。”曰:是知津矣”者,長沮言,既是魯孔丘,是人數周流天下,自

知津處,故乃不告。“問於桀溺”者,長沮不告津處,故子路複問桀溺。“桀溺

曰:子為誰”者,不識子路,故問之。“曰:為仲由”者,子路稱姓名以答也。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者,桀溺舊聞魯孔丘之門徒有仲由,有恐非是,故複問

之曰是與?“曰:然”者,然尤是也。子路言已是魯孔丘之徒也。“曰: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者,此譏孔子周流天下也。滔滔,周流之貌。言孔子

何事滔滔然周流者乎?當今天下治亂同,皆是無道也,空舍此彼,誰以易之為

有道者也?“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者,士有辟人、辟世

之法,謂孔子從辟人之法,長沮、桀溺自謂從辟世之法。且而皆語辭,與猶等也。

既言天下皆亂,無以易之,則賢者皆合隱辟。且等其隱辟,從辟人之法則有周流

之勞,從辟世之法則有安逸之樂,意令孔子如已也。“而不輟”者,,覆種

也。輟,止也。覆種不止,不以津告。“子路行以告”者,子路以長沮、桀溺之

言告夫子。“夫子憮然”者,憮,失意貌。謂不達己意而便非己也。“曰:鳥獸

不可與同群”者,孔子言其不可隱居避世之意也。山林多鳥獸,不可與同群。若

隱於山林,是同群也。“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者,與,謂相親與。我非天下

人之徒眾相親與而更誰親與?言吾自當與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從鳥獸居乎?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者,言凡天下有道者,我皆不與易也,為其己大而人小

故也。○注“耜廣五寸,二耜為耦”。○正義曰:此《周禮·考工記》文也。鄭

注雲:“古者耜一金,兩人並發之。今之耜歧頭兩金,象古之耦也。”《月令》

雲:“耒耜。”鄭注雲:“耜者,耒之金。”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包曰:“丈人,老人也。,竹器。”)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不分,孰為夫子?”

(包曰:“丈人雲:不勤勞四體,不分殖五,誰為夫子而索之邪?”)植其杖

而芸。(孔曰:“植,倚也。除草曰芸。”)子路拱而立。(未知所以答。)止

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孔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子

路曰:“不仕無義。(鄭曰:“留言以語丈人之二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孔曰:“言女知父子相養不可廢,反可廢君臣之義

邪?”)欲其身,而亂大倫。(包曰:“倫,道理也。”)君子之仕也,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