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季氏第十六(3 / 3)

戒慎之事也。“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者,少,謂人年二十九以下,血

氣猶弱,筋骨未定,貪色則自損,故戒之。“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者,壯,謂氣力方當剛強,喜於爭鬥,故戒之。“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

得”者,老,謂五十以上。得,謂貪得。血氣既衰,多好聚斂,故戒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順吉逆凶,天之命也。)畏大人,(大

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其德。)畏聖人之言。(深遠不可易知測,聖人之言也。)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恢疏,故不知畏。)狎大人,(直而不肆,故狎之。)

侮聖人之言。”(不可小知,故侮之。)

[疏]“孔子”至“之言”。○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敬慢不同也。“君子

有三畏”者,心服曰畏。言君子心所畏服,有三種之事也。“畏天命”者,謂作

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順吉逆凶,天之命也,故君子畏之。“畏大

人”者,大人即聖人也,與天地合其德,故君子畏之。“畏聖人之言”者,聖人

之言,深遠不可易知測,故君子畏之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者,言小人

與君子相反,天道恢疏,故小人不知畏也。“狎大人”者,狎,謂慣忽。聖人直

而不肆,故小人忽之。“侮聖人之言”者,侮,謂輕慢。聖人之言,不可小知,

故小人輕慢之而不行也。○注“順吉逆凶,天之命也”。○正義曰:《虞書·大

禹謨》雲:“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孔安國雲:“順道吉,從逆凶,吉凶

之報,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言不虛。”道即天命也,天命無不報,故可畏之。

○注“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正義曰:《易》雲“利見大人”,即聖

人也。《乾卦·文言》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莊氏雲:“謂覆載也。

與日月合其明,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

神合其吉凶,若福善禍淫也。”此獨舉天地合其德者,舉一隅也。○注“恢疏,

故不知畏”。○正義曰:案《老子·德經》雲:“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言天

之網羅,恢恢疏遠,刑淫賞善,不失毫分也。○注“直而不肆,故狎之”。○正

義曰:肆,謂放肆。言大人質直而不放肆,故小人輕狎之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孔曰:“困,謂有所不通。”)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疏]“孔子”至“下矣”。○正義曰:此章勸人學也。“生而知之者,上也”

者,謂聖人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學而知道,次於聖人,謂賢人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者,人本不好學,因其行事有所困,禮不通,發憤而學

之者,複次於賢人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者,謂知困而不能學,此為下

愚之民也。○注“孔曰:困,謂有所不通”。○正義曰:言為事不能通達者也。

《左傳》昭七年,“公如楚。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九月,

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是其困而學之者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疏]“孔子”至“思義”。正義曰:此章言君子有九種之事當用心思慮,使

合禮義也。“視思明”者,目睹為視,見微為明,言君子睹視當思見微,若離婁

也。“聽思聰”者,耳聞為聽,聽遠為聰,言君子耳聽當思聞遠,若師曠也。

“色思溫”者,言顏色不可嚴猛,當思溫也。“貌思恭”者,體接物,不可驕

亢,當思恭遜也。“言思忠”者,凡所言論,不可隱欺,當思盡其忠心也。“事

思敬”者,凡人執事多惰窳,君子常思謹敬也。“疑思問”者,已有疑事,不使

在躬,當思問以辨之也。“忿思難”者,謂人以非理忤己,己必忿怒。心雖忿怒,

不可輕易,當思其後得無患難乎?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是不思難者也。

“見得思義”者,言若有所得,當思義然後取,不可苟也。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孔曰:

“探湯,喻去惡疾。”)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

也。”

[疏]“孔曰”至“人也”。○正義曰:此章言善人難得也。“見善如不及”

者,言為善常汲汲也。“見不善如探湯”者,人之探試熱湯,其去之必速,以喻

見惡事去之疾也。“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者,言今人與古人皆有能若此者

也。“隱居以求其誌”者,謂隱Т幽居,以求遂其己誌也。“行義以達其道”者,

謂好行義事,以達其仁道也。“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者,言但聞其語,說

古有此行之人也,今則無有,故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孔曰:“千駟,四千匹。”)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馬曰:“首陽山在河東蒲阪縣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王曰:“此所謂以德為稱。”)

[疏]“齊景公”至“謂與”。○正義曰:此章貴德也。“齊景公有馬千駟,

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者,景公,齊君。景,諡也。馬四匹為駟。千駟,四千

匹也。言齊君景公雖富有千駟,及其死也,無德可稱。“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

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者,夷、齊,孤竹君之二子,讓位周。遇武

王伐紂,諫之,不入。及武王既誅紂,義不食周粟,故於河東郡蒲阪縣首陽山下

采薇而食,終餓死。雖然窮餓,民到於今稱之,以為古之賢人。其此所謂以德為

稱者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馬曰:“以為伯魚孔子之子,所聞

當有異。”)對曰:“未也。嚐獨立,(孔曰:“獨立,謂孔子。”)鯉趨而過

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

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

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

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疏]“陳亢”至“子也”。○正義曰:此章勉人為詩、為禮也。“陳亢問於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者,伯魚,孔子之子,鯉也。弟子陳亢以為伯魚是孔子

之子,所聞當有異於餘人,故問之。“對曰:未也”者,答言未有異聞也。“嚐

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者,伯魚對陳亢言,雖未有異聞,有時夫子曾獨立於堂,鯉疾趨而

過其中庭。夫子謂己曰:“學詩乎?”己即對曰:“未也。”夫子又言:“不學

詩,無以言。”以古者會同,皆賦詩見意,若不學之,何以為言也?鯉於是退而

遂學通於詩也。“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者,謂異日夫子又嚐獨立,而伯魚趨過。夫

子訓之曰:“學禮乎?”答言:“未也。”夫子又言:“若不學禮,無以立身。”

以禮者,恭儉莊敬。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之,則無以立其身也。鯉於

是退而學通於禮。“聞斯二者”,蓋言別無異聞,但聞此詩、禮二者也。“陳亢

退而喜”者,既問伯魚,退而喜悅也。“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

之遠其子也”者,亢言:始但問異聞,是問一也。今乃聞詩可以言,禮可以立,

且鯉也過庭,方始受訓,則知不常嘻嘻褻慢,是又聞君子之疏遠其子也,故為得

三,所以喜也。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

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孔曰:“小君,君夫人之稱。對異所謙,

故曰寡小君。當此之時,諸侯嫡妾不正,稱號不審,故孔子正言其禮也。”)

[疏]“邦君”至“夫人”。○正義曰:此章正夫人之名稱也。“邦君之妻”

者,諸侯之夫人也。妻者,齊也,言與夫齊體,上下之通稱,故曰邦君之妻也。

“君稱之曰夫人”者,夫人之言也,能扶成人君之德也。邦君自稱其妻則曰夫人

也。“夫人自稱曰小童”者,自稱謙言己小弱之童稚也。“邦人稱之曰君夫人”

者,謂國中之臣民言則係君而稱之,言是君之夫人,故曰君夫人也。“稱諸異邦

曰寡小君”者,諸,於也。謂己國臣民稱己君之夫人於他國之人,則曰寡小君。

對異邦謙也。以對異邦稱君曰寡君,謙言寡德之君,夫人對君為小,故曰寡小君

也。“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者,謂稱他國君妻亦曰君夫人也。以當此之時,

諸侯嫡妾不正,稱號不審,故孔子正言其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