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憲問第十四(3 / 3)

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之無能。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孔曰:“先覺人情

者,是寧能為賢乎?或時反怨人。”)

[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正義曰:此章

戒人不可逆料人之詐,不可億度人之不信也。抑,語辭也。言先覺人者,是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所以非賢者,以詐偽不信之人為之億度囗囗囗囗囗人,故先覺者

非為賢也。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包曰:“微生,

姓。畝,名。”)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包曰:“疾世固陋,欲

行道以化之。”)

[疏]“微生”至“疾固也”。○正義曰:此章記孔子疾世固陋之事也。“微

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者,棲棲,猶皇皇也。微生畝,

隱士之姓名也。以言謂孔子曰:“丘(呼孔子名也),何為如是東西南北而棲棲

皇皇者與?無乃為佞說之事於世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者,孔

子答言:“不敢為佞,但疾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鄭曰:“德者,調良之謂。”)

[疏]“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正義曰:此章疾時尚力取勝,而

不重德。驥是古之善馬名,人不稱其任重致遠之力,但稱其調良之德也。馬尚如

是,人亦宜然。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德,恩惠之德。)以直

報怨,以德報德。”

[疏]“或曰”至“報德”。○正義曰:此章論酬恩報怨之法也。“或曰:以

德報怨,何如”者,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問孔子曰:“以恩德報讎怨,

何如?”“子曰:何以報德”者,孔子答言,若報怨既用其德,若受人恩惠之德,

不知何以報之也。“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者,既不許或人以德報怨,故陳其正

法,言當以直道報讎怨,以恩德報德也。○注“德,恩惠之德”。○正義曰:謂

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為德。《左傳》雲“然則德我乎”,又曰“王德

狄人”,皆是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貢怪夫子言何為

莫知己,故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馬曰:“孔子不用於世而不怨天,

人不知已亦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孔曰:“下學人事,上知天命。”)知

我者其天乎!”(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已。)

[疏]“子曰”至“天乎”。○正義曰:此章孔子自明其誌也。“子曰:莫我

知也夫”者,言無人知我誌者也。“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者,子貢怪夫子

言,故問何為莫知己。“子曰:不怨天,不尤人”者,尤,非也。孔子言已不用

於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非人也。“下學而上達”者,言己下學人事,上知

天命,時有否泰,故用有行藏,是以不怨天尤人也。“知我者其天乎”者,言唯

天知己誌也。○注“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正義曰:此《易·乾卦·文言》文

也。合其德者,謂覆載也。引之者,以證天知夫子者,以夫子聖人,與天地合德

故也。

公伯寮子路於季孫。(馬曰:“,譖也。伯寮,魯人,弟子也。”)子

服景伯以告,(孔曰:“魯大夫子服何忌也。告,告孔子。”)曰:“天子固有

惑誌,(孔曰:“季孫信讒,恚子路。”)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鄭曰:“吾勢力猶能辨子路之無罪於季孫,使之誅寮而肆之。有罪既刑,陳其

屍曰肆。”)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

命何!”

[疏]“公伯”至“命何”。○正義曰:此章言道之廢行皆由天命也。“公伯

寮子路於季孫”者,,譖也。伯寮、子路皆臣於季孫,伯寮誣子路以罪而譖

於季孫也。“子服景伯以告”者,以其事告孔子也。“曰:夫子固有惑誌”者,

夫子謂季孫。言季孫堅固已有疑惑之誌,謂信讒恚子路也。“於公伯寮,吾力猶

能肆諸市朝”者,有罪既刑,陳其屍曰肆。景伯言,吾勢力猶能辨子路之無罪於

季孫,使之誅寮而肆之。“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者,孔子不許其告,故言道之廢行皆由天命,雖公伯寮之譖,

其能違天而興廢子路乎!○注“伯寮,魯人,弟子也”。○正義曰:《史記·弟

子傳》雲:“公伯寮字子周,魯人,子路於季孫者。”○注“孔曰:魯大夫子

服何忌也”。○正義曰:案《左傳》哀十三年:“吳人將以公見晉侯,子服景伯

對使者,吳人乃止。既而悔之,將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後於魯矣。’”杜

注雲:“何,景伯名。”然則景伯單名何,而此注雲何忌,誤也。○注“有罪既

刑,陳其屍曰肆”。○正義曰:《秋官·鄉士職》雲:“協日刑殺,肆之三日。”

鄭玄曰:“肆猶申也,陳也。”是言有罪既殺,陳其屍曰肆也。言“市朝”者,

應劭曰:“大夫已上於朝,士已下於市。”

子曰:“賢者辟世,(孔曰:“世主莫得而臣。”)其次辟地,(馬曰:

“去亂國治邦。”)其次辟色,(孔曰:“色斯舉矣。”)其次辟言。”(孔

曰:“有惡言乃去。”)子曰:“作者七人矣。”(包曰:“作,為也。為之者

凡七人,謂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

[疏]“子曰”至“人矣”。○正義曰:此章言自古隱逸賢者之行也。“子曰:

賢者辟世”者,謂天地閉則賢人隱,高蹈塵外,枕流漱石,天子諸侯莫得而臣也。

“其次辟地”者,未能高棲絕世,但擇地而處,去亂國,治邦者也。“其次辟

色”者,不能豫擇治亂,但觀君之顏色,若有厭已之色,於斯舉而去之也。“其

次辟言”者,不能觀色斯舉矣,有惡言乃去之也。“子曰:作者七人矣”者,作,

為也。言為此行者凡有七人。○注“孔曰:色斯舉矣”。○正義曰:此《鄉黨篇》

文也。○注“包曰”至“接輿”。○正義曰:“作,為”,《釋言》文。雲“為

之者凡七人,謂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者,謂長

沮一,桀溺二,荷丈人三,石門晨門四,荷蕢五,儀封人六,楚狂接輿七也。

王弼雲:“七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鄭康成雲:

“伯夷、叔齊、虞仲,辟世者;荷、長沮、桀溺、辟地者;柳下惠、少連、辟

色者;荷蕢、楚狂接輿,辟言者。七當為十字之誤也。”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晨門者,閽人也。)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包曰:“言孔子知世不可為而強為之。”)

[疏]“子路”至“者與”。○正義曰:此章記隱者晨門之言也。“子路宿於

石門。晨門曰:奚自”者,石門,地名也。晨門,掌晨昏開閉門者,謂閽人也。

自,從也。奚,何也。時子路宿於石門,夙興為閽人所問曰:“汝何從來乎?”

“子路曰:自孔氏”者,子路答閽人,言自孔氏處來也。“曰:是知其不可而為

之者與”者,晨門聞子路雲從孔氏,未審孔氏為誰,又舊知孔子之行,故問曰:

“是知其世不可為,而周流東西,強為之者,此孔氏與?”意非孔子不能隱Т辟

世也。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蕢,草

器也。有心,謂契契然。)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此者,徒信己而已,言亦無益。)深則厲,淺則揭。”(包曰:“以衣涉

水為厲。揭,揭衣也。言隨世以行己,若過水必以濟,知其不可則當不為。”)

子曰:“果哉,末之難矣!”(未知己誌而便譏己,所以為果。末,無也。無難

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

[疏]“子擊”至“難矣”。○正義曰:此章記隱者荷蕢之言也。“子擊磬於

衛”者,時孔子在衛,而自擊磬為聲也。“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

擊磬乎”者,荷,擔揭也。蕢,草器也。有心,謂契契然。當孔子擊磬之時,有

擔揭草器之人,經過孔氏之門,聞其磬聲,乃言曰:“有心契契然憂苦哉,此擊

磬之聲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者,既,已也。

,鄙賤貌。莫,無也。斯,此也。荷蕢者既言“有心哉,擊磬乎”,又察其

磬聲,已而言曰:可鄙賤哉,乎!無人知己,此者,徒信已而已。言無

益也。“深則厲,淺則揭”者,此《衛風·匏有苦葉》詩,以衣涉水為厲。揭,

揭衣也。荷蕢者引之,欲令孔子隨世以行己,若過水,深則當厲不當揭,淺則當

揭而不當厲,以喻行己,知其不可,則不當為也。“子曰:果哉,末之難矣”者,

孔子聞荷蕢者譏已,故發此言。果,謂果敢。末,無也。言未知已誌而便譏己,

所以為果敢。無難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不以為難,故雲無難也。○注“蕢,

草器也。有心,謂契契然”。○正義曰:“蕢,草器”,見《說文》。《小雅·

大東》雲:“契契寤歎。”《毛傳》雲:“契契,憂苦也。”○注“包曰”至

“不為”。○正義曰:“雲以衣涉水為厲。揭,揭衣也”者,《爾雅·釋水》文

也。孫炎曰:“揭衣,褰裳也。”衣涉濡也。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孔曰:“高

宗,殷之中興王武丁也。諒,信也。陰,猶默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

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馬曰:“己,百官。”)以聽於塚宰三年。”(孔

曰:“塚宰,天官卿,佐王治者,三年喪畢,然後王自聽政。”)

[疏]“子張”至“三年”。○正義曰:此章論天子諸侯居喪之禮也。“子張

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者,“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周書·無逸篇》文也。高宗,殷王武丁也。諒,信也。陰,默也。言武丁居

父憂,信任塚宰,默而不言三年矣。子張未達其理,而問於夫子也。“子曰:何

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者,孔子答言:“何

必獨高宗,古之人皆如是。”諸侯死曰薨。言君既薨,新君即位,使百官各總己

職,以聽使於塚宰,三年喪畢,然後王自聽政。○注“孔曰”至“默也”。○正

義曰:雲“高宗,殷之中興王武丁也”者,孔安國雲:“盤庚弟小乙子名武丁,

德高可尊,故號高宗。”《喪服四製》引《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善

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禮,何以獨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賢王

也,繼世即位,而慈良於喪。當此之時,殷衰而複興,禮廢而複起,故載之於書

中而高之,故謂之高宗。三年之喪,君不言也。”是說不言之意也。雲“諒,信

也。陰,默也”者,謂信任塚宰,默而不言也。《禮記》作“諒ウ”,鄭玄以為

凶廬,非孔義也,今所不取。○注“孔曰”至“聽政”。○正義曰:雲“塚宰,

天官卿,佐王治者”者,案《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

王治邦國。”《敘官》雲:“乃立天官塚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

國。治官之屬,大宰卿一人。”鄭注引此文雲:“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

言塚宰於百官無所不主。”《爾雅》曰:“塚,大也。塚宰,大宰也。”變塚言

大,進退異名也。百官總焉,則謂之塚;列職於王,則稱大。塚,大之上也。山

頂曰塚,故雲“塚宰,天官卿,佐王治者也”。雲“三年喪畢,然後王自聽政”

者,謂卒哭除服之後,三年心喪已畢,然後王自聽政也。知非衰麻三年者,《晉

書·杜預傳》雲:“大始十年,元皇後崩,依漢、魏舊製,既葬,帝及群臣皆除

服。疑皇太子亦應除否,詔諸尚書會仆射盧欽論之。唯預以為,古者天子諸侯三

年之喪始服齊斬,既葬,除喪服,諒ウ以居,心喪終製,不與士庶同禮。於是盧

欽、魏舒問預證據。預曰:“《春秋》,晉侯享諸侯,子產相鄭伯,時簡公未葬,

請免喪以聽命,君子謂之得禮。宰亙歸惠公仲子之,《傳》曰吊生不及哀。

此皆既葬除服諒陰之證也。書傳之說既多,學者未之思耳。《喪服》,諸侯為天

子亦斬衰,豈可謂終服三年也?”預又作議曰:“周景王有後、世子之喪,既葬,

除喪而宴樂。晉叔向譏之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王雖不遂,宴樂以

早。’此皆天子喪事見於古也。稱高宗不言喪服三年,而雲諒ウ三年,此釋服心

喪之文也。譏景王不譏其除喪,而譏其宴樂已早,則既葬應除,而違諒ウ之節也。

堯崩,舜諒ウ三年,故稱遏密八音。由此言之,天子居喪,齊斬之製,非杖帶,

當遂其服。既葬而除,諒ウ以終之,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故曰:百官總己以聽塚

宰。喪服既除,故更稱不言之美,明不複寢苫枕塊,以荒大政也。《禮記》雲:

‘三年之喪,自天子達。’又雲:‘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雲:‘端衰喪

車皆無等。’此通謂天子居喪,衣服之製同於凡人,心喪之禮終於三年,亦無服

喪三年之文。天子之位至尊,萬機之政至大,群臣之眾至廣,不得同之於凡人。

故大行既葬,祭於廟,則因疏而除之。己不除則群臣莫敢除,故屈已以除之,

而諒ウ以終製,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屈已以從宜,皆曰我王之孝也。既除

而心喪,我王猶若此之篤也。凡我臣子,亦安得不自勉以崇禮。此乃聖製移風易

俗之本也。”議奏,皇太子遂除衰麻而諒ウ喪終。是知三年喪畢,謂心喪畢,然

後王自聽政也。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民莫敢不敬,故易使。)

[疏]“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正義曰:此章言君上好禮,則民莫

敢不敬,故易使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已以敬。”(孔曰:“敬其身。”)曰:“如斯而

已乎?”曰:“已以安人。”(孔曰:“人,謂朋友九族。”)曰:“如斯而

已乎?”曰:“已以安百姓。已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曰:

“病,猶難也。”)

[疏]“子路問君子”至“病諸”。○正義曰:此章論君子之道也。子路問於

孔子,為行何如可謂之君子也。“子曰:已以敬”者,言君子當敬其身也。

“曰:如斯而已乎”者,子路嫌其少,故曰:“君子之道,豈如此而已?”“曰:

己以安人”者,人,謂朋友九族。孔子更為廣之,言當己,又以恩惠安於親

族也。“曰:如斯而已乎”者,子路猶嫌其少,故又言此。“曰:已以安百姓”

者,百姓,謂眾人也。言當己以安天下之眾人也。“已以安百姓,堯、舜其

猶病諸”者,病,猶難也。諸,之也。孔子恐其未已,故又說此言,言此已以

安百姓之事,雖堯、舜之聖,其猶難之,況君子乎!

原壤夷俟。(馬曰:“原壤,魯人,孔子故舊。夷,踞;俟,待也。踞待孔

子。”)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賊謂賊害。)

以杖叩其脛。(孔曰:“叩,擊也。脛,腳脛。”)

[疏]“原壤夷俟”至“其脛”。○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責原壤之辭。原壤,

魯人,孔子故舊。夷,踞也。俟,待也。原壤聞孔子來,乃申兩足,箕踞以待孔

子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者,孔子見其無

禮,故以此言責之。孫,順也。言原壤幼少不順弟於長上,及長,無德行,不稱

述,今老而不死,不禮教,則為賊害。“以杖叩其脛”者,叩,擊也。脛,腳

脛。既數責之,複以杖擊其腳脛,令不踞也。○注“馬曰”至“孔子”。○正義

曰:“原壤,魯人,孔子故舊”者,《檀弓》雲“孔子之故人曰原壤”是也。雲

“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者,《說文》雲:“踞,蹲也。”蹲即坐也。

禮,揖人必違其位。今原壤坐待孔子,故孔子責之也。

闕黨童子將命。(馬曰:“闕黨之童子將命者,傳賓主之語出入。”)或問

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童子隅坐無位,成人乃有位。)

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包曰:“先生,成人也。並

行,不差在後,違禮。欲速成人者,則非求益也。”)

[疏]“闕黨”至“者也”。○正義曰:此章戒人當行少長之禮也。“闕黨童

子將命”者,闕黨,黨名。童子,未冠者之稱。將命,謂傳賓主之語出入。時闕

黨之童子能傳賓主之命也。“或問之曰:益者與”者,或人見其童子能將命,故

問孔子曰:“此童子是自求進益之道也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

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者,孔子答或人言:“此童子非求進益

者也,乃是欲速成人者也。知者,禮,童子隅坐無位,成人乃有位。今吾見此童

子,其居於成人之位。禮,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今吾見此童子,其與先生

成人者並行,不差在後,違謙越禮,故知欲速成人者,非求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