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陽貨第十七
[疏]正義曰:此篇論陪臣專恣,因明性習知愚,禮樂本末,六蔽之惡,《二
南》之美,君子小人為行各異,今之與古,其疾不同。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惡,
此篇首章記家臣之亂,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孔曰:“陽貨,陽虎也。季氏家臣,而專魯國
之政,欲見孔子,使仕。”)歸孔子豚。(孔曰:“欲使往謝,故遺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孔曰:“塗,道也。於道路與相逢。”)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
可。”(馬曰:“言孔子不仕,是懷寶也。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迷邦也。”)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孔曰:“言孔子棲棲好從事,
而數不遇,失時,不得為有知。”)“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馬曰:“年老,
歲月已往,當急仕。”)孔子曰:“諾,吾將仕矣。”(孔曰:“以順辭免。”)
[疏]“陽貨”至“仕矣”。○正義曰:此章論家臣專恣,孔子遜辭遠害之事
也。“陽貨欲見孔子”者,陽貨,陽虎也。蓋名虎,字貨。為季氏家臣,而專魯
國之政,欲見孔子,將使之仕也。“孔子不見”者,疾其家臣專政,故不與相見。
“歸孔子豚”者,歸,遺也。豚,豕之小者。陽貨欲使孔子往謝,因得從容見之,
故遺孔子豚也。“孔子時其亡而往拜之”者,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也。
“遇諸塗”者,塗,道也。孔子既至貨家,而反於道路,與相逢也。“謂孔子曰:
來!予與爾言”者,貨呼孔子,使來就己,言我與汝有所言也。“曰:懷其寶而
迷其邦,可謂仁乎”者,此陽貨謂孔子之言也。寶以喻道德,言孔子不仕,是懷
藏其道德也。知國不治,而不為政,是使迷亂其國也。仕者當拯弱興衰,使功被
當世,今爾乃懷寶迷邦,可以謂之仁乎?“曰:不可”者,此孔子遜辭,言如此
者,不可謂之仁也。“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者,此亦陽貨謂孔子辭。亟,
數也。言孔子棲棲好從事,而數不遇,失時,可謂有知者乎?不得為有知也。
“曰:不可”者,此亦孔子遜辭,言如此者,不可謂之知也。“日月逝矣,歲不
我與”者,此陽貨勸孔子求仕之辭。逝,往也。言孔子年者,歲月已往,不複留
待我也,當急求仕。“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者,諾,應辭也。孔子知其勸仕,
故應答之,言我將求仕,以順辭免去也。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曰:“君子慎所習。”)子曰:“唯
上知與下愚不移。”(孔曰:“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
[疏]“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正義曰:
此章言君子當慎其所習也。性,謂人所稟受,以生而靜者也,未為外物所感,則
人皆相似,是近也。既為外物所感,則習以性成。若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
則為小人,是相遠也,故君子慎所習。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
則升,逢惡則墜也。孔子又嚐曰:唯上知聖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
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孔曰:“子遊為武城宰。”)夫子莞爾而笑,
(莞爾,小笑貌。)曰:“割雞焉用牛刀?”(孔曰:“言治小何須用大道。”)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孔曰:“道,謂禮樂也。樂以和人,人和則易使。”)子曰:“二三子!(孔
曰:“從行者。”)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曰:“戲以治小而用大道。”)
[疏]“子之”至“之耳”。○正義曰:此章論治民之道也。“子之武城,聞
弦歌之聲”者,之,也。武城,魯邑名。時子遊為武城宰,意欲以禮樂化導於
民,故弦歌。孔子因武城,而聞其聲也。“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者,莞爾,小笑貌。言雞乃小牲,割之當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
須用大道。今子遊治小用大,故笑之。“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
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者,子遊見孔子笑其治小用大,故稱名而引
昔聞夫子之言以對之。道,謂禮樂也。禮節人心,樂和人聲。言若在位君子學禮
樂則愛養下人也,若在下小人學禮樂則人和而易使也。“子曰:二三子”者,呼
其弟子從行者也。“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者,孔子語其從者,言子遊之說
是,我前言戲之以治小而用大道,其實用大是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孔曰:“弗擾為季氏宰,與陽虎共執季桓
子,而召孔子。”)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曰:
“之,也。無可之則止,何必公山氏之。”)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興周道於東方,故曰東周。)
[疏]“公山”至“周乎”。○正義曰:此章論孔子欲不避亂而興周道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者,弗擾,即《左傳》公山不狃也,字子氵曳,
為季氏費邑宰,與陽虎共執季桓子,據邑以畔,來召孔子,孔子欲往從之也。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者,上下二“之”俱訓為。
末,無也。已,止也。子路以為,君子當去亂就治,今孔子乃欲就亂,故不喜說,
且曰:無可也則止之,何必公山氏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
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者,孔子答其欲往之意也。徒,空也。言夫人召我者,
豈空然哉,必將用我道也。如有用我道者,我則興周道於東方,其使魯為周乎!
吾是以不擇地而欲往也。○注“弗擾為季氏宰,與陽虎共執季桓子”。○正義曰:
案定五年《左傳》曰:“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
將以斂,仲梁懷弗與,曰:‘改步改玉。’陽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不狃
曰:‘彼為君也,子何怨焉?’既葬,桓子行東野,及費。子氵曳為費宰,逆勞
於郊,桓子敬之。勞仲梁懷,仲梁懷弗敬。子氵曳怒,謂陽虎:‘子行之乎?’
九月,乙亥,陽虎囚季桓子。”是其事也。至八年,又與陽虎謀殺桓子。陽虎敗
而出。至十二年,“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以襲魯。國人敗諸姑
蔑。二子奔齊。”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孔曰:“不見侮慢。”)寬則得眾,信則
人任焉,敏則有功,(孔曰:“應事疾則多成功。”)惠則足以使人。”
[疏]“子張”至“使人”。○正義曰:此章明仁也。“子張問仁於孔子”者,
問何如斯可謂之仁也。“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者,言為仁之道有
五也。“請問之”者,子張複請問五者之目也。“曰:恭,寬,信,敏,惠”者,
此孔子略言為仁五者之名也。“恭則不侮”者,此下孔子又曆說五者之事也。言
己若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見侮慢。“寬則得眾”者,言行能寬簡則為
眾所歸也。“信則人任焉”者,言而有信則人所委任也。“敏則有功”者,敏,
疾也,應事敏疾則多成功也。“惠則足以使人”者,有恩惠則人忘其勞也。
佛召,子欲往。(孔曰:“晉大夫趙簡子之邑宰。”)子路曰:“昔者,
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孔曰:“不入其國。”)
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
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皂。言至堅者磨
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喻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吾豈匏
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匏,瓠也。言瓠瓜得係一處者,不食故也。吾自食
物,當東西南北,不得如不食之物,係滯一處。)
[疏]“佛”至“不食”。○正義曰:此章亦言孔子欲不擇地而治也。“佛
召,子欲往”者,佛為晉大夫趙簡子之中牟邑宰,以中牟畔,來召孔子,孔
子欲往從之也。“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
入也”者,言君子不入不善之國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者,
言今佛以中牟畔,則是身為不善,而子欲往,如前言何?“子曰:然,有是言
也”者,孔子答雲,雖有此不入不善之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緇”者,孔子之意,雖言不入不善,緣君子見幾而作,亦有可入之理,故
謂之作譬。磷,薄也。涅,水中黑土,可以染皂。緇,黑色也。人豈不曰,至堅
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以喻君子,雖居濁亂,濁亂不能汙也。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者,孔子又為言其欲往之意也。匏,瓠也。瓠
瓜得係一處者,不食故也。吾自食物,當東西南北,不得如不食之物,係滯一處。
江熙雲:夫子豈實之公山佛乎?欲往之意,以示無係,以觀門人之意。如欲居
九夷,乘桴浮於海耳。子路見形而不及道,故聞乘桴而喜聞,聞之公山而不說,
升堂而未入室,安得聖人之趣?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六言六蔽者,謂下六事:仁,知,
信,直,勇,剛也。)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孔曰:“子路起對,
故使還坐。”)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孔曰:“仁者愛物,不知所以裁之,
則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孔曰:“蕩,無所守。”)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孔曰:“父子不知相為隱之輩。”)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
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曰:“狂,妄抵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