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曰:雲“魯襄公二十三年,武仲為孟氏所譖,出奔邾”者,此及下至“致
防而奔齊”,皆《左氏傳》文也。案彼《傳》雲:“季武子無子,公彌長,而
愛悼子,欲立之。訪於臧紇,紇為立之。”公彌即公Θ也。“孟孫惡臧孫,季孫
愛之。孟氏之禦騶豐點,好羯也。孟莊子疾,豐點謂公Θ:‘苟立羯,請讎臧氏。’
孟孫卒,遂立羯。孟氏閉門,告於季孫曰:‘臧氏將為亂,不使我葬。’季孫不
信。臧孫聞之,戒。冬十月,孟氏將辟,籍除於臧氏。臧孫使正夫助之,除於東
門甲,從己而視之。孟氏又告季孫。季孫怒,命攻臧氏。乙亥,臧紇斬鹿門之關
以出奔邾。”是也。雲“自邾如防,使為以大蔡納請”者,《傳》又曰:“初,
臧宣叔娶於鑄,生賈及為而死。繼室以其侄,穆薑之姨子也。生紇,長於公宮。
薑氏愛之,故立之。臧賈、臧為出在鑄。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賈,且致大蔡焉,曰:
‘紇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紇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納請,其可。’賈
曰:‘是家之禍也,非子之過也。賈聞命矣。’再拜受龜,使為以納請,遂立為
也。臧孫如防,使來告。”是也。杜預曰:“大蔡,大龜。”雲“紇非敢害也,
知不足也”者,此下皆彼《傳》文,言使甲後己,但慮事淺耳。雲“非敢私請”
者,言為其先人請也。雲“苟守先祀,無廢二勳”者,二勳,文仲、宣叔。雲
“敢不辟邑!乃立臧為。紇致防而奔齊。此所謂要君”者,據邑請後,故孔子以
為要君。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鄭曰:“譎者,詐也,謂召天子而使諸侯朝之。
仲尼曰:‘以臣召荊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是譎而不正也。”)
齊桓公正而不譎。”(馬曰:“伐楚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
是正而不譎也。”)
[疏]“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正義曰:此章論二霸
之事也。譎,詐也,謂晉文公召天子而使諸侯朝之,是詐而不正也。齊桓公伐楚,
實因侵蔡而遂伐楚,乃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是正而不詐也。
○注“鄭曰”至“正也”。○正義曰:雲“謂召天子而使諸侯朝之”者,案《左
傳》:僖二十八年,“冬,會於溫。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是
也。雲“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者,亦彼《傳》
文也。雲“是譎而不正也”者,晉侯本意,欲大合諸侯之師,共尊事天子,以為
臣之名義,實無覬覦之心。但於時周室既衰,天子微弱,忽然帥九國之師,將數
千萬眾入京師,以臨天子,似有篡奪之說,恐為天子拒逆,或複天子怖懼,棄位
出奔,則諸侯心實盡誠,無辭可解,故自嫌強大,不敢朝王,故召諸侯來會於溫。
溫去京師路近,因加謂諭,令王就會受朝。天子不可以受朝為辭,故令假稱出狩,
諸侯因會遇王,遂共朝王,得盡君臣之禮,皆孔子所謂譎而不正之事。聖人作法,
所以貽訓後世。以臣召君,不可以為教訓,故改正舊史。舊史當依實而書,言晉
侯召王,且使王狩。仲尼書曰:“天王狩於河陽。”言天王自來狩獵於河陽之地。
使若獵失其地,故書之以譏王然。注“馬曰”至“譎也”。○正義曰:雲“伐楚
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者,案《左傳》:“僖四年春,齊
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
君大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
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複,寡人是問!”是也。杜注雲:“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
而灌之以酒為縮酒。《尚書》‘包匭菁茅’,茅之為異,未審。”“昭王,成王
之孫,南巡狩,涉漢,舡壞而溺。周人諱而不赴。諸侯不知其故,故問之。”案
《禹貢》“荊州包匭菁茅”,孔安國雲:“其所包裹而致者。匭,匝也。菁以為
菹,茅以縮酒。”《郊特牲》雲“縮酌用茅”,鄭玄雲:“之以茅縮去滓也。”
《周禮·甸師》“祭祀,共蕭茅”,鄭興雲:“蕭字或為茜,茜讀為縮。束茅立
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縮,滲也,故齊桓公責楚
不貢苞茅,王祭不共,無以縮酒。”杜預用鄭興之說。孔安國以菁與茅別。杜雲
“茅,菁茅”,則以菁茅為一,特令荊州貢茅,必當異於餘處,但更無傳說,故
雲“茅之為異,未審”也。沈氏雲:“大史公《封禪書》雲:‘江淮之間,一茅
三脊。’杜雲‘未審’者,以三脊之茅,比目之魚,比翼之鳥,皆是靈物,不可
常貢,故杜雲未審也。”舊說皆言漢濱之人以膠膠舡,故得水而壞,昭王溺焉,
不知本出何書。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
曰:“齊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
襄公從弟公孫無知殺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出奔魯。齊人殺無知。魯伐齊,
納子糾。小白自莒先入,是為桓公,乃殺子糾。召忽死之。”)子曰:“桓公九
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曰:“誰如管仲之仁!”)
[疏]“子路”至“其仁”。○正義曰:此章論齊大夫管仲之行也。“子路曰: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者,召忽、管仲皆事子糾,
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致死,而管仲獨不死,複臣桓公,故子路言管仲未得為仁
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者,孔
子聞子路言管仲未仁,故為說其行仁之事,言齊桓公九會諸侯,不以兵車,謂衣
裳之會也,存亡繼絕,諸夏安,皆管仲之力也,是得為仁,餘更有誰如其管仲
之仁。再言之者,所以拒子路,美管仲之深也。言“九合”者,《史記》雲:
“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梁傳》雲:“衣裳之會十有一。”範甯注雲:
“十三年會北杏,十四年會鄄,十五年又會鄄,十六年會幽,二十七年又會幽,
僖元年會檉,二年會貫,三年會陽,五年會首戴,七年會甯母,九年會葵丘。”
凡十一會,不取北杏及陽為九也。注“孔曰”至“死之”。○正義曰:雲“襄
公立無常”至“出奔莒”,皆莊八年《左傳》文也。杜注雲:“政令無常。鮑叔
牙,小白傳。小白,僖公庶子。”雲“襄公從弟公孫無知殺襄公”者,《春秋》
莊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是也。雲“管夷吾、召忽奉公子
糾出奔魯”者,亦莊八年《左傳》文。雲“齊人殺無知。魯伐齊,納子糾”者,
莊九年《經》文也。雲“小白自莒先入,是為桓公”者,九年《傳》文也。雲
“殺子糾,召忽死之”者,案莊九年《傳》雲:“夏,公伐齊,納子糾。桓公自
莒先入。秋,師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
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及殺子糾於生竇。召忽死之。管仲
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脫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使相可也。’
公從之。”是也。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
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馬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帥諸侯以
尊周室,一正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受其賜者,為不被發左衽之惠。)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馬曰:“微,無也。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
皆為夷狄。”)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王曰:
“經,經死於溝瀆中也。管仲、召忽之於公子糾,君臣之義未正成,故死之未足
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難,亦在於過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
忽不當死。”)
[疏]“子貢”至“知也”。○正義曰:此章亦論管仲之行。“子貢曰:管仲
非仁者與”者,子貢言齊大夫管仲不仁,疑而未定,故雲與。“桓公殺公子糾,
不能死,又相之”者,子貢既言非仁,遂言非仁之事。管仲與召忽同事公子糾,
則有君臣之義,理當授命致死。而齊桓公使魯殺公子糾,召忽則死,管仲不能致
死,複為桓公之相,是無仁心於子糾,故子貢非之也。“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諸侯,一匡天下”者,此下孔子為子貢說管仲之仁也。匡,正也。霸,把也,諸
侯把天子之政也。言時周天子微弱,管仲相桓公,帥諸侯以尊周室,一匡天下也。
“民到於今受其賜”者,謂受不被發左衽之惠賜也。“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者,微,無也。衽謂衣衿。衣衿向左,謂之左衽。夷狄之人,被發左衽。言無管
仲,則君不君,臣不臣,中國皆為夷狄,故雲“吾其被發左衽”也。“豈若匹夫
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者,自經,謂經死於溝瀆中也。諒,信
也。匹夫匹婦,謂庶人也,無別妾媵,唯夫婦相匹而已。言管仲誌在立功創業,
豈肯若庶人之為小信,自經死於溝瀆中,而使人莫知其名也。且管仲、召忽之為
公子糾,君臣之義未正成,故召忽死之,未足深嘉;管仲不死,未足多非。死事
既難,亦在於過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當死。○注“馬曰”至
“天下”。○正義曰:雲“匡,正也”,《釋言》文。雲:“天子微弱,桓公帥
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者,成二年《左傳》雲“五伯之霸也”,杜預雲:
“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是三代有五伯矣。伯者,長
也,言為諸侯之長也。鄭玄雲:“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霸者,把也,言把
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是天子微弱,桓公帥諸侯以尊周室,
一正天下,故曰霸諸侯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亻巽與文子同升諸公。(孔曰:“大夫亻巽本文子家臣,
薦之使與已並為大夫,同升在公朝。”)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孔曰:
“言行如是,可諡為文。”)
[疏]“公叔”至“文矣”。○正義曰:此章論衛大夫公孫拔之行也。“公叔
文子之臣大夫亻巽與文子同升諸公”者,諸,於也。大夫亻巽本文子家臣,文子
薦之,使與己並為大夫,同升在於公朝也。“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者,孔子
聞其行如是,故稱之曰:“可以諡為文矣。”以《諡法》“錫民爵位曰文故也。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
治賓客,祝它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孔曰:“言雖無
道,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
[疏]“子言”至“其喪”。○正義曰:此章言治國在於任材也。“子言衛靈
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者,喪,亡也。奚,何也。夫子因言
衛靈公之無道,季康子乃問之曰:“夫靈公無道如是,何為而國不亡乎?”“孔
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它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者,言
君雖無道,有此三人,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馬曰:“怍,慚也。內有其實,則
言之不慚。積其實者,為之難。”)
[疏]“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正義曰:此章疾時人內無其實
而辭多慚怍。怍,慚也。人若內有其實,則其言之不慚。然則內積其實者,為之
也甚難。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
(馬曰:“成子,齊大夫陳恒也。將告君,故先齋。齋必沐浴。”)公曰:“告
夫三子。”(孔曰:“謂三卿也。”)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馬曰:“我禮當告君,不當告三子。君使我往,故複
往。”)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馬曰:
“孔子由君命之三子告,不可,故複以此辭語之而止。”)
[疏]“陳成”至“告也”。○正義曰:此章記孔子惡無道之事也。“陳成子
弑簡公”者,《春秋》哀十四年“齊人弑其君壬”是也。“孔子沐浴而朝,告於
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者,孔子在魯,聞齊弑其君,故齋戒沐浴而朝,
告於魯君哀公曰:“齊大夫陳恒弑其君,請往討伐之。”“公曰:告夫三子”者,
哀公使孔子告夫季孫、孟孫、叔孫三卿也。“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
告也”者,嚐為大夫而去,故雲“從大夫之後”。聞夫不義,禮當告君,故雲
“不敢不告”。君曰:‘告夫三子’者”者,言我禮當告君,不當告三子。君使
我往,故複往也。“之三子告,不可”者,之,往也。往三子所告之,三子不肯
討齊也。“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者,孔子以君命往告三子,
三子不可其請,故孔子複以此辭語之而止。案《左傳》錄此事與此小異,此雲
“沐浴而朝”,彼雲“齊而請”,此雲“公曰告夫三子”,彼雲“公曰予告季孫”。
禮,齋必沐浴,三子季孫為長,各記其一,故不同耳。此又雲“之三子告”,彼
無文者,《傳》是史官所錄,記其與君言耳,退後別告三子,唯弟子知之,吏官
不見其告,故《傳》無文也。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曰:“事君之道,義不可欺,
當能犯顏諫爭。”)
[疏]“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正義曰:此章言事君之道,
義不可欺,而當能犯顏諫爭之。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本為上,末為下。)
[疏]“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曉達不
同也。本為上,謂德義也。末為下,謂財利也。言君子達於德義,小人達於財利。
子曰:“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孔曰:“為已,履而行之。為
人,徒能言之。”)
[疏]“子曰: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正義曰:此章言古今學者
不同也。古人之學,則履而行之,是為己也。今人之學,空能為人言說之,己不
能行,是為人也。範曄雲:“為人者馮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道也。”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孔曰:“伯玉,衛大夫蘧瑗。”)
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言夫子欲寡其過而未
能無過。)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陳曰:“再言‘使乎’者,善之
也。言使得其人。”)
[疏]“蘧伯”至“使乎”。○正義曰:此章論衛大夫蘧瑗之德。“蘧伯玉使
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者,夫子指蘧伯玉也。蘧伯玉有
君子之名,故孔子問其使人曰:“夫子何所雲為,而得此君子之名譽乎?”“對
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者,言夫子常自省,欲寡少其過,而未能無過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者,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
之者,顏回尚未能無過,況伯玉乎?而使者雲“未能”,是伯玉之心不見欺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曰:
“不越其職。”)
[疏]“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正義曰:
此章戒人之僭濫侵官也。言若已不在此位,則不得謀議此位之政事也。曾子遂曰:
“君子思謀,當不出已位。”言思慮所及,不越其職。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疏]“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正義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君子言行相顧,若言過其行,謂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
曰:“夫子自道也。”
[疏]“子曰”至“道也”。○正義曰:此章論君子之道。“子曰:君子道者
三,我無能焉”者,言君子之道有三,我皆不能也。“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
者不懼”者,此其三也。仁者樂天知命,內省不疚,故不憂也。知者明於事,故
不惑。勇者折衝禦侮,故不懼。夫子言我皆不能此三者。“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者,子貢言夫子實有仁、知及勇,而謙稱我無,故曰夫子自道說也。所謂謙尊而
光。
子貢方人。(孔曰:“比方人也。”)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孔曰:“不暇比方人也。”)
[疏]“子貢”至“不暇”。○正義曰:此章抑子貢也。“子貢方人”者,謂
比方人也。子貢多言,嚐舉其人倫以相比方。“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者,夫知人則哲,堯、舜猶病,而子貢輔比方人,怒其輕易,故曰“賜也賢乎哉”,
所以抑之也。夫我則不暇比方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王曰:“徒患已之無能。”)
[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正義曰:此章勉人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