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據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取其易
知。)乘殷之輅,(馬曰:“殷車曰大輅。《左傳》曰:‘大輅越席,昭其儉也。”)
服周之冕,(包曰:“冕,禮冠。周之禮文而備,取其︻糸廣塞耳,不任視聽。”)
樂則《韶舞》。(“《韶》,舜樂也。盡善盡美,故取之。”)放鄭聲,遠佞人。
鄭聲淫,佞人殆。”(孔曰:“鄭聲、佞人亦俱能惑人心,與雅樂、賢人同,而
使人淫亂危殆,故當放遠之。”)
[疏]“顏淵”至“人殆”。○正義曰:此章言治國之法也。“顏淵問為邦”
者,為猶之治。問治國之禮法於孔子也。“子曰:行夏之時”者,此下孔子答以
為邦所行用之禮樂車服也。夏之時,謂以建寅之月為正也。據見萬物之生,以為
四時之始,取其易知,故使行之。“乘殷之輅”者,殷車曰大輅,謂木輅也。取
其儉素,故使乘之。“服周之冕”者,冕,禮冠也。周之禮文而備,取其︻糸廣
塞耳,不任視聽,故使服之。“樂則《韶舞》”者,《韶》,舜樂名也。以其盡
善盡美,故使取之。“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者,又當放棄鄭、衛
之聲,遠離辨佞之人,以鄭聲、佞人亦俱能惑人心,與雅樂、賢人同,然而使人
淫亂危殆,故使放遠之。○注“馬曰”至“儉也”。正義曰:雲“殷車曰大輅”
者,《明堂位》曰:“大輅,殷輅也。”鄭注雲“大路,木路也。漢祭天乘殷之
路,今謂之桑根車”者,是也。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為號,門曰路門,寢
曰路寢,車曰路車,故人君之車,通以路為名。《周禮·巾車》“掌王之五路”。
鄭玄雲:“王在焉曰路。”彼解天子之車,故雲王在耳。其實諸侯之車亦稱為路。
雲“《左傳》曰:大輅越席,昭其儉也”者,桓二年文也。越席,結蒲為席,置
於路中以茵藉,示其儉也。服虔雲:“大路,木路。”引之者以證殷路一名大路
也。杜元凱以大路為玉路,今所不取。○注“包曰”至“視聽”。正義曰:雲
“冕,禮冠。周之禮文而備”者,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中之別號,故雲
“冕,禮冠”也。《世本》雲:“黃帝作冕。”宋仲子雲:“冕,冠之有旒者,
禮文殘缺,形製難詳。”《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止言玄
朱而已,不言所用之物。《子罕篇》雲:“麻冕,禮也。”蓋以木為,而用布
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其長短廣狹,則經傳無文。阮諶《三禮圖·漢禮
器製度》雲:“冕製皆長尺六寸,廣八寸,天子以下皆同。”沈引董巴《輿服誌》
雲:“廣七寸,長尺二寸。”應劭《漢官儀》雲:“廣七寸,長八寸。”沈又雲:
“廣八寸,長尺六寸者,天子之冕。廣七寸,長尺二寸者,諸侯之冕。廣七寸,
長八寸者,大夫之冕。”但古禮殘缺,未知孰是,故備載焉。司馬彪《漢書·輿
服誌》雲:“孝明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之文
製冕,皆前圓後方,朱裏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
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五旒。皆有前無後。”此則漢法耳。其古禮,鄭
玄注《弁師》雲天子袞冕,以五采繅,前後十二ヵ,ヵ有五采玉十有二。冕,
前後九ヵ。毳冕,前後七ヵ。希冕,前後五ヵ。玄冕,前後三ヵ。ヵ皆五采玉十
有二。上公袞冕,三采繅,前後九ヵ,ヵ有三采玉九。侯伯冕,三采繅,前後
七ヵ,ヵ有三采玉七。子男毳冕,三采繅,前後五ヵ,ヵ有三采玉五。孤卿以下,
皆二采繅,二采玉焉。蓋以繅采玉其ヵ。又玉名,依命數耳。謂之冕者,冕,
亻免也,以其後高前下,有亻免俯之形,故因名焉。蓋以在上位者失於驕矜,欲
令位彌高而誌彌下,故製此服,令貴者下賤也。雲“取其︻糸廣塞耳,不任視聽”
者,︻纊,黃綿也。案今禮圖袞冕以下皆有充耳,天子以︻纊,諸侯以青纊,以
其冕旒垂目,︻纊塞耳,欲使無為清靜,以化其民,故不任視聽也。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王曰:“君子當思患而預防之。”)
[疏]“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正義曰:此章戒人備豫不虞也。○
注“王曰:君子當思患而預防之”。○正義曰:此《周易·既濟·象辭》也。王
弼雲:“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正義曰:此章疾時人好
色而不好德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孔曰:“柳下
惠,展禽也。知賢而不舉,是為竊位。”)
[疏]“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正義曰:
此章勉人舉賢也。竊,盜也。魯大夫臧文仲知賢不舉,偷安於位,故曰竊位。以
其知柳下惠之賢,不稱舉與立於朝廷也。○注“柳下惠,展禽也”。○正義曰:
案《魯語》“展禽對臧文仲雲:獲聞之”。是其人氏展,名獲,字禽。柳下是其
所食之邑名,諡曰惠。《列女傳》:“柳下惠死,門人將諡之。妻曰:‘夫子之
諡,宜為惠乎?’門人從,以為諡。”《莊子》雲“柳下季”者,季是五十字,
禽是二十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孔曰:“責已厚,責人薄,
所以遠怨咎。”)
[疏]“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正義曰:此章戒人責已
也。躬,身也。言凡事自責厚,薄責於人,則所以遠怨咎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孔曰:“不曰如之何者,猶言不曰奈是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曰:“如之何者,言禍難已成,吾亦無
如之何。”)
[疏]“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正義曰:
此章戒人豫防禍難也。如,奈也。“不曰如之何”,猶言“不曰奈是何”。末,
無也。若曰奈是何者,則是禍難已成,不可救藥,吾亦無柰之何。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鄭曰:“小慧,謂
小小之才知。難矣哉,言終無成。”)
[疏]“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正義曰:此章
貴義。小慧,謂小小才知。言人群朋共居,終竟一日,所言不及義事,但好行小
小才知,以陵誇於人,難有所成矣哉!言終無成也。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鄭
曰:“義以為質,謂操行。孫以出之,謂言語。”)
[疏]“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正義曰:此章論君子之行也。義以為質,謂操執以行者,當以義為體質。文之
以禮,然後行之。孫順其言語以出之。守信以成之。能此四者,可謂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包曰:“君子之人但病無
聖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
[疏]“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正義曰:此章戒人
己也。病猶患也。言君子之人,但患己無聖人之道,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疾,猶病也。)
[疏]“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正義曰:此章勸人德也。疾,
猶病也。言君子病其終世而善名不稱也。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疏]“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正義曰:此章言君子責於己,
小人責於人也。求,責也。諸,於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包曰:“矜,矜莊也。”)群而不黨。”(孔曰:
“黨,助也。君子雖眾,不相私助,義之與比。”)
[疏]“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正義曰:此章言君子貌雖矜莊
而不爭鬥,君子雖眾而不私相黨助,義之與比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王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
[疏]“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正義曰:此章言君子用人,
取其善節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當察言觀行然後舉之。夫婦之
愚,可以與知,故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言已之所惡,勿加施於人。)
[疏]“子貢”至“於人”。○正義曰:此章言人當恕已不及物也。“子貢問
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者,問於孔子,求身之要道也。“子曰:其恕
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孔子答言,唯仁恕之一言,可終身行之也。己之
所惡,勿欲施於人,即恕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包曰:“所
譽者,輒試以事,不虛譽而已。”)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馬曰:
“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無所阿私,所以雲直道而行。”)
[疏]“子曰”至“行也”。○正義曰:此章論正直之道也。“子曰:吾之於
人也,誰毀誰譽”者,毀謂譖害,譽謂稱揚。言我之於人,於誰毀?於誰譽?無
私毀譽也。“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者,言所稱譽者,輒試以事,不虛譽而
已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者,斯,此也。三代,夏、殷、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