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幹也”。戈者,《考工記》雲:“戈,必六尺有六寸。其刃廣二寸,內
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鄭玄注雲:“戈,今句孑戟也,或謂之雞鳴,或謂之
擁頸。內謂胡以內接礻必者也,長四寸。胡六寸。援八寸。”鄭司農雲:“援,
直刃也,胡,其孑。”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
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孔曰:“希,少也。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平
王東遷,周始微弱。諸侯自作禮樂,專行征伐,始於隱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
於乾侯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桓子五
世,為家臣陽虎所囚。”)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馬曰:“陪,重也。
謂家臣。陽虎為季氏家臣,至虎三世而出奔齊。”)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孔曰:“製之由君。”)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孔曰:“無所非議。”)
[疏]“孔曰”至“不議”。○正義曰:此一章論天下有道、無道,禮樂征伐
所出不同,及言衰失之世數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者,
王者功成製禮,治定作樂,立司馬之官,掌九伐之法,諸侯不得製作禮樂,賜弓
矢然後專征伐。是天下有道之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也。“天下無道,則禮樂征
伐自諸侯出”者,謂天子微弱,諸侯上僭,自作禮樂,專行征伐也。“自諸侯出,
蓋十世希不失矣”者,希,少也。言政出諸侯,不過十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
也。若魯昭公出奔齊是也。“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者,言政在大夫,不過
五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矣。若魯大夫季桓子為陽虎所囚是也。“陪臣執國命,
三世希不失矣”者,陪,重也,謂家臣也。大夫已為臣,故謂家臣為陪臣。言陪
臣擅權執國之政命,不過三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矣。若陽虎三世而出奔齊是
也。“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者,元為政命,製之由君也。“天下有道,則
庶人不議”者,議謂謗訕。言天下有道,則上酌民言以為政教,所行皆是,則庶
人無有非毀謗議也。○注“孔曰”至“乾侯”。○正義曰:雲“周幽王為犬戎所
殺,平王東遷”者,案《周本紀》雲:“幽王三年,嬖褒姒,生伯服。幽王欲廢
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幽王得褒姒,愛之,使廢申後,並去太子,用
褒姒為後,以其子伯服為太子。幽王之廢後去太子也,申侯怒,乃與繒、西夷犬
戎共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麗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
去。”隱六年《左傳》稱:“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周本紀》又雲:“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也。”
雲“周始微弱”者,《地理誌》雲:“幽王淫褒姒,滅宗周,子平王東居洛邑。”
於是王室之尊與諸侯無異,其詩不能複雅,故其詩謂之《王國風》,是周始微弱
也。雲“諸侯自作禮樂”者,謂僭為天子之禮樂,若魯昭公之比也。案昭二十五
年《公羊傳》雲:“子家駒曰:‘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諸侯,久矣。’昭公
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輅,朱幹玉戚以舞《大夏》,
八佾以舞《大武》。’”是也。雲“專行征伐”者,謂不由王命,專擅行其征伐。
春秋之時,諸侯皆是也。雲“始於隱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於乾侯”者,隱公
名息姑,伯禽七世孫,惠公弗皇子,聲子所生,平王四十九年即位。是王室微弱,
政在諸侯,始於隱公。隱公卒,弟桓公允立。卒,子莊公同立。卒,子閔公開立。
卒,兄僖公申立。卒,子文公興立。卒,子宣公倭立。卒,子成公黑肱立。卒,
子襄公午立。卒,子昭公立。是為十世也。《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公孫於齊。
三十二年,卒於乾侯。是也。○注“孔曰”至“所囚”。○正義曰:“季文子初
得政,至桓子五世”者,謂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桓子為五世也。雲“為家
臣陽虎所囚”者,定五年《左傳》雲“九月乙亥,陽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是
也。○注“陽虎”至“奔齊”。○正義曰:魯伐陽虎,陽虎出奔齊,在定九年。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鄭曰:“言此之時,魯定公之初。魯自東
門襄仲殺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於是政在大夫,爵祿不從君出,至定公為五世
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孔曰:“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故夫三
桓之子孫微矣。”(孔曰:“三桓,謂仲孫、叔孫、季孫。三卿皆出桓公,故曰
三桓也。仲孫氏改其氏稱孟氏,至哀公皆衰。”)
[疏]“孔子”至“微矣”。○正義曰:此章言魯公室微弱,政在大夫也。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者,謂政在大夫,爵祿不從君出,始於宣公。言
此之時,在魯定公之初,故為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者,逮,及也。言
君之政令及於大夫,至今四世矣。謂季文子、武子、悼子、平子也。“故夫三桓
之子孫微矣”者,三桓謂仲孫、叔孫、季孫。三卿皆出桓公,故曰三桓也。仲孫
氏改其氏稱孟氏。以禮樂征伐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故夫三桓子孫至哀公時皆
衰微也。○注“鄭曰”至“世矣”。○正義曰:“魯自東門襄仲殺文公之子赤而
立宣公”者,文十八年《左傳》雲“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事襄仲。
宣公長,而屬諸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仲見於齊侯而請之。齊侯新立,
而欲親魯,許之。冬十月,仲殺惡及視,而立宣公”是也。《公羊傳》作“子赤
襄仲居東門,故曰東門襄仲”。雲“至定公為五世矣”者,謂宣公、成公、襄公、
昭公、定公也。○注“孔曰: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正義曰:此據《左
傳》及《世家》文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
(馬曰:“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馬曰:“麵柔也。”)
友便佞,損矣。”(鄭曰:“便,辯也,謂佞而辨。”)
[疏]“孔子”至“損矣”。○正義曰:此章戒人擇友也。“益者三友,損者
三友”者,以人為友,損益於己,其類各三也。“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者,直謂正直,諒謂誠信,多聞謂博學。以此三種之人為友,則有益於己也。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者,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
善柔,謂麵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便,辨也,謂佞而複辨。以此三種之人為
友,則有損於己也。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動得禮樂之節。)樂道人之
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孔曰:“恃尊貴以自恣。”)樂佚遊,(王曰:
“佚遊,出入不節。”)樂宴樂,損矣。”(孔曰:“宴樂,沈荒淫瀆。三者,
自損之道。”)
[疏]“孔子”至“損矣”。○正義曰:此章言人心樂好損益之事,各有三種
也。“樂節禮樂”者,謂凡所動作,皆得禮樂之節也。“樂道人之善”者,謂好
稱人之美也。“樂多賢友”者,謂好多得賢人以為朋友也。言好此三者,於身有
益也。“樂驕樂”者,謂恃尊貴以自恣也。“樂佚遊”者,謂好出入不節也。
“樂宴樂”者,謂好沈荒淫溢也。言好此三者,自損之道也。○注“沈荒淫瀆”。
○正義曰:雲沉者,《書·微子》雲“沉酗於酒”,言人以酒亂,若沉沒於水,
故以耽酒為沉也。荒者,廢也,謂有所好樂而廢所掌之職事也。《書》雲“酒荒
於厥邑”,“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皆是淫,訓過也。言耽酒為過差也。瀆者,
嫉慢也。言無複禮節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孔曰:“愆,過也。”)言未及之而言謂之
躁,(鄭曰:“躁,不安靜。”)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孔曰:“隱匿不盡情
實。”)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周曰:“未見君子顏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
語者,猶瞽也。”)
[疏]“孔子”至“之瞽”。○正義曰:此章戒卑侍於尊,審慎言語之法也。
“侍於君子有三愆”者,愆,過也。言卑侍於尊,有三種過失之事。“言未及之
而言謂之躁”者,謂君子言事,未及於己而輒先言,是謂躁動不安靜也。“言及
之而不言謂之隱”者,謂君子言論及己,己應言而不言,是謂隱匿不盡情實也。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者,瞽,謂無目之人也。言未見君子顏色所趣向,而便
逆先意語者,猶若無目人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戎: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
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曰:“得,貪得。”)
[疏]“孔子”至“在得”。○正義曰:此章言君子之人,自少及老,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