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衛靈公第十五
[疏]正義曰:此章記孔子先禮後兵,去亂就治,並明忠、信、仁、知、勸學,
為邦無所毀譽,必察好惡。誌士君子之道,事君相師之儀,皆有恥且格之事,故
次前篇也。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曰:“軍陳行列之法。”)孔子對曰:“俎豆之事,
則嚐聞之矣。”(孔曰:“俎豆,禮器。”)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鄭曰:
“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軍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疏]“衛靈”至“學也”。○正義曰:此章記孔子先禮後兵之事也。“衛靈
公問陳於孔子”者,問軍陳行列之法於孔子也。“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
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者,俎豆,禮器。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
孔子之意,治國以禮義為本,軍旅為末,本未立,則不可教以末事。今靈公但問
軍陳,故對曰:“俎豆行禮之事,則嚐聞之。軍旅用兵之事,未之學也。”《左
傳》哀十一年,“孔文子之將攻大叔”也,訪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
嚐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其意亦與此同。軍旅甲兵亦治國之具也,
彼以文子非禮,欲國內用兵;此以靈公空問軍陳,故並不答,非輕甲兵也。○注
“俎豆,禮器”。○正義曰:案《明堂位》雲:“俎,有虞氏以完,夏後氏以
,殷以具,周以房俎。”鄭注雲:“完,斷木為四足而已。之言
蹶也,謂中足為橫距之象,《周禮》謂之距。具之言枳具也,謂曲橈之也。
房謂足下跗也,上下兩間,有似於堂房。《魯頌》曰:‘籩豆大房。’”又曰:
“夏後氏以曷豆,殷玉豆,周獻豆。”鄭注雲:“曷,無異物之飾也。獻,
疏刻之。齊人謂無發為禿曷。”其委曲製度備在禮圖。○注“鄭曰:萬二千五
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正義曰:皆《司馬序官》文也。
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曰:“從者,弟子。興,起也。
孔子去衛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難,又之陳。會吳伐陳,陳亂,故
乏食。”)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濫,溢也。君子固亦有窮時,但不如小人窮則濫溢為非。)
[疏]“明日”至“濫矣”。○正義曰:此章記孔子厄於陳也。“明日遂行”
者,既答靈公之明日也,遂去衛國而之於他邦也。“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者,從者,弟子也。興,起也。孔子在陳,會吳伐陳,陳亂,故乏絕糧食,弟
子從者困病,莫能興起也。“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者,慍,怒也。子路
以為,君子學,則祿在其中,不當有窮困。今乃窮困,故慍怒而見,問於夫子曰:
“君子豈亦如常人有窮困邪?”“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者,濫,溢
也。言君子固亦有窮困時,但不如小人窮則濫溢為非。○注“孔曰”至“乏食”。
○正義曰:雲“孔子去衛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難,又之陳。會吳
伐陳”者,皆以《孔子世家》文而知也。如、之皆訓往。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孔曰:“然謂
多學而識之。”)非與?”(孔曰:“問今不然。”)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善有元,事有會,天下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知其元則眾善舉矣,故不待
多學而一知之。)
[疏]“子曰”至“貫之”。○正義曰:此章言善道有統也。“子曰:賜也,
女以子為多學而識之者與”者,孔子問子貢:女意以我為多其學問記識之者與?
與,語辭。“對曰:然”者,子貢意以為然,是夫子多學而識之也。“非與”者,
子貢又言:今乃非多學而識之者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者,孔子答言,
己之善道,非多學而識之也,我但用一理以通貫之。以其善有元,事有會,知其
元則眾善舉矣,故不待多學,一以知之。○注“天下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正義曰:《周易·下係辭》文也。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王曰:“君子固窮,而子路慍見,故謂之小
於知德。”)
[疏]“子曰:由知德者鮮矣!”○正義曰:此一章言子路鮮於知德。鮮,少
也。由,子路名。言君子固窮,而子路慍見,故謂之少於知德也。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麵而已矣。”(言任
官得其人,故無為而治。)
[疏]“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
正義曰: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貴在無為清靜而民化之,然後之王者,以
罕能及,故孔子曰:“無為而天下治者,其舜也與?”所以無為者,以其任官得
人。夫舜何必有為哉,但恭敬己身,正南麵鄉明而已。○注“言任官得其人,故
無為而治”。○正義曰:案《舜典》命禹宅百揆,棄、後稷、契作司徒,皋陶作
士,垂、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典樂教胄子,龍作納言,並四嶽十二
牧,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無為而治也。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
篤敬,雖州裏,行乎哉?(鄭曰:“萬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裏,
行乎哉?言不可行。”)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包曰:“衡,軛也。言思念忠信,立則常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若倚車
軛。”)子張書諸紳。(孔曰:“紳,大帶。”)
[疏]“子張”至“諸紳”。○正義曰:此一章言可常行之行也。“子張問行”
者,問於夫子,何如則可常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
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者,孔子答言,必當言盡忠誠,不欺於物,
行唯敦厚而常謹敬,則雖蠻貊遠國,其道行矣。反此,雖州裏近處,而行乎哉?
言不可行也。“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者,輿
是車輿也。衡,軛也。言常思念忠信篤敬,立則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若倚
車軛。夫能如是,而後可行。“子張書諸紳”者,紳,大帶也。子張以孔子之言
書之紳帶,意其佩服無忽忘也。○注“鄭曰”至“為裏”。○正義曰:《周禮·
大司徒職》雲:“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是
二千五百家為州也。今雲萬二千五百家為州,誤也。雲“五家為鄰,五鄰為裏”,
《遂人職》文也。○注“紳,大帶”。○正義曰: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
之紳。《玉藻》說帶雲“大夫大帶”,是一名大帶也。《玉藻》稱“天子素帶朱
裏,終辟。諸侯素帶不朱裏而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
帶,弟子縞帶。並紉約用組”。“三寸,長齊於帶。紳長,製,士三尺,有司二
尺有五寸。子遊曰:‘參分帶下,紳居二焉。紳結三齊。’大夫大帶四寸,雜
帶。君朱綠,大夫玄華,士緇辟,二寸,再繚四寸。凡帶,有率,無箴功。”此
紳帶之製也。
子曰:“直哉,史魚!(孔曰:“衛大夫史酋。”)邦有道,如矢。邦無
道,如矢。(孔曰:“有道無道,行直如矢,言不曲。”)君子哉,蘧伯玉!邦
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包曰:“卷而懷,謂不與時政柔順,
不忤於人。”)
[疏]“子曰”至“懷之”。○正義曰:此章美衛大夫史酋、蘧瑗之行也。
“直哉,史魚”者,美史魚之行正直也。“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者,
此其直之行也。矢,箭也。史酋之德,其性惟直,國之有道無道,行直如箭,
言不隨世變曲也。“君子哉,蘧伯玉”者,美伯玉有君子之德也。“邦有道,則
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者,此其君子之行也。國若有道,則肆其聰明而在
仕也。國若無道,則韜光晦知、不與時政,亦常柔順不忤逆校人。是以謂之君子
也。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疏]“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
人,亦不失言”。○正義曰:此章戒其知人也。若中人以上,可以語上,是可與
言,而不與言,是失於彼人也。若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而己與之言,則失於
己言也。惟知者明於事,二者俱不失。
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曰:“無求生以
害仁,死而後成仁,則誌士仁人不愛其身也。”)
[疏]“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正義曰:此章
言誌善之士,仁愛之人,無求生而害仁。若身死而後成仁,則誌士仁人不愛其身,
有殺其身以成其仁者也。若伯夷、叔齊及比幹是也。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
者,友其士之仁者。”(孔曰:“言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
[疏]“子貢”至“仁者”。○正義曰:此章明為仁之法也。“子貢問為仁”
者,子貢欲為仁,未知其法,故問之。“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者,
將答問仁,先為設譬也。若百工欲善其所為之事,當先利所用之器。“居是邦
也,事某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此答譬也。言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
為助。大夫尊,故言事。士卑,故言友。大夫言賢,士言仁,互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