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季氏第十六
[疏]正義曰:此篇論天下無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陳其正道,揚其衰失,稱
損益以教人,舉《詩》、《禮》以訓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
記衛君靈公失禮,此篇首章言魯臣季氏專恣,故以次之也。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曰:
“顓臾,伏羲之後,風姓之國,本魯之附庸,當時臣屬魯。季氏貪其土地,欲滅
而取之。冉有與季路為季氏臣,來告孔子。”)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孔曰:“冉求為季氏宰,相其室,為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夫顓臾,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孔曰:“使主祭蒙山。”)且在邦域之中矣,(孔曰:
“魯七百裏之封,顓臾為附庸,在其域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孔曰:“已屬魯,為社稷之臣,何用滅之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
臣者皆不欲也。”(孔曰:“歸咎於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馬曰:“周任,古之良史。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
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包
曰:“言輔相人者,當能持危扶顛。若不能,何用相為?”)且爾言過矣,虎兕
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馬曰:“柙,檻也。櫝,匱也。失虎
毀玉,豈非典守之過邪?”)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馬曰:“固,
謂城郭完堅,兵甲利也。費,季氏邑。”)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孔曰:“疾如女之言。”)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孔曰:
“舍其貪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孔曰:“國,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
平。”)不患貧而患不安,(孔曰:“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則國富。”)蓋均無
貧,和無寡,安無傾。(包曰:“政教均平,則不貧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
大小安寧,不傾危矣。”)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
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孔曰:“民有畏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析。”)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孔曰:“幹,也。戈,戟也。”)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鄭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
之蕭牆。後季氏家臣陽虎果囚季桓子。”)
[疏]“季氏”至“內也”。○正義曰:此章論魯卿季氏專恣征伐之事也。
“季氏將伐顓臾”者,顓臾,伏羲之後,風姓之國,本魯之附庸,當時臣屬於魯,
而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也。“冉有、季氏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者,冉有、季路為季氏臣,來告孔子,言季氏將有征伐之事於顓臾也。“孔子曰:
求!無乃爾是過與”者,無乃,乃也。爾,女也。雖二子同來告,以冉求為季氏
宰,相其室,為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言將伐顓臾,乃女是罪過與?與,
疑辭也。“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者,言昔者先王始封顓臾為附庸之君,
使主祭蒙山。蒙山在東,故曰東蒙。“且在邦域之中矣”者,魯之封域方七百裏,
顓臾為附庸,在其域中也。“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者,言顓臾已屬魯,為
社稷之臣,何用伐滅之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者,夫子,
謂季氏也。冉有歸其咎惡於季氏也,故言季氏欲伐,我二人皆不欲也。”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者,周任,古之良史也。夫子見冉有歸
咎於季氏,故呼其名,引周任之言以責之。言為人臣者,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
以就其列位,不能則當自止退也。“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者,
相,謂輔相。焉,何也。言輔相人者,當持其主之傾危,扶其主之顛躓。若其不
能,何用彼相為?“且爾言過矣”者,爾,汝也。汝為季氏輔相,而歸咎於季氏,
自是汝之言罪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者,此又為輔
相之人作譬也。柙,檻也。櫝,匱也。虎兕皆猛獸,故設檻以製之。龜玉皆大寶,
故設匱以藏之。若虎兕失出於檻,龜玉損毀於匱中,是誰之過與?言是典守者之
過也。以喻主君有闕,是輔相者之過也。“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
取,後世必為子孫憂”者,此冉有乃自言欲伐顓臾之意也。固,謂城郭完堅,兵
甲利也。費,季氏邑。言今夫顓臾城郭甲兵堅固,而又近於費邑,若今不伐而取
之,後世必為季氏子孫之憂也。“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
辭”者,孔子見冉有言將伐顓臾之意,故又呼冉有名而責之,如汝之言,君子所
憎疾。夫以舍其探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者,此下孔子又為言其正治之法,以示非臆說,故雲丘也聞。國,
謂諸侯。家,謂卿大夫。言為諸侯卿大夫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但患政理之
不均平也。“不患貧而患不安”者,言不憂國家貧,但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則國
富也。“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者,孔子既陳其所聞,更為言其理。蓋言
政教均平,則不貧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寧,不傾危矣。如上所聞,
此應雲“均無寡,安無貧”。而此乃雲“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者,欲見政
教均平,又須上下和睦,然後國富民多,而社稷不傾危也,故衍其文耳。“夫如
是,故遠人不服,則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者,言夫政教能均平和安,
如此,故遠方之人有不服者,則當文德,使遠人慕其德化而來。遠人既來,當
以恩惠安存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者,謂冉有、季路輔相季氏也。“遠人
不服而不能來也”者,謂不文德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者,民有異心
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析。言國內之民又不能以恩惠安撫,致有異心,
不可會聚,莫能固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者,謂將伐顓臾也。“吾恐季孫
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者,蕭牆,謂屏也。蕭之言肅也,君臣相見之
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孔子,聖人,有先見之明。見季氏家臣擅
命,必知將為季氏之禍,因冉有言顓臾後世必為子孫憂,故言吾恐季孫之憂不遠
在顓臾,而近在蕭牆之內。後季氏家臣陽虎果囚季桓子。○注“孔曰”至“孔子”。
○正義曰:雲“顓臾伏羲之後,風姓之國”者,僖二十一年《左傳》雲:“任、
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與有濟之祀。”杜注雲:“太,伏羲。四
國,伏羲之後,故主其祀。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是也。雲“本魯之附庸,
當時臣屬魯”者,《王製》雲:“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能
五十裏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鄭注雲:“不合,謂不朝會也。
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言此顓臾始封為附
庸之君,以國事附於魯耳,猶不為魯臣,故曰魯之附庸。春秋之世,強陵弱,眾
暴寡,故當此季氏之時,而顓臾已屬魯為臣,故曰當時臣屬魯也。○注“使主祭
蒙山”。○正義曰:《禹貢·徐州》雲“蒙羽其藝”。《地理誌》雲泰山蒙陰縣,
“蒙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蒙山下”。○注曰“魯七百裏之封,顓臾為附庸,
在其域中”。○正義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
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裏,革車千乘。”鄭注雲:“曲阜,魯地,上公之封,地
方五百裏,加魯以四等之附庸,方百裏者二十四井,五五二十五積四十九,開方
之,得七百裏。”言其顓臾為附庸,在此七百裏封域之中也。○注“周任,古之
良史”。○正義曰:周大夫也,與史侯、臧文仲並古人立言之賢者也。○“馬曰”
至“過邪”。○正義曰:雲“柙,檻也”者,《說文》雲“柙,檻也。檻,櫳也。
一曰圈。以藏虎兕”。《爾雅》雲:“兕,似牛。”郭璞雲:“一角,青色,重
千斤。”《說文》雲:“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堅厚,可製鎧。”《交州記》曰:
“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長三尺餘,形如馬鞭柄。”是也。雲“櫝,匱也”者,
亦《說文》雲也。○注“孔曰:幹,也。戈,戟也”。○正義曰:幹,一名,
今謂之旁牌。《方言》雲:“,自關而東,或謂之,或謂之幹。關西謂之。
是幹、為一也,施紛以持之。”孔注《尚書·費誓》雲:“施乃紛。”紛如
綬而小,係於以持之,且以為飾也。幹,也,並之以敵,故《牧誓》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