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憲問第十四
[疏]正義曰:此篇論三王二霸之跡、諸侯大夫之行、為仁知恥、已安民,
皆政之大節也,故以類相聚,次於問政也。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孔曰:“,祿也。邦有道,當食祿。”)
邦無道,,恥也。”(孔曰:“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克、
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馬曰:“克,好勝人。伐,自伐其功。怨,
忌小怨。欲,貪欲也。”)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包曰:
“四者行之難,未足以為仁。”)
[疏]“憲問恥”至“知也”。○正義曰:此章明恥辱及仁德也。憲,謂弟子
原憲,問於夫子曰:“人之行,何為可恥辱也?”“子曰:邦有道,。邦無道,
,恥也”者,,祿也。孔子答言:“邦有道,當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
其祿,是恥辱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者,克,好勝人也。
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貪欲也。原憲複問曰:“若此四者不行焉,
可以為仁人矣乎?”“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
行四者,可以為難,未足以為仁也。”○注“馬曰”至“欲也”。○正義曰:雲
“克,好勝人”者,克訓勝也。《左傳》僖九年,秦伯將納晉惠公,謂其大夫公
孫枝曰:“夷吾其定乎?”對曰:“言多忌克,難哉!”公曰:“忌則多怨,又
焉能克?”杜預曰:“其言雖多忌,足以自害,不能勝人也。”是克為好勝人
也。雲“伐,自伐其功”者,《書》曰:“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老
子》曰:“自伐者無功。”言人有功,誇示之,則人不與,乃無功也。是伐去其
功,若伐去樹木然,故經傳謂誇功為伐,謂自伐其功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士當誌道,不求安。而懷其居,非
士也。)
[疏]“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正義曰:此章言士當誌於道,不
求安居。而懷安其居,則非士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包曰:“危,厲也。邦有道,可以厲言行也。”)
邦無道,危行言孫。”(孫,順也。厲行不隨俗,順言以遠害。)
[疏]“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正義曰:此章教
人言行之法也。危,厲也。孫,順也。言邦有道,可以厲言行。邦無道,則厲其
行,不隨汙俗,順言辭以避當時之害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德不可以億中,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疏]“子曰”至“有仁”。○正義曰:此章言有德有仁者之行也。“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者,德不可以無言億中,故必有言也。“有言者不必有德”者,
辯佞口給,不必有德也。“仁者必有勇”者,見危授命,殺身以成仁,是必有勇
也。“勇者不必有仁”者,若暴虎馮河之勇,不必有仁也。
南宮適(孔曰:“適,南宮敬叔,魯大夫。”)問於孔子曰:“羿善射,
蕩舟,(孔曰:“羿,有窮國之君,篡夏後相之位。其臣寒浞殺之,因其室而生
。多力,能陸地行舟,為夏後少康所殺。”)俱不得其死然。(孔曰:“此
二子者,皆不得以壽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馬曰:“禹
盡力於溝洫,稷播百,故曰躬稼。禹及其身,稷及後世,皆王。適意欲以禹、
稷比孔子。孔子謙,故不答也。”)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
人!”(孔曰:“賤不義而貴有德,故曰君子。”)
[疏]“南宮適”至“若人”。○正義曰:此章賤不義而貴有德也。南宮適者,
魯大夫南宮敬叔也。問於孔子曰:“羿善射,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
稼而有天下”者,羿,有窮國之君,以其善射,篡夏後相之位。其臣寒浞殺之。
,寒浞之子,多力。蕩,推也。能陸地推舟而行,為夏後少康所殺。然猶焉也。
此二子者,皆不得其壽終而死焉。禹盡力於溝洫,洪水既除,民乃粒;稷,後
稷也。名棄,周之始祖,播種百,皆以身親稼穡,故曰禹、稷躬稼也。禹受舜
禪;稷及後世,至文、武皆王天下,故曰而有天下也。“夫子不答”者,適意欲
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謙,故不答也。“南宮適出”者,既問而退也。“子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者,以其賤、羿之不義,貴禹、稷之有德,故美之
曰:“君子哉若此人也!尚德哉若此人也!”○注“孔曰:適,南宮敬叔,魯大
夫。”正義曰:此即南宮糸舀也,字子容。鄭注《檀弓》雲:“敬叔,魯孟僖子
之子,仲孫閱是也。”○注“孔曰”至“所殺”。○正義曰:雲“羿,有窮國之
君”者,羿居窮石之地,故以窮為國號。以有配之,猶言有周、有夏也。窮國之
君曰羿。羿是有窮君之名號也。孔注《尚書》雲:“羿,諸侯名。”杜注《左傳》
雲:“羿,有窮君之號。”則與孔不同也。《說文》雲:“羿,帝嚳射官也。”
賈逵雲:“羿之先祖,世為先王射官,故帝嚳賜羿弓矢,使司射。”《淮南子》
雲:“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九日而落之。《楚辭·天問》雲:“羿焉畢
日”,烏解羽歸藏。《易》亦雲:“羿畢十日。”《說文》雲:“畢者,射
也。”此三者言雖不經,難以取信,要言帝嚳時有羿,堯時亦有羿,則羿是善射
之號,非複人之名字。信如彼言,則不知此羿名為何也。雲“篡夏後相之位”者,
襄四年《左傳》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後羿自Θ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杜注雲“禹孫大康淫放失國,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亦微弱。仲康卒,子相立,
羿遂代相,號曰有窮”是也。雲“其臣寒浞殺之,因其室而生”者,《傳》又
曰:“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
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於田。椒之詐慝,以取其國家,
內外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浞因羿室,生澆及。”是也。
澆即也,聲轉字異,故彼此不同。雲“多力,能陸地行舟”者,以此文雲
蕩舟,蕩訓推也,故知多力,能陸地推舟而行也。雲“為夏後少康所殺”者,哀
元年《左傳》曰“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
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其心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
苞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
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遂滅過、戈,
複禹之績”。是也。過,澆國;戈,國,如彼《傳》文,當是羿逐出後相,乃
自立為天子,相依斟灌、斟,夏祚猶尚未滅,蓋與羿並稱王也。及寒浞殺羿,
因羿室而生澆,澆已長大,自能用師,始滅後相。相死之後,始生少康。少康生
杼,杼又年長,已堪誘,方始滅浞而立少康。計大康失邦,及少康紹國,向有
百載,乃滅有窮。而《夏本紀》雲“仲康崩,子相立。相崩,子少康立”。都不
言羿、浞之事,是馬遷之疏也。○注“馬曰”至“答也”。○正義曰:雲“禹盡
力於溝洫”者,《泰伯篇》文。雲稷播百者,《舜典》文也。又《益稷》雲:
“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民乃粒。”故總曰躬稼。雲“禹及
其身,稷及後世,皆王”者,禹受舜禪,是及身也。稷後十五世,至文王受命,
武王誅討,是及後世也。皆王有天下而為王也。雲“適意欲以禹、稷比孔子”者,
言孔子勤行道德,亦當王有天下也。孔子持謙,不敢以已比於禹、稷,故不答其
言也。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曰:“雖曰君子,
猶未能備。”)
[疏]“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正義曰:此章
言仁道難備也。雖曰君子,猶未能備,而有時不仁也。若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
車,可謂仁矣,而鏤簋朱,山節藻,是不仁也。小人性不及仁道,故未有仁
者。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孔曰:“言人有所愛,必
欲勞來之;有所忠,必欲教誨之。”)
[疏]“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正義曰:此章論忠愛
之心也。言人有所愛,必欲勞來之;有所忠,必欲教誨之也。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孔曰:“裨諶,鄭大夫氏名也。謀於野則獲,
於國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則使乘車以野,而謀作盟會之辭。”)世叔討
論之,行人子羽飾之,東裏子產潤色之。”(馬曰:“世叔,鄭大夫遊吉也。
討,治也。裨諶既造謀,世叔複治而論之,詳而審之。行人,掌使之官。子羽,
公孫揮。子產居東裏,因以為號。更此四賢而成,故鮮有敗事。”)
[疏]“子曰”至“色之”。正義曰:此章述鄭國大夫之善也。“子曰:為命,
裨諶草創之”者,裨諶,鄭大夫也。命,謂政命盟會之辭也。言鄭國將有諸侯之
事,作盟會政命之辭,則使裨諶草野以創製之。“世叔討論之”者,世叔,即
子大叔,鄭大夫遊吉也。討,治也。裨諶既造謀,世叔複治而論之,詳而審之也。
“行人子羽飾之”者,行人,掌使之官。予羽,公孫揮,亦鄭大夫也。世叔既
討論,複令公孫揮飾之也。“東裏子產潤色之”者,東裏,鄭城中裏名。子產
居東裏,因以為號。飾潤色皆謂增使華美也。既更此四賢而成,故鮮有敗事
也。○注“孔曰”至“之辭”。○正義曰:雲“謀於野則獲,於國則否”者,襄
三十一年《左傳》文。此及下注皆出於此。案彼《傳》雲:“子產之從政也,擇
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大夫
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
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
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
是以鮮有敗事。”是也。○注“馬曰”至“敗事”。○正義曰:雲“行人,掌使
之官”者,《周禮·秋官》有大行人、小行人,皆大夫也,掌諸侯朝覲、宗廟會
同之禮儀及時聘間問之事,則諸侯之行人亦然,故雲掌使之官,謂掌其為使之官
也。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孔曰:“惠,愛也。子產,古之遺愛。”)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馬曰:“子西,鄭大夫。彼哉彼哉,言無足稱。”
或曰:“楚令尹子西。”)問管仲。曰:“人也。(猶《詩》言“所謂伊人”。)
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孔曰:“伯氏,齊大夫。駢邑,地
名。齒,年也。伯氏食邑三百家,管仲奪之,使至疏食,而沒齒無怨言,以其當
理也。”)
[疏]“或問”至“怨言”。○正義曰:此章曆評子產、子西、管仲之為人也。
“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
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
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
無足可稱也。“問管仲”者,或人又問齊大夫管夷吾也。“曰:人也。奪伯氏駢
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者,此答言管仲是當理之人也。“人也”指管仲,
猶雲此人也。伯氏,鄭大夫。駢邑,地名。沒齒,謂終沒齒年也。伯氏食邑於駢
邑三百家,管仲奪之使貧,但飯疏食至於終年亦無怨言,以其管仲當理故也。○
注“孔曰”至“遺愛”。○正義曰:“惠,愛”,《釋詁》文。雲“子產,古之
遺愛”者,昭二十年《左傳》曰:“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
也。’”杜注雲:“子產見愛,有古人之遺風。”○注“為曰”至“子西”。○
正義曰:雲“子西,鄭大夫”者,案《左傳》子駟之子公孫夏也。“或曰:楚令
尹子西”者,案《左傳》公子申也,代囊瓦為令尹,為白公勝所殺者也。○注
“猶《詩》言‘所謂伊人’”。○正義曰:《詩·秦風·蒹葭》文也,毛《傳》
雲:“伊,維也。”鄭《箋》雲:“伊當作ム,ム猶是也。伊人,若言是人也。”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疏]“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正義曰:此章言人之貧乏,多
所怨恨,而無怨為難。江熙雲:“顏淵無怨,不可及也。”人若豐富,好生驕逸,
而無驕為易。江熙雲:“子貢不驕,猶可能也。”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孔曰:“公綽,
魯大夫。趙、魏,皆晉卿。家臣稱老。公綽性寡欲,趙、魏貪賢,家老無職,故
優。滕、薛小國,大夫職煩,故不可為。”)
[疏]“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正義曰:
此章評魯大夫孟公綽之才性也。趙、魏皆晉卿所食采邑名也。家臣稱老。公綽性
寡欲,趙、魏貪賢,家老無職,若公綽為之,則優遊有餘裕也。滕、薛乃小國,
而大夫職煩,則不可為也。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馬曰:“魯大夫臧孫紇。”)公綽
之不欲,(馬曰:“孟公綽。”)卞莊子之勇,(周曰:“卞邑大夫。”)冉求
之藝,文之以禮樂,(孔曰:“加之以禮樂文成。”)亦可以為成人矣。”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馬曰:“義然後取,不苟得。”)見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孔曰:“久要,舊約也。平生,猶少
時。”)
[疏]“子路”至“人矣”。○正義曰:此章論成人之行也。“子路問成人”
者,問於夫子,行何德行謂之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
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者,此答成人之行也。必也,
知如武仲,廉如公綽,勇如卞莊子,藝如冉求,既有知廉勇藝,複以禮樂文成之,
雖未足多,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者,夫子鄉言成人者,
是古之人也,又言今之成人不必能備如此也。“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者,此今之成人行也。見財利思合義然後取之;見
君親有危難,當致命以救之。久要,舊約也。平生,猶少時。言與人少時有舊約,
雖年長貴達,不忘其言。能此三事,亦可以為成人也。○注“馬曰:魯大夫臧孫
紇”。○正義曰:案《春秋》襄二十三年《左氏傳》,以阿順季氏出奔邾,又以
防求為後於魯,致防而奔齊。齊侯將為臧紇田。臧孫聞之,兄齊侯。與之言伐晉,
對曰:“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寢廟,畏人故也。今君
聞晉之亂而後作焉,寧將事之,非鼠如何?”乃弗與田。仲尼曰:“知之難也。
有臧武仲之知。”杜注雲:“謂能避齊禍,是武仲之知也。”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孔曰:“公
叔文子,衛大夫公孫拔。文,諡。”)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
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
“其然?豈其然乎?”(馬曰:“美其得道,嫌不能悉然。”)
[疏]“子問”至“然乎”。○正義曰:此章言衛大夫公孫拔之德行也。“子
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者,夫子指文子也。孔子
舊聞文子有此三行,疑而未信,故問於公明賈曰:“信實乎?”“公明賈對曰:
以告者過也”者,過,誤也。賈對孔子言,以告者誤雲不言不笑不取耳。“夫子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者,
賈言文子亦有言笑及取,但中時然後言,無遊言也,故人不厭棄其言;可樂而後
笑,不苟笑也,故人不厭惡其笑也;見得思義,合宜然後取之,不貪取也,故人
不厭倦其取也。“子曰:其然?豈其然乎”者,然,如此也。孔子聞賈之言,驚
而美之也,美其得道,故曰其如是。又嫌不能悉然,故曰:“豈可盡能如此者乎?”
○注“孔曰:公叔文子,衛大夫,公孫拔。文,諡”。○正義曰:案《世本》雲:
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為公叔氏。《諡法》:“慈惠愛民曰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曰:“防,
武仲故邑。為後,立後也。魯襄公二十三年,武仲為孟氏所譖,出奔邾。自邾如
防,使為以大蔡納請曰:‘紇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請。苟守先祀,無廢
二勳,敢不辟邑!’乃立臧為。紇致防而奔齊。此所謂要君。”)
[疏]“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正義曰:
此章論臧孫紇要君之事。防,武仲故邑。為後,猶立後也。武仲據防邑求立後於
魯,他人雖曰武仲不是要君,吾不信也。言實是要君。○注“孔曰”至“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