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顏淵第十二(3 / 3)

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誌。”鄭注雲:“情猶實

也。無實者多虛誕之辭,聖人之聽訟與人同耳。必使民無實者不敢盡其辭,大畏

其心誌,使誠其意,不敢訟。”然則“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是

夫子辭。“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誌”,是記者釋夫子無訟之事,意與此注

及王弼不同,未知誰是,故具載之。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王曰:“言為政之道,居之

於身,無得解倦,行之於民,必以忠信。”)

[疏]“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

道,若居之於身,無解倦,行之於民,必以忠信也。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鄭曰:“弗畔,不違

道。”)

[疏]“子曰”至“弗畔矣夫”。○正義曰:此章及注與《雍也篇》同,當是

弟子各記所聞,故重載之。或本亦有作“君子博學於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疏]“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正義曰:此章言

君子之於人,嘉善而矜不能,又複仁恕,故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也。小人則嫉

賢樂禍,而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故曰反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鄭曰:“康子,魯上卿,諸臣之帥也。”)

[疏]“季康子問政”至“不正”。○正義曰:此章言為政在乎修已。“對曰:

政者,正也”者,言政教者在於齊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者,言康子為

魯上卿,諸臣之帥也,若已能每事以正,則已下之臣民誰敢不正也。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孔曰:

“欲,多情欲。言民化於上,不從其令,從其所好。”)

[疏]“季康子”至“不竊”。○正義曰:此章言民從上化也。“季康子患盜,

問於孔子”者,時魯多盜賊,康子患之,問於孔子,欲以謀去也。“孔子對曰: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者,孔子言,民化於上,不從其令,從其所好。苟,

誠也。誠如子之不貪欲,則民亦不竊盜。非但不為,假令賞之,民亦知恥而不竊

也。今多盜賊者,正由子之貪欲故耳。○注“孔曰”至“所好”。○正義曰:雲

“民化於上,不從其令,從其所好”者,《大學》曰:“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

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注雲:言民

化君行也。君若好貨,而禁民淫於財利,不能正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曰:“就,成

也。欲多殺以止奸。”)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曰:“亦欲令康子先自正。偃,

仆也。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

[疏]“季康子”至“必偃”。○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不須刑殺,但在上自正,

則民化之也。“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者,就,成

也。康子之意,欲多殺止奸,以成為有道也。“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者,

言子為執政,安用刑殺也。“子欲善而民善矣”者,言子若為善,則民亦化之為

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者,此為康子設譬也。偃,

仆也。在上君子為政之德若風,在下小人從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風,無不仆者。

猶化民以正,無不從者。亦欲令康子先自正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

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鄭曰:“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譽。”)子曰:

“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馬曰:

“常有謙退之誌,察言語,觀顏色,知其所欲,其誌慮常欲以下人。”)在邦必

達,在家必達。(馬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

違,居之不疑。(馬曰:“此言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則違,安居其偽而不自疑。”)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馬曰:“佞人黨多。”)

[疏]“子張”至“必聞”。○正義曰:此章論士行。“子張問:士何如斯可

謂之達矣”者,士,有德之稱。問士行何如可謂通達也。“子曰:何哉,爾所謂

達者”者,夫子複問子張,何者是汝意所謂達者。欲使試言之也。“子張對曰: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者,聞謂有名譽,使人聞之也。言士有德行,在邦臣於諸

侯,必有名聞;在家臣於卿大夫,亦必有名聞。言士之所在,皆有名譽,意謂此

為達也。“子曰:是聞也,非達也”者,言汝所陳,正是名聞之士,非是通達之

士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者,此孔子又說達士

之行也,為性正直,所好義事,察人言語,觀人顏色,知其所欲,其念慮常欲以

下人。言常有謙退之誌也。“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者,以其謙退,故所在通達

也。“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者,此言佞人色則假取仁者之色,

而行則違之,安居其偽而不自疑也。“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者,言佞人黨多,

妄相稱譽,故所在皆有名聞也。○注“馬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正義

曰:此《周易·謙卦·彖辭》也。言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謙而不可逾

越。引證士有謙德則所在必達也。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包曰:“舞雩之處有壇單樹木,故下可遊焉。”)

曰:“敢問崇德、慝、辨惑。”(孔曰:“慝,惡也。,治也。治惡為善。”)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孔曰:“先勞於事,然後得報。”)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疏]“樊遲”至“惑與”。○正義曰:此章言身之事也。樊遲從遊於舞雩

之處,有壇單樹木,故弟子樊遲隨從孔子遊於其下也。曰:“敢問崇德、慝、

辨惑”者,,治也。慝,惡也。此樊遲因從行而問孔子,曰:“敢問欲充盛其

德,治惡為善,別疑惑,何為而可也?”“子曰:善哉問”者,其問皆身之

要,故善之。“先事後得,非崇德與”者,言先勞於事,然後得報,是崇德也。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慝與”者,攻,治也。言治其已過,無治人之過,

是治惡也。“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者,言君子忿則思難。若

人有犯己,一朝忿之,不思其難,則忘身也。辱其身則羞其親,故曰:“以及其

親也,非惑與?”言是惑也。注“壇單”。○正義曰:封土為壇,除地為單。

言雩壇在所除地中,故連言壇單。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包曰:“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

皆化為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

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孔曰:“富,盛也。”)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

遠矣。”(孔曰:“言舜、湯有天下,選擇於眾,舉皋陶、伊尹,則不仁者遠矣,

仁者至矣。”)

[疏]“樊遲”至“遠矣”。○正義曰:此章明仁、知也。“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者,言愛濟眾是仁道也。“問知。子曰:知人”者,言知人賢才而舉之,

是知也。“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者,樊遲未曉達知人之

意,故孔子複解之,言舉正直之人而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皆化為直,故曰能

使枉者直也。“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

能使枉者直。何謂也”者,樊遲雖問舉直錯枉之語,猶自未喻,故複問子夏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者,子夏聞言即解,故歎美之曰:“富盛哉,此言乎!”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

者遠矣”者,此子夏為樊遲說舉直錯枉之事也。言舜、湯有天下,選擇於眾,舉

用皋陶、伊尹,則不仁者遠矣,仁者至矣。是其能使邪枉者亦化為直也。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包曰:“忠

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導之,不見從則止。必言之,或見辱。”)

[疏]“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正義曰:

此章論友也。言盡其忠以是非告之,又以善道導之,若不從己,則止而不告不導

也。毋得強告導之,以自取困辱焉。以其必言之,或時見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孔曰:“友以文德合。”)以友輔仁。”(孔

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

[疏]“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正義曰:此章以論友,言君

子之人以文德會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輔成已之仁德也。